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上一章的後半章之前發錯了,已經修改了,可以去看看)
"陳老先生,覺得怎麼樣?"
陳德明向身邊的這位南洋僑商詢問,
"不錯,不錯!"
"這個橡膠工廠建的很好!"
陳老先生看著麵前逐漸完工廣陵(太原)橡膠工廠滿意的說道。
"陳老先生,因為這家橡膠工廠主要是用於生產軍工橡膠製品的,所以國家會入股這家公司,並派遣監管人員。"
"不過陳老先生您放心,我們不會乾擾工廠的正常運行的,工廠的管理權還是屬於您的。"
陳德明解釋道,這家橡膠製品工廠屬於半軍工企業,而且是安南境內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橡膠製品工廠。
所以根據安南製定的政策,這類工廠需要國家進行投資參股。
"沒有問題!"
陳老先生不介意的回答道,他在安南已經賺到很多錢了,一點股份能換來和安南交好,對於他來說還是很劃算的。
陳老先生是第一個來到安南投資的南洋華裔商人,那時候複興軍才剛剛站穩腳跟,陳老先生就派人來到安南,說要開一家貿易公司,將安南的產品出口的國外,還捐了一筆錢給複興軍。
陳老先生的企業得到安南的全方位優待,陳老先生還在琅琊(海防)建立了一家橡膠工廠,最開始的時候,工廠隻生產雨鞋,後來陳老先生加大投資後,工廠便大規模生產自行車的車胎和帳篷了。
半島戰爭的爆發後,安南獲得鷹醬大量的軍需訂單,同時也把陳老先生的工廠,納入到提供軍需物品的工廠名單上。
隨著半島戰爭的規模越來越大,陳老先生的財富也在迅速攀升,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橡膠工廠獲得的利益,遠遠超過他在南洋,辛辛苦苦經營十幾年的種植園所獲得的利益。
陳老先生在安南的投資越來越大,從一開始的貿易公司,到生產雨鞋,輪胎和帳篷的橡膠工廠,然後到自行車廠,投資的規模也從幾萬美元到幾十萬美元。陳老先生本來想建一個轎車工廠的,不過這個項目因為沒有技術而被擱淺了。
安南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正式啟動後,安南對各種橡膠製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多了,陳老先生自然加大了對這部分的投資。
陳老先生也決定在安南定居了,他把自己在南洋的生意交給自己的大兒子後,便帶著小兒子一家在安南定居下來。
在回長安(河內)的路上,陳老先生表示想看看安南老百姓的生活過得怎麼樣了!
在農村,陳老先生發現負責管理農村的農村發展委員會,已經開始對農民進行掃盲,整修水利,開挖水渠,開荒墾地。
陳老先生所到之處,到處都是工地,無數男男女女挑著擔子,忙來忙去,一副熱火朝天的樣子。
"開飯了!"
在農田上的一個大漢大聲的喊道,
工地上的農民都放下手裡的工具,開始休息,吃午飯了。
"老鄉,你們這是在吃什麼啊?"
陳老先生走到一名老鄉的身邊問道,
"饅頭啊!"
"沒見過吧!這可是用白麵做的。"
老鄉一臉神氣的說道,對於陳老先生這一行人,他早就見怪不怪了。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上麵的人下來考察。
聽村長說,這些人大多都是南洋華人富商,來這裡看看他們這些農民的生活,偶爾還會有一些洋鬼子過來呢,他也算是見過世麵了。
"吃這麼好啊!"
"你們每天都吃這個嗎?"
"這是工地上提供的夥食嗎?"
陳老先生有些驚訝的問道。
"當然了,不要說每天了,每頓都可以吃上白麵大饅頭!"
"這些饅頭都是我們自己帶的,工地上不包吃的,隻給工錢。"
老鄉吃完一個饅頭後,繼續說道。
"工地給的工錢很多嗎?都能吃得起白麵了?"
陳老先生很疑惑,什麼時候底層的老百姓吃得起這麼好的糧食了。
"老先生,這你就不知道吧!"
