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六三年,全國各地多年的旱情終於畫上了句號。
自春回大地,雨水便如絲如縷,悄然增多。
等進入七月份,入夏以後雨水更是下個不停。
雨水依舊傾盆而下,爺爺的麵容顯得尤為嚴峻,他一邊抽著煙鬥,一邊沉聲說:“大旱之後,必有大澇;大澇之後,必有大疫。唉,今年的年景恐怕不容樂觀。”
劉竟齋眉頭微皺,不解地問道:“父親,這麼多年的乾旱,河流湖泊都乾涸了,多下點雨難道不好嗎?”
老爺子輕輕搖頭,嘴角勾起一抹無奈的笑意,“嗬嗬嗬,你這學問倒是挺紮實的,可惜啊,農事這塊兒你就差了點火候。”
“嗬嗬嗬……”在座的劉元海、劉元生、劉福生等人聞言俱笑了起來。
然而,劉之野並未展露笑顏。聽完爺爺的話語,他的眉頭緊鎖,仿佛在深思著什麼。
“具體時間是什麼時候呢?我怎麼一點也想不起來了。”劉之野在聽聞可能有洪澇災害後,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京城建國後的一場大洪澇。
當彆人輕描淡寫地說出那樣的話,他或許隻會付之一笑,不予理會。
然而,當爺爺以他那不常見的嚴肅口吻提及可能的災情時,劉之野立刻收斂了笑容,神情變得凝重起來。
劉之野深知爺爺的經驗和智慧,對於這樣的警告,他不敢有絲毫的懈怠。
無論古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都是大自然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尤其是在古代的農耕文明時代,人們一年四季的收成全部依賴天氣的變化和自然的規律。
在大自然麵前,人類隻是一顆渺小的微塵,無法抵擋住它的四時變換,經過幾千年的積累和沉澱,人們對於自然界中的一些特殊現象就有了一套理論,民間常有一句俗語流傳,就是:“久旱必有災”,且不說是不是迷信之言毫無根據,但是就很多真實史料而言,人們也不能忽視它的存在。
從古至今,農民們通過對大自然的觀察,以及反複的實踐所得出來的東西,往往精準無比,至今還指導著農民進行農業生產。
其中有很多已經被現代的科學家所證實,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現在北方地區已經是四年乾旱了,經常聽到農村老人這樣說,一旱旱三年,慢慢地熬吧,過了這三年就不旱了;一旱旱三年,三年之後必大澇,這四年彆指望莊稼能有好收成;一旱旱三年,大旱之後必大澇。
““之野,之野!”三大爺的聲音打斷了劉之野的沉思。他輕輕推了推劉之野,試圖將他從深思中喚醒。
劉之野一臉茫然地問道:“啊?奧,三大爺,您怎麼著?”
三大爺眉頭微皺,語氣中帶著幾分不解:“你這是怎麼了?一臉心事重重的樣子。”
劉之野說了句:“我在想爺爺剛才說的話,旱久必澇啊,我覺得非常有道理。”
“你們瞧,最近的雨水是不是特彆地反常,這天兒就跟破了窟窿似的,下個不停?”
大伯微微頷首,眉宇間透露出一絲疑慮:“這情形確實不太尋常,但至於會不會引發洪水,那就難說了。畢竟,我們已經有多久沒見過這樣的下雨水了?”
劉之野的表情變得凝重,他果斷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我們必須嚴肅對待這件事。我們位於永定河畔,又身處山區,一旦遭遇山洪,後果不堪設想。”
三大爺眉頭緊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點頭讚同道:“確實如此,我們好不容易過上了安穩的日子,若是真的發洪水,那這一切努力豈不是化為烏有?”
姐夫劉福生此刻接過話茬,語氣中帶著幾分輕鬆:“其實,我們也不必過分憂慮。近年來,我們村的水利設施都經過了全麵的更新與修建。
那些河壩、地下排水係統,還有護坡護林的工作,都是年年進行,從未間斷。有了這些保障,應該能夠抵禦大部分的自然災害了吧?”
