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變通(1 / 1)

推荐阅读:

胡德運笑著對陳硯說了句寧淮土話,卻見陳硯滿臉疑惑,顯然並未聽懂,他便徹底肯定了自己的猜測,必定是私底下有人與陳硯交好了。

胡德運說官話時又打起了官腔:“陳同知初來本地,雖認知了府衙的同僚,卻不懂寧淮的風土人情。寧淮風俗與其他地方不同,若犯了忌諱,引起百姓不滿,就是大大的不妙了。”

這是依舊要讓陳硯坐冷板凳了。

陳硯點頭:“府台大人所言甚是,下官明日便去治下各地走訪,了解民生與風土人情。”

這些話在胡德運心口一轉,當即也就答應了。

待到陳硯離開,胡德運便讓人去找來他的幕僚謝師爺。

“這位陳三元實在太年輕,隻坐了半個月冷板凳就待不住要下去體察民情。若不做成一兩件事,他怕是不會罷休。”

胡德運摸著自己的山羊胡子繼續道:“若真讓他探查出什麼來,事情就不堪設想了,依謝先生看,我等是否提前動手?”

謝先生笑道:“陳三元來此不過半月,朝中還有不少人記得,此時若對他動手,於我等是大大的不利。不若將那事提前,嚇破他的膽,讓他老老實實待著也就罷了。”

“還是謝先生思慮周到!”

胡德運臉上露出討好之色,又是對謝先生一頓吹捧。

若此時有外人瞧見這一幕,怕是要以為胡德運乃是謝先生的幕僚了。

謝先生離去,關上屋門時,方才側頭對屋內露出一抹厭惡之色。

……

下衙時,陳老虎的馬車已經在衙門口等著。

其他官員都是三三兩兩走在一處,互相談笑著,唯獨陳硯孤身一人從衙門走出。

待陳硯上前,陳老虎已經將凳子放好,等陳硯踩著凳子上了馬車,他收拾好後趕著馬車搖搖晃晃離開。

其他官員瞧見馬車離去,終於議論開來。

“陳同知已上任半月有餘,怎的還不搬來府城住,每日如此奔波,豈不是疲倦?”

另一官員嘲諷道:“他又無公務要忙,自是有餘力如此來回折騰。”

“不用乾活,月俸照拿不誤,如此好事也就隻有陳同知能辦到了。”

“能活多久都不知,何必羨慕他。”

此話一出,諸多抱怨儘數消失。

眾人均是一副諱莫如深的神情。

此時的馬車已經搖搖晃晃出了府城,進入陳硯所住的宅院後,陳硯下了車,換了身家常的衣衫後,領著陳老虎從後門離開,沿著蜿蜒小路又走了一刻鐘,這才到了一個私塾門口。

私塾不大,隻有十多個孩童,聽說裡麵的夫子是位久考不中的老秀才,為了糊口便在自家給孩童啟蒙。

陳硯他們到此地時,學生們陸陸續續從私塾出來,三三兩兩地追逐打鬨著回家。

等到這些學生都走後,一位十一二歲的學童最後出門,將私塾的門關上,瞧見陳硯兩人後便急忙迎了上來,喊了聲老爺。

學童衣衫雖整潔,卻早已洗得發白,右腳鞋子的大拇指處還打了個補丁,可見其雖來啟蒙,家境著實算不得好。

陳硯說了句土話,那學童便道:“他問你是以前學過寧淮話還是來了寧淮學會的。”

陳硯便想,那胡德運倒是多疑,竟還來詐他。

其實陳硯並不懂寧淮話,哪怕他坐在大衙房裡,也如同聽天書。

好在陳硯記性好,將那些官員所說的寧淮話記下來,再來個學童幫他翻譯。

學童要走科舉,必定是要學官話的。

那些有功名在身的秀才、舉人或許會站隊,又或許與誰有牽扯,稍不留意可能就把陳硯給賣了。

學童不同。

一來他們尚且年幼,還想不到出賣他去謀前程,二來無權無勢的學童實在入不了那些人的眼,就算想出賣也尋不到門路。

那些家境好的子弟自是不會做這等麻煩事,但家境貧寒的學童,為了減輕家裡負擔,就會耐心教導。

陳老虎趕著馬車在附近轉了兩三日,終於找到這個小小的私塾,而陳硯也選出了最合適的人選。

半個月下來,他將整個府衙的官員全部記住,連他們名字都土話如何發音也都知道。

一些日常簡單的土話語句陳硯已經知曉了,不過依舊處於聽不懂也不會說的階段。

陳硯給陳老虎使了個眼色,陳老虎就將早已準備好的小袋糧食遞給那學童。

學童欣喜若狂,連連道謝。

陳硯善意提醒:“莫要告知他人你在教人土話,否則我就去找彆人學了。”

若與學童將此事說出去於他有妨礙,或許這學童不會聽。可要是知道往後賺不到糧食,這學童指定會守口如瓶。

畢竟這袋糧食對家境一般的學童家中而言,實在不是小進項。

果然那學童用力點頭,對陳硯道:“我必不會說出去,”

得此保證,陳硯也不再多留。

既然明日就要去走訪百姓,他自是要找位既懂寧淮話,又懂官話的人陪同。

不過這人必定不能是眼前的小學童。

既然胡德運如此多疑,那就要讓他多多懷疑了。

翌日一早,陳硯上了衙後又去找了胡德運,此次他卻是去要人的,一開口就要聶通判,理由也十分簡單,他是由聶通判接進府城的,他就認聶通判。

胡德運笑道:“聶通判掌管家田,責任重大,府衙實在離不開他,不若陳同知再找其他人陪同?”

陳硯便頗為難:“下官初到此地,除了聶通判外與其他同僚實在沒打過交道,全憑府台大人做主。”

見他態度如此謙和,胡德運自是也好聲好氣。

“此去治下縣衙等,路途遙遠,又多險阻,必要派個本地官員陪同。隻是我鬆奉府務繁雜,眾人身上皆有重擔,輕易不可離開,隻能派兩本地衙役領著陳同知一同前往,也好護著陳同知。”

作為同知,陳硯上任後該有前任同知與他交接,並將鬆奉府一應事宜一一告知。

奈何前任同知殉職了,陳硯就沒有交接。

如此情況下,知府也該領著府衙官員與當地士紳與陳硯見麵,一一介紹,並將此地的官員鄉紳們資料儘數擺在陳硯麵前,讓其在最短時間內將裡裡外外的關係都理清楚。

可這些全部沒有。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