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劉恒的話語,陳熙站在後麵悄然翻了個白眼。
這個話怎麼聽著這麼耳熟呢?
當年劉邦死的時候也是這麼問自己的,然後自己死的時候劉恒也是這麼問自己的,現在換成劉恒死了乾脆問自己的孫子了是吧?
老劉家的作風真是一脈相承。
而此時,麵對劉恒問題的陳雲卻十分淡然,他知道皇帝的多疑,也知道皇帝在這個時候試探其實不是什麼壞事。
要是不試探一下才是壞事了。
畢竟
一個曆來多疑的、心黑手辣的人,在自己生命的最後關頭、在理智基本上全部消失的情況下,他卻不懷疑你、不試探你了
你猜他在背後準備了什麼?
一定是已經做好了準備對付你!甚至是做好了將你連根拔起的準備!
這個多疑的人都已經知道你的結局了,為何還要試探你?
在這個時候肯定是要安撫你,讓你不要害怕,讓你成為溫水煮青蛙中躺在溫水中那隻快要被煮熟了而不自知的青蛙。
是故,陳雲十分淡定的上前來,臉上帶著些許平和之色。
“回稟陛下,昔年太祖與臣大父尚且都在的時候,曾經有過盟誓。”
他笑著看向劉恒,仿佛是在安撫他的心神,又看向周勝之等人說道:“這一點諸位應當都是知道的。”
“昔日太祖皇帝與眾人盟誓,天下非劉氏而稱王者,共擊之,這樣子的誓言,便是由陳氏先祖為見證者的,陳氏怎麼會背棄自己的諾言,而自己稱王呢?”
“哪怕沒有封地的也不可以。”
陳雲的神色十分肅穆:“劉不棄陳,陳不背劉,這同樣是當初先祖所發下的誓言!除非有哪一日劉氏的皇帝放棄了、背棄了陳氏,否則陳氏絕對不會背棄劉氏!”
“今日陛下如此情景,臣便將此話再說一遍。”
“陳氏會信守先祖與太祖皇帝的誓言,天地可鑒!”
擲地有聲的話語或許是安撫住了劉恒即將逝去的靈魂,他臉上帶著些許歉意的笑容,而後看向眾多大臣:“既然如此,那朕便留下遺詔。”
“日後陳氏曆代爵位、家主逝世之時,皆加封陳氏王爵哀榮!”
“陳氏不背棄劉氏,此便為祖訓!”
“而若是日後劉氏皇帝放棄此祖訓,視為劉氏背棄陳氏!陳氏便不必再遵循昔日諾言!”
劉恒的眼眸中帶著些許的精光。
這話其實並不是他一個劉氏皇帝可以說出來的,畢竟這就等同於是給劉與陳的諾言之間打了個一個補丁。
但劉恒心中知道,得到了什麼就會失去什麼,老天爺在給予你東西的時候,一定已經暗中標注了價格!
事實上,這不是給陳氏的“補丁”,是給劉氏的補丁!
因為原本的“背棄”太過於寬闊了!
什麼叫做背棄呢?不重用陳氏屬於背棄嗎?陳氏犯下了罪行劉氏皇帝處置屬於背棄嗎?
這太寬泛了!
所以,劉恒說:“陳氏家主死後給予王爵哀榮”,若是“不遵循這個祖訓,便是劉氏背棄陳氏!”,這話語中的意思等同於說,隻要劉氏皇帝依舊給予陳氏王爵哀榮,劉氏就不算背棄陳氏!
陳氏就不能背棄劉氏!
至於哀榮麼
說句不好聽的話,一個王爵的哀榮有什麼呢?
能夠給陳氏權力嗎?
不能。
這隻是皇帝輕飄飄的一句話而已,最大的耗費就是一些錢財——王爵哀榮的人逝去的時候,皇帝是要給追封賞賜的。
但這些算什麼呢?
不算什麼。
劉恒說完這話之後,眼睛死死的盯著陳雲,他想要知道陳雲是否會接受這樣子的諾言。
若是陳雲接受了那就說明陳氏真的沒有二心!
陳雲隻是稍微有些猶豫,便感受到了身後“陳熙”悄然之間在誰也沒有看到的時候拉了拉他的袖子,於是他緩緩的吐了口氣。
“臣多謝陛下之恩!”
劉恒見到此等情形,臉上終於綻放出了一個笑容。
他渾身上下的力氣都好像在這一刻徹底消散了一樣,但他卻並不在意,隻是緩緩的躺在了床榻之上,而後再次開口道:“在朕死之後,給予陳氏監國輔政大權!”
劉恒一揮手,身旁的內侍端著一個東西走了過來,臉上神色恭敬。
“賜予陳氏曆代家主禦劍,此劍之下,可斬一切奸佞!”
劉恒在“一切”上加重了語氣,看著陳雲的眼神稍微飄忽了一下,那眼神看向的人正是站在一旁淚流滿麵傷心的皇後竇漪房!
他怎麼可能不防著竇漪房呢?
大漢迄今為止有兩位太後,一位呂後,一位他的母親薄太後,這兩位太後都不是什麼老實人,其中呂後更是差點掀起諸呂之亂!
劉恒本人便是經曆過諸呂之亂的,他怎麼可能不防著呢?
於是,他給了陳雲這個權力,一如當年的陳喜一樣!甚至劉恒還特意打了補丁,將這個權力給予的並非是陳雲一個人,而是陳氏!
哪怕是陳雲身體垮掉了,死了,死在了竇皇後之前不還有陳雲的兒子陳熙嗎?
照樣可以收拾日後成為太後的竇漪房!
這才是劉恒的最終目的。
陳雲再次領旨謝恩,劉恒陳氏已經沒有什麼力氣了,隻是躺在床榻上,十分虛弱的想要說話,但卻一個字都說不出來了。
方才的安置已經耗費了他所有的力氣。
他緩緩的看向頭頂的帷幔,腦海中浮現出來的卻是這些年他所經曆的一切,所有的事情都好似是夢幻泡影一樣。
劉恒臨終前,最後想到的竟然是
“父皇,您還覺著趙王是最像您的嗎?”
他的耳邊仿佛傳來了無儘的哭泣聲,可此時的劉恒已然不在意了,他的神智緩緩的消散
文帝二十六年,春,元月元日。
大漢的第三位皇帝劉恒,於未央宮中崩逝。
天下具哀。
所有人都在懷念著這位仁慈的皇帝,尤其是天下黔首,更是陷入了極度的哀傷之中。
在這樣子的哀傷中,大漢的第四位皇帝
劉啟,登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