金星,是太陽係中八大行星之一。
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2顆,距離太陽0.725天文單位。
華夏古代稱之為長庚、啟明、太白或太白金星,西方神話中稱為阿狄特。
金星是一顆類地行星,因為其質量與地星類似,有時也被人們叫做地星的“姐妹星”,是太陽係中唯一一顆沒有磁場的行星。
最奇特的是,金星自轉周期243地星日,公轉周期是224.71地星日,一年等於一天。
如果從太陽的北極上空鳥瞰太陽係,幾乎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反時針方向自轉。
但是,金星是順時鐘自轉,金星的順時鐘轉是逆行的轉動。
當行星的自轉被測量出來時,如何解釋金星自轉的緩慢和逆行,是科學家的一個難題。
地星科學家經過推測認為,金星從太陽星雲中形成時,金星的速度一定比原來更快,並且是與其他行星做同方向的自轉。
計算顯示,在數十億年的歲月中,作用在它濃厚大氣層上的潮汐效應,會減緩它原來的轉動速度,演變成今天的逆轉狀況。
共同乘坐戰碟的1名天體學家,在戰碟與金星公轉軌道並軌、穿行大氣層時,已經完成了金星逆行自轉、大氣成分、氣流速率、太陽風透射、磁場引力等係列數據,對其有了不同於地星探測儀器的分析結果。
暗能專家端木雲柯、副手司空台旻根據天體學家的數據分析,納入自己的宇宙能量數據庫,成為太陽係能量運行規律的參照物。
他們需要對太陽係幾大行星,進行全方位的了解,找出這個新生星係造就生命的奧秘,探測出暗能形成的內在聯係,從而試圖發現宇宙母石的蹤影。
這是一個複雜而艱巨的任務,更是一次創造神話的曆程。
金星地麵,強烈的溫室效應,猶如一個大熔爐,似乎要將所有的生命物體消融成分子物質。
即使穿戴了冰涼的特製太空服,守衛戰士依舊感覺被架在火爐上烤,渾身燥熱出汗。
天空橙黃色,暗而深沉,雲層反射的微弱光線,不足以看清四周的場景,需要戰碟的燈光輔助才能視物。
身處明亮的光線下,再看遠處矗立的高峰,仿佛魔神般站立大地上,似要伸手撐開這禁錮星球的巨厚雲層。
戰碟艙門外,在護衛戰士的警戒下,2位暗能專家小心翼翼搬出儀器組裝完成,開始抽取土壤成分,測量地麵大氣溫度、成分,收集岩石樣本等工作。
這裡的溫度達到了設備使用的限值,部分精密儀器都加裝了低溫裝置,勉強適應了工作環境。
等2位暗能專家完成這些輕便工作後,幾名護衛已經將幾個大合金箱子打開,忙碌了半天,才組裝完成1台高能鑽井設備。
眾人雖說都已經是2次進化者,身體素質強悍,卻也感覺比較吃力。
1名工程人員對設備進行了調試,完成後交給智能機器人駕駛設備,按照暗能專家選定的山腳位置,進行地麵固定後,開始了鑽井作業。
由於金星常年處於高溫狀態,裸露地麵堅硬如鐵,機械作業不僅費時費力,且容易損壞。
因此,這台執行任務的設備,是隨星空母艦運來的原裝貨,可以適用於太空大多數星體的鑽探條件。
智能機器人操縱5米高的鑽井設備,伸出一支套有內芯的圓筒長管,斜對火山腳下。
蓄能1分鐘後,噴出一道超高溫火舌,堅硬地麵出現碗口大的洞。
緊接著,圓筒長管內層延伸出空管,直插入地麵跟隨岩漿下降。
在設備屁股後方,數十道微細的岩漿流噴射而出,在數十米開外落地,不停地往下坡方向淌流。
圓筒長管後端,一節節中空的圓筒,不斷地自設備腹部排出,哢哢聲中相互自行緊扣,持續送入地下。
1分鐘後,暫停作業,重新蓄能準備。
眾人遠遠地向這邊觀望,頭盔玻璃映照出亮麗的岩漿流火。
小塊提示屏幕顯示,周圍環境溫度正在提升,已經上升了幾十度,達到了280。
沒辦法再待在原地,大家不斷後撤。
工程人員抬手看了下終端顯示器,套管已經深入地下10米位置。
他計算了一下,加上蓄能時間,每分鐘鑽地速度大致為5米,完成預定500米任務,需要100分鐘,這個進度非常快了。
在這裡,漫長的暗光夜沒有儘頭,時間失去了本來意義。
2位暗能專家無須參與這些前期工作,忙完手頭的事情後,收拾設備讓護衛人員抬進了戰碟內。
回到休息艙,2人一邊喝著紅茶,一邊聊起了各自的想法。
司空台旻開玩笑似的道:“端木老師,我沒事查詢了一下地星的天文探測曆史,他們曾經將冥王星列入了九大行星之內,不過在比較短的時間後,能夠意識到問題所在,迅速改正過來,這份有錯就改的勇氣值得欣賞。”