"現在市麵上的麵粉,到底有多便宜,而且都是細糧。當初這些麵粉在城市售賣的時候,我家婆娘和村子的女人都去搶購了。"
"我們還以為這樣的好事,一輩子隻有這麼一回,結果你猜怎麼著?"
老鄉興致勃勃的看向陳老先生。
"怎麼樣了?"
陳老先生也被提起了興趣。
"那些麵粉不僅沒有減少,還多了起來,現在鎮上的糧店都有賣了,這價錢比之前的價格還要低!"
"我家婆娘買了好幾袋麵粉回來,到現在還沒有吃完,我家婆娘現在是看到那幾袋麵粉就非常生氣。"
"說是,晚點買就好了!現在平白無故的多花了一筆錢。"
老鄉樂嗬嗬的說道,他這一輩子第一次經曆這麼離譜的事,糧食居然可以降價的,而且還是細糧,真是李長官保佑啊!
"那有什麼不好的地方嗎?"陳老先生問道。
"不好的地方啊!"
"我想想……"
"好像沒有什麼不好的,現在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今年賺了一大筆錢,還蓋了一間大房子,自己的孫子還可以免費去上學。"
"有了,就是現在市麵上的大米變得非常少,還很貴,讓我這個吃慣大米的人,隻能吃麵條和饅頭,感覺有些受不了!"
"還有啊!我家在大城市拉車的小兒子,居然看上了一個半島的女孩,非要說娶她。"
"如果這個半島女孩是個黃花大閨女就算了,大不了我們慢慢教她學漢語,關鍵的是女方還帶著兩個拖油瓶,你說這算什麼事啊!"
老鄉說著說著就跑偏了,開始和陳老先生說起家裡的煩惱。
其實在老鄉看來,現在的生活已經比以前好很多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不過是借著家裡的小事來敷衍陳老先生而已。
"陳部長,安南的農民現在都可以吃上白麵饅頭了,真是了不起啊!"
"剛剛我還看到,有些老鄉的午餐裡麵,居然還有肉,問過老鄉之後才知道是豬肉。"
陳老先生和老鄉聊完後,感慨的說道
"沒有陳老先生您說的那麼誇張,我們絕大部分的農民還處於剛剛填飽肚子的階段,隻是這個村子比較富裕,所以情況比較好而已!"
陳德明解釋道。這都要感謝鷹醬,這個暴發戶實在是太有錢了,至於老百姓吃得起的豬肉,應該是琅琊(海防)那邊提供的,聽說那邊正在大規模建設工業化的養豬和養雞的養殖廠。
"那也很了不起了!"
"老百姓吃的都上是白麵,他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陳老先生感慨的說道
"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
陳德明謙虛的說道。
陳德明也沒想到,當初和鷹醬簽訂的小麥糧食協議的效果會這麼好,讓老百姓這麼擁護複興軍的政權。
在城市裡,陳老先生看到路上的行人還是有些消瘦,不過已經比民國的老百姓好很多了。
想當初他回家鄉探親,城市到處可見的乞丐、屍體,還有大量的煙館賭場妓院,看到的是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看到的是老百姓在向路人乞求買走他們的孩子,看到的是老百姓的困苦。
複興軍這幫年輕人能做到現在這個水平,已經非常難得了!
在經過一座小學的時候,陳老先生讓司機停下來,聽著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覺得格外的欣慰。
在南洋的華商都比較重視教育,陳老先生在南洋還開過華語學校,讓附近的華人孩子免費就讀,不過後來被殖民地的統治者強製關閉了。
而現在,複興軍正在實現他的夢想,複興軍不僅讓他們這些在東南亞的華人有了落腳的地方,不用再被洋人和土著壓榨,驅逐甚至殺戮。還讓他們的子孫後代能夠免費讀書,有了改變自己未來的機會。
"陳部長,這樣的學校多嗎?"
陳老先生向陳德明問道。
"小學的話,還是挺多的。"
"大多數三四個村就有一個小學。"
陳德明想了想後說道,因為安南的小學是四年製的,而且教導學生的內容都是比較簡單的,所以需要的教師要求比較低,很容易滿足。
"那中學呢?"
