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民國大師(1 / 1)

推荐阅读:

"長官,潘先生想和您會麵。"

李誌文走進李崇文的辦公室說道,

"又怎麼了?"

李崇文現在聽到這些民國大師的名字,就感覺到頭痛。

"他想和長官你聊聊,關於我們新頒布的高校教育政策,我看他好像很不滿的樣子。"

"長官,要不要我把他趕走。"

李誌文看到李崇文不滿的表情後問道,而且他也對這些所謂的大師感到相當厭煩,安南製定的高校教育政策和這些民國大師有關係嗎!

"還是見一見吧!"

李崇文想了想後說道。

畢竟潘先生在海外華人中有些聲望,而且潘先生是第一個來到安南的民國大師,也正是因為他的幫助,才讓安南可以截胡東番的留學生和人才,於公於私,李崇文都不能拒絕。

也不知道這次過來,他又想做什麼。

"潘先生許久不見,你還是光彩依舊啊!"

李崇文看到潘先生進來後,熱情的問候到,

"李長官,你也是!"

"不過,我這次過來,是想和李長官你說說,關於最近頒布的高校教育政策一事的。"

潘先生直接開門見山了,他不想和李崇文繞圈子,他不能接受李崇文製定的高校教育政策。

"您說,我洗耳恭聽!"

潘先生喝了口茶後說道。

“教育,也就是教書育人,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以自身的道德行為和魅力,言傳身教,引導學生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實現人生應有的價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

"而安南政府新頒布的高校教育政策,完全是填鴨式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毫無判斷力。"

"隻會人雲亦雲,不會獨立思考,沒什麼創造性思維,就如同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潘先生看著李崇文激動的說道。

潘先生所說的高校教育政策,是關於安南最近成立的兩所大學,位於長安(河內)的長安大學,位於琅琊(海防)的琅琊大學。

這兩所大學都是綜合性大學,都是以理工科專業為主,文史類專業主要為教育、經濟學、國外語言學、管理學等現實有大量需求的文史類專業。

隻有長安大學還設有一個綜合類的大文哲係,所謂文哲學,就是文學、藝術、曆史、法學、哲學等等都包含在內的大雜燴。

安南還根據第一個五年計劃和農村發展計劃的需求,建立對應的專科學院,比如農林、建築、交通、鋼鐵、地質、礦業、水利,電力、化工、機電等多個專門學院和專業。

這些專科學院會配套相應的理學教育,學製更短,要求更加苛刻,就讀的學生隻有三年時間,第一年時間基礎教育,第二年時間專業教育,第三年時間工廠實習。

這項高校教育政策一頒布,安南境內的民國大師都炸了,紛紛質疑安南的高校教育政策。

如果說民國的教育是七分文兩分理一分工的話,那麼安南的高校教育就是一百八十度大轉彎,變成了七分工兩分理一分文了,而且這一分文還是應用文史教育類為主。

這讓產生無數大師的民國文史類教育,在安南變成一個小小的大文哲係,根本安排不了安南這麼多的民國大師。

這讓他們怎麼接受,這相當於砸了這些民國大師的飯碗,他們這些人就是不認同兔子的理念,才來到安南的,總不能讓他們回去吧。

"潘先生,你的教育理念我已經了解了。"

"你的教育很好,很先進。"

"但是就是太先進了,安南沒有能力實現這樣的教育理念。"

李崇文聽完潘先生的話後說道,這份教育理念你不能說他錯,但是也不適用於安南,安南不需要像民國那樣培養出那麼多的大師。

"為什麼?"

潘先生激動的問道,安南對他們這些人,一直都是禮賢下士,經常詢問他們的意見,他一直認為安南可以把他的教育理念實現,想不到今天被拒絕了。

"安南目前的局勢看起來是不錯,但這都是表麵上的,我們的北麵和東麵是兔子,西麵是暹羅和毛熊支持的勢力。特彆是南麵的高盧雄雞,他們在湄公河平原駐紮了幾十萬的兵力,隨時可以北上。"

"所以,安南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強大起來,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領土,而強大起來就離不開工業化。"

"安南隻有搞工業才可以生產出我們軍隊需要的飛機,坦克,軍艦以及大炮。"

"安南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需要的都是大量的理工科人才,以及服務理工科人才的人文學科。"

"而且我們的經費有限,第一個五年計劃和農村發展計劃已經消耗了安南的大量資金。"

"所以我們用在教育上的經費必須要看到成果,怎麼才算是有成果呢?"

"能夠培養出我們需要的人才,把我們需要的知識學會的人才,就是成果!"

"您對我們的高校教育政策的批評確實很有很有道理,我們的教學確實是灌鴨式教育。"

"不過,我們現在就是需要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學好我們需要的知識,儘快畢業,可以為工業建設所用。"

李崇文向潘先生解釋道,雖然李崇文的話有些誇大,但是安南的工業化確實需要的是理工科人才和應用類文學的人才。

"沒有創造性思維和判斷能力,怎麼能夠發展好工業和研發先進的科學技術?"潘先生很疑惑的問道。

"這方麵,安南目前還不需要,工業化要怎麼做,科學技術要怎麼發展,西方的國家和科學家都已經探索好了。"

"我們培養的人才隻需要跟在人家後麵,把人家成功的道路走一遍,走清楚,走明白了,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我們的人才探索未來的東西。"

"再說了,我們不是在長安大學內留下了一個大文哲係嗎?足夠了!"

李崇文認真的回答道,潘先生所說的東西離安南太遙遠了。

"李長官,民國的文史類教育還是很有用的,治理國家需要這樣的人才,我們知道怎麼統治華人的。"

潘先生明白李崇文的意思了,這裡麵雖然有工業化需要人才的需要,但更多的是李崇文覺得養著這麼一群人沒有什麼用,還浪費錢,又不方便直接趕走,所以就有了現在這樣的情況。

"潘先生,這裡是安南,不是中原!"

言下之意,你們治理中原那套方法在我這裡沒用。

李崇文和潘先生又討論了一個多小時後,潘先生失魂落魄的離開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