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城和高棉的耕地有多少?"
"大審判過後,每個安南老百姓分到耕地有多少畝?"
李崇文看向誌文急忙的問道,
"長官,你稍等,我這就去查一查。"
誌文聽到李長官的話後,連忙去找資料。
李崇文想到一個一箭雙雕的想法,如果占城和高棉的耕地足夠的話,那麼他的計劃就可以實行了。
李崇文最近看到下麵的報告,在城市中的華人移民在瀾滄分到土地後,有許多已經分到土地的華人移民和安南人紛紛表示,他們想要用安南的土地置換瀾滄的土地,以及希望購買瀾滄的土地。
當初安南分田的時候,是軍人優先分田的,複興軍的士兵和家屬,分到的都是龍首原(紅河平原)上,最肥沃的土地。在軍人分完後,再輪到到華人移民分田,移民也是按照到達的順序分田的,移民越早到達安南,分到的土地也就越多越肥沃,反之,就越少越貧瘠,分完之後就沒有了。
而安南人分到的土地就更不用說了,每個人分到土地不僅少,還有些貧瘠。
特彆是那些分到貧瘠土地的人們,看到在過去的一年中,分到土地肥沃和數量比較多的農民,賺得盆滿缽滿,不僅吃上肉,還住上了大瓦房。
這讓許多的華人移民和安南人對複興軍的土地分配方式感到不滿。
李崇文收到下麵反饋的消息後,有些感慨,李崇文第一次感覺的人心是多麼的複雜。
他還記得當初下去視察的時候,人們紛紛表示,對能夠分到土地表示就已經足夠了,並不在乎土地的肥沃多寡,這才三年的時間,就已經變得這麼快了。
不過,這也讓李崇文有了重新回收安南的土地機會,在瀾滄實行農業機械化的結果看來,土地隻有集中起來,實現大規模機械化耕作才能是安南未來農業的出路。
李崇文打算把安南人、占城人、瀾滄人和華人一起打亂分配在占城、瀾滄和高棉三地,讓來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方以及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居住在一起。
至於怎麼讓不同的人居住在一起,除了政府的讓大山上的人們強製搬下山的措施外,還會用土地利益作為利誘,占城人、高棉人想要分到土地就需要根據複興軍的安排,而瀾滄人、安南人和華人移民想要得到更多更肥沃的土地也需要根據政府的安排。
李崇文通過混居的方式,儘可能的削弱各民族的特性,到時候,所有人就隻能跟著政府的腳步走了。
這時候,李崇文的強製漢化政策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落實了,當人們習慣通過說漢語,寫漢字來進行溝通交流,當人們習慣他們的漢名,當人們習慣過上漢族的傳統習俗,當人們習慣自己的孩子被送到漢族的學校上學,學漢語,寫漢字,改漢名,學習漢族的曆史的時候。
一個新的漢族就會在東印度地區誕生,一個由李崇文構想設計的新民族,而複興軍在東印度地區的統治就徹底穩固了。
"長官,這是您要的數據文件。"
李誌文走了進來,把關於占城和高棉的耕地的報告放到李崇文的辦公桌上,有些氣喘的說道。
安南老百姓在大審判過後,每個家庭分到的土地不到5畝,有的更少,和華人移民的差距太大了。如果不及時解決的話,後麵的問題就大了。
高棉目前的耕地麵積達到260萬公頃(3900萬畝耕地),基本都集中在中部平原和洞裡薩湖區的核心農業區,這裡土壤肥沃而且都是平原。同時,根據情報部門的統計,高棉的平原耕地經過開發後,耕地麵積可以達到600萬公頃(9000萬畝)。
占城目前的湄公河三角洲的平原耕地麵積到達200萬公頃(3000萬畝),占城的平原耕地完全開發後,其麵積可以達到400萬公頃(6000萬畝)。
東印度地區的中部沿海平原的耕地麵積達到50萬公頃(750萬畝)。
李崇文看完這份數據,呼吸都有些急促了,他知道東印度南方地區一直是高盧雞的統治的核心地區,也知道這裡的土地廣袤無垠,土壤肥沃,但沒想到耕地麵積有這麼多,完全開發出來的耕地達到1億5750萬畝的土地,哪怕是目前已經開發出來的耕地已經接近7000萬畝,最重要的都是這些耕地都在大平原和湄公河沿岸地區,很容易開發出來。
"長官,關於這次南下的經費,我想要和你商討一下。"
財政部的部長陳德明拿著南下預算經費的報告走了進來,看到李崇文緊緊盯著手中文件,一動也不動。
"長官——"
陳德明又到李崇文的身邊大喊一聲,才把李崇文喚醒過來。
"德明,你怎麼在這裡?"
李崇文醒來後,看到陳德明也在這裡表示很疑惑。
"我是來跟你商討,複興軍南下的經費問題的,經過財政部的估算,我們在1953年的財政支出非常龐大。"
陳德明把文件遞給李崇文說道。
"德明,你先聽我說!"
李崇文把他關於土地置換的想法,和各民族混居的想法都說了出來。
"怎麼樣?"
"李長官,想法很好,執行起來也不會很困難,安南本來就有很多人都想要換土地,而高棉和占城到時候是處於軍管的狀態,把當地的老百姓動員起來也沒有什麼問題。"
"這不僅可以解決因為之前土地分配有些不公平的問題,同時可以穩固我們在高棉和占城的統治,讓他們的民族主義逐漸熄滅。"
陳德明仔細的想了想,李長官的想法沒有多大的問題,隻要複興軍和政府的執行能力夠嗆,就沒有太大的問題,至於高棉和占城的老百姓願不願意的問題,顯然不在他考慮的範圍。
"長官,我有個問題!"
李誌文聽完李長官的想法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