"中學的話,數量就比較少了。"
"而且中學都安排在縣裡。"
"中學需要的教師不像小學的要求那麼低,即便我們加大教育經費,也沒辦法突然變出大量的合格老師。"
陳德明對中學的建設,也沒有太好的辦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還要努力。"
陳老先生想了想後說道,他是搞過教育的,知道教育有多困難。
"陳老先生,聽說南洋許多年輕人都是讀過書的,甚至還有不少人會外國語言的。"
陳德明問道。
"是有這麼一回事!"
"不知道,陳老先生能不能發揮您老在南洋的影響力,幫我們招聘一些青年才俊。"
陳德明看向陳老先生,他也是最近才知道,南洋是有不少人讀過書的,而且讀的不是民國這樣的學校,甚至還有不少到西方留學過的。
"可以!"
"回到長安後,我就向南洋發電報,讓我的大兒子聯係願意來到安南的青年!"
陳老先生答應了,這根本不算什麼大事。
"還有,我想再向安南捐一筆教育經費!"
"可以,我們歡迎任何關心安南教育的愛心人士的捐款,另外我們會用陳老您的名字來命名一所學校,希望您不要介意!"
陳德明高興的說道,平白無故多了一筆經費,怎麼能不高興。
"不會!不會!"
"這筆捐款,我會儘快讓人轉過去的。"
陳老先生聽到陳德明的話很高興,他沒想到有一天會有學校會用他的名字來命名,真是流芳百年。
而其他南洋的華商在看到陳老先生的工廠賺到這麼多錢,還加大了對安南的投資後。
在陳老先生的擔保下,他們也開始在安南投資建廠。
他們這些南洋華商最開始的時候,是學習陳老先生投資橡膠領域的,賺到錢後,他們加大了對安南橡膠廠的投資,民營的中小橡膠製品廠相繼在安南建成。
因為鷹醬軍需訂單的增加,導致安南的原材料不夠了,隻能從南洋其他國家進口原材料,加工成工業品後,出售給鷹醬。
通過南洋華商在當地的關係,南洋無數的橡膠被運到了安南琅琊(海防)的橡膠工廠,之後加工成工業品,再通過琅琊港的港口,將貨物運到半島的釜山港交給鷹醬的後勤部門。
安南和南洋各國的橡膠產業鏈迅速形成,這進一步加深了安南和南洋各國的經濟聯係,為未來安南的出口奠定了基礎。
同時,這讓李崇文發現這些南洋華商的價值,他們不僅可以投資建設安南,還可以解決安南的紡織品出口到南洋各國的困難。
隻要能打開南洋各國的市場,那麼安南就可以獲得一個巨大的市場,而且還是在家門口的市場,安南的工業化難度就會大大的降低。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商人都像陳老先生這樣的,特彆是一些從中原逃出來的。
比如說一些經商的民主人士,在中原的時候,他們可以用民主人士這塊招牌來為他們謀取利益。
所以,在來到安南後,他們也想利用民主人士這塊招牌從複興軍手裡分一杯羹。
他們這些人認為李崇文他們不過是一群當兵的,根本不懂經濟也不懂工業建設。
安南想要發展起來,李崇文就必須依靠他們這些民主人士。就算李崇文把複興軍的軍官調到政府成為官員,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到時候隻要安南的經濟和工業建設出現問題,李崇文就會向他們讓步的。
長安城的一棟彆墅內,一些掛著民主人士牌子的商人在這裡聚會,商討安南的指導性計劃經濟以及第一個五年計劃。
"馬上得天下,可不能馬上治天下。"
"複興軍他們能打仗,就安心把國防和社會治安搞好就可以了,居然還想搞經濟,他們懂什麼是經濟嗎!"一名商人生氣的說道,之前他特意跑到政府毛遂自薦,結果被趕出來了。
安南的官員,太沒有禮貌了。
"沒錯,李崇文他把官員管理好,再集中力量搞好農村建設,讓農村的老百姓不餓死,不造反,不就可以了嗎?"