原來,地星天文學家錯估了冥王星的質量,發現冥王星的質量低於月球,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
國際天文大會,後來給行星一個明確的定義:
一是必須是圍繞恒星運轉的天體。
二是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
三是其軌道附近應該沒有其他物體,或在30億年之內可以自行“清理”軌道內的天體。
因此,冥王星、穀神星、鬩神星、妊神星和鳥神星,都屬於矮行星,從“九大行星”改為“八大行星”就不難理解了。
端木雲柯惋惜道:“他們科學發展平均速度,總體上是超過兀布爾星球的。可惜命運之神沒能眷顧他們,崛起的時間晚了點,不幸成為了高等文明的資源地。”
司空台旻請教道:“太陽係有水星、金星、地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8個大行星,加上太陽這顆主星,剛好湊成最高單數9,結合其他生命星球行星分布情況,數量是最少的,是否還會有增加的可能性。”
“比對現有生命星係的宇宙年齡,太陽係的形成相對年輕一點,如果‘孵蛋’理論成立,它應該還會有新行星誕生。”
“哦,研究古老的隕石,追溯到的元素顯示,隻有超新星爆炸後的心臟部分,才能產生這些元素。
事實證明現有生命星係的發光恒星,其元素結構的確與超新星內核物質非常相似。
那麼,到底是超新星殘骸星雲塌縮,觸發了太陽的誕生,還是某種宇宙無形之手,締造了發光恒星?”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孵蛋’理論值得推敲,並無事實來佐證。
傳聞‘孵化器’已經被找到,卻無任何影像資料,誰又能證明它的真實性。
因而,本著尊重科學,尊重事實的原則,兩者或許都有成立的可能性。”
“端木老師,地星天文學家提出了大爆炸假說。
在大爆炸時期,黑洞的爆炸使其內核及外殼物質在強烈的爆炸中,產生裂變反應,產生了含有大量氕及其它能產生聚變物質的氣團。
該氣團的核聚變產生了恒星的幼體,在漫長的歲月中,不斷發展壯大自身,逐淅成為人類每天看到的太陽。
質量不斷增大,捕捉和吸引其它物質的能力逐漸增強,再吸引住體積較大的固態物質,形成了行星和衛星的係統。
對這種生命星係形成理論,不知有什麼異議?”
“小旻,這個問題提到兩個難點:
一是宇宙大爆炸假說,這也是現有高等文明星球爭論的焦點。
假如這個理論成立,那麼按照物極必反的推理,我們可以判定,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宇宙的彈力到達儘頭時,它很可能會急驟回縮,再回到原點,重新坍縮成一個開始。
我是讚同‘循環假說’的,核心的理由基於暗能與正能學說,這已經是有比較統一的觀點。
二是恒星大爆炸理論,很多事實與現象,都佐證了這個理論的真實性。
可是宇宙運行規律千變萬化,其中究竟是什麼在發揮主導作用,或者說起到關鍵推力,目前尚未形成統一意見,這也為‘孵蛋’理論提供了想像空間。
總之,生命形成的過程既複雜又簡單,隻因時間太過漫長,人類壽命與發展曆史還太短暫,很多東西與太多理論,都不必急於求成,妄加定論,成為後人的笑話。”
“端木老師果然學識淵博,高瞻遠矚,不定一時之論,不駁假想之言,不毀猜想之源,正是治學嚴謹的表率,值得我輩好好深思。”
“唉,老囉,囉嗦了一大堆,讓你們年青人見笑了。”
“達者為師,端木老師不必過謙,台旻受教了。”
“得失之地,寸心之間,宇宙浩渺,當歸我心,來日方長,必有你等高飛之時,我可是對你的未來很有信心,希望不要讓你國內老師失望啊。”
“老師塊壘之誌,學生望塵莫及,必當儘力而為,隻是未來,不知路在何方……”
司空台旻滿臉惆悵,不知所雲,不知所指。
端木雲柯還以為他是指研究方向,出言安慰道:“你還年青,時間有的是,不爭一時,打好基礎,大事可成啊。”
“是啊,大事可成。”
司空台旻內心長歎,苦澀無比。
ps:明月今人古曾說,求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