劉之野目睹此景,不禁輕歎。他心中最擔憂的,正是眼前這一幕――在自然災害麵前,再怎麼小心翼翼也不為過,怎能如此疏忽大意?
他毫不猶豫地斷言:“這還遠遠不夠,我們僅僅修複了本村範圍內的水利設施。但是,我們村莊的上遊呢?如果發生山洪或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劉福生愣住了:“啊!這……”是了,他可沒想過這個;萬一真發生劉之野所說的災情,那造成的後果,讓他不寒而栗。
“老弟,那我們該怎麼著?”
劉之野笑著道:“亡羊補牢,猶時未晚。咱們從現在開始就要務必重視起來,這樣……”
因此,他果斷地提出,三大爺和應立刻召開全村的緊急會議。他強調,必須迅速組織起全村的力量,共同開展防洪抗洪工作,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嚴峻形勢。
劉元海,是個明白人。他知道事情的輕重緩急,不容耽擱。於是,他迅速返回村委會,召集村委乾部和各生產隊長緊急開會。
“喂!喂!全體社員們注意了,……”他的聲音通過廣播傳遍整村子,每個角落都回蕩著他的聲音,呼喚著每一個需要參與決策的人。
打今日起,劉家莊籠罩在一片緊張的氛圍中。除了堅守在工廠生產一線的工人們,其餘村民被迅速組織起來,分成若乾小組,全天候地巡查河堤、監控上遊水流以及山林的情況。他們肩負著重任,確保家園的安全。
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危房進行了徹底的排查,以確保居民的安全。
而且,為了應對可能發生的洪水災害,他們還準備了充足的泥沙袋等抗洪物資,以及演練遇到險情怎樣安全撤離群眾,以備不時之需。
劉家莊正全力以赴,嚴陣以待,為可能降臨的洪澇災害做好準備。
與此同時,劉之野也毫不鬆懈,他迅速將洪澇災害的潛在威脅通過可靠渠道上報給上級部門,成功引起了相關部門的重視。
…………
七月下旬的一個下午,劉之野提前結束了忙碌的工作。他感到疲憊不堪,懶得再回村裡,於是直接回到了位於南鑼鼓巷的四合院。
自從劉竟齋返回村裡執教,鄧茹也時常回村居住,照顧他以及老爺子的。
若非還要照顧孩子,她或許早已跟著劉竟齋,回歸鄉村的寧靜生活了。
這兩天她也不擱家裡,帶著小丫頭回村裡避暑去了。
所以,劉之野也沒有去東跨院,直接回了前院自己個家。
夕陽的餘暉漸漸消失在地平線,街坊鄰居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前院尋找一絲涼爽。
今年,劉之野特意安排人搭建了一處遮陽棚,使得這裡成為了全院最涼爽的避暑勝地。
自打入伏,京城真是熱的厲害,最近一段時間連續降雨卻並沒能給這座城市降降溫。
這麼熱的天,對於一般老百姓而言,也沒那好條件吹個空調、風扇啥的降溫避暑地。
那四合院裡的居民們,消暑的方法是什麼呢?簡言之,就是冷布窗、竹簾映日、冰桶生涼、天棚蔭屋,再加上冰盞聲聲,蟬鳴陣陣,午夢初回,閒情似水,這便是一首夏之歌了。
先說說冷布糊窗,不管大小四合院,不管貧家富戶,這是最起碼的消暑措施。
冷布名布而非布、非紗而似紗。這是京南各縣用木機織的一種窗抄,單股細土紗,織成孔距約兩三毫米大的沙布,再上綠色或本色漿,乾後燙平,十分挺滑,用來當窗紗糊窗,比西式鐵絲紗,以及近年的塑料尼龍紗,紗孔要大一倍多,因而極為透風爽朗。
老式四合院房屋窗戶都是木製的,最考究的有三層,最外是護窗,就是塊木板,可以卸下裝上,冬春之交可擋寒風灰沙,不過一般院子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