"李崇文他居然還想搞什麼工業,這是他這個當兵的能搞得好嗎?"
"不知所謂!"
一位年紀比較大的商人憤怒的說道,當初他來到安南後,李崇文居然把他提交的經濟工業發展計劃給否決了。還說什麼,他隻是在給自己這些人謀取利益,而不是真的想要發展安南。
"還不如交給我們!"
"沒錯,政府就應該實行民有、民治、民享的三民政策,政府集中力量扶持發展農業,把工業交給我們這些人來辦就可以了!"
"那些官員懂什麼是經濟嗎?懂什麼是工業嗎?那些官員隻會懂得貪汙受賄,吃喝嫖賭,勒索錢財,看看民國的工業就是被官員搞得亂七八糟。"一名頭發蒼白的老者惱怒的說道。
"也不知道潘先生能不能說服姓李的!"
"應該可以吧!"
"李崇文一直比較優待潘先生,對他的建議,應該會認真考慮的。"
這時候,推門的聲音響起。
"潘先生,您回來了!"
"李長官是怎麼說的,有沒有可能放開!"
彆墅的人看到潘先生走了進來後,激動的問道,他們現在有些迫不及待了,想想琅琊港那一艘艘貨船,這可是美金啊!
本來應該是屬於他們的,現在卻變成了國營工廠的員工福利,這像話嗎?
"沒有!"
"不過李長官還托我問問你們,一些工業上的看法。"
潘先生低聲的說道,他現在對這些商人有些惱怒,要不是看在他們也是民主人士的份上,他根本不會再回來彆墅這裡。
"您說,有什麼問題,我們都可以解決。"
"對,沒有什麼困難我們是解決不了的!"
大家激動的說道,本來他們聽到李崇文沒有答應他們的要求的話後,是很失落的。但是他們再聽到李崇文想要問他們一些工業上的問題時,就激動起來。
這是一個機會,他們就說官員搞不定工業的,他們終於等到了,他們有的人還在想要讓叫李崇文作出哪些讓步比較好,鷹醬的軍需訂單肯定是要分一份的。
"第一個是修路,李長官說複興軍目前控製的安南地區人口密集,隻要修通鐵路和公路,就一定可以賺到錢的。"
"而瀾滄地區八成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地形崎嶇,人口稀少,在瀾滄地區修建鐵路和公路肯定是要虧本的。"
"如果把修鐵路和公路的事情給你們,這些虧本的鐵路和公路,你們會不會修?"
"第二個是國防工業,為了維護國家安全,一定要擁有強大的國防,不管是飛機、大炮還是軍艦,不僅需要有一定的數量,而且還要很好的質量。"
"晚清和民國的武器裝備都靠買的,可是從國外購買,不僅價格昂貴,而且很多先進的武器裝備其他國家是不會出售的。"
"萬一被敵人封鎖,武器彈藥用完了,沒辦法補充,就像抗日戰爭一樣,你們要怎麼辦?"
"可如果你們要搞軍工建設,這就需要大量的投資,從開采礦山,到冶煉鋼鐵,再到建造各種機械,最後製造武器,整個流程會很漫長,投資也相當龐大,你們能不能拿出這麼多的資金?"
潘先生一口氣把李崇文的話說完了。
"說說你們的看法吧?"
潘先生看向在座的所有人說道。
"這……"
"嗯……"
這些人現在不知道怎麼回答了。
他們心想安南的鐵路肯定是交給他們的,至於瀾滄的土地當然是交給政府了,他們這些人怎麼可以虧錢啊!武器裝備隨便買些回來就可以,大頭兵根本用不上那麼好的武器,至於投資國防工業,彆開玩笑了,投多少錢都不能聽個響的。
潘先生看到這些人都在左顧右盼,就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了。
"我有要事,就先走了。"
潘先生收拾好東西後就準備離開了。
"以後沒什麼事,就不要再聯係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