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三國:踢走孫氏,以漢代吳 > 第二十五章 這背後的主謀,是誰呢?

第二十五章 這背後的主謀,是誰呢?(1 / 1)

推荐阅读:

尚書台的一眾公卿最終還是隨著宣璠去未央了。

不是他們想跟著宣璠的節奏走,而是“宣璠”此刻就是政治正確。

朝中的大臣們和李傕不一樣,他們皆士族出身,不依靠兵馬軍械立世……而是靠著更加恐怖,威力更大的東西左右天下格局。

聲望和壟斷。

而這兩樣東西,普遍情況下都要捆綁政治風向。

一路上,淳於嘉、張喜、楊彪等為首之人,都在細思這件事的來龍去脈。

這些人都非等閒之輩,他們考慮的事無非兩點,一是天子乘著李傕和郭汜不在長安,重掌大局的可操作性,另一件就是幫助天子成事之人究竟是何人。

天子縱聰慧,也不太可能做出如此果決的判斷。

這裡麵一定有一個主謀,而這個主謀則是個智勇雙全的大能人啊!

是宣璠……?

淳於嘉,張喜,楊彪在心裡一起給他打了個大叉叉。

就他?吹牛逼了……

此人或許有資格能夠參與其中,但絕非幕後主使。

那會是誰呢?誰才是天子幕後的推手?

三位大佬不由陷入一陣苦思之中。

是董承……還是樊稠?

應該是這兩個的其中一個。

至於那羽林郎劉翊……

哈哈,區區一介孺子,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

……

“叔父!”

一陣高聲的呼喊,引起了董承的注意力,他轉過頭去,正好看到劉翊帶領一隊人馬向自己奔來。

董承剛剛按照計劃,收服了七門。

劉翊之所以選擇去搶羽林監騎士,而沒選擇搶奪七門,是因為兩軍的戰力相差太多。

騎兵,在大漢是最珍貴的存在,特彆還是羽林騎這樣的精銳騎兵!

他要將羽林騎培養成自己的班底,日後想辦法帶走。

至於守護宮門的士兵,好像沒法操作。

董承自然不知道劉翊在想什麼。

現在的董承春風得意,心情著實是好的很。

“賢侄兒,何以來此?”董承笑嗬嗬的上前。

劉翊拱手:“叔父,七門可曾收服?”

董承捋著自己下巴上的短髯,很是得意:“侄兒放心,大事定矣,如今七門皆在吾掌控之中!不從君王者皆已關押!”

劉翊撫掌歎道:“真不愧是叔父啊,天子果然沒看錯人!”

“此間既已事了,叔父且速速隨我前往未央正門,想來朝臣們已經去拜見陛下了!”

董承聽到這,頓時露出喜色。

如今朝中諸事,還是需要朝中的那些大佬們主持的。

自己今後若想成為外戚之首,首先還是要和這些人交好!

遠的不說,單說何進,若無汝南袁氏的支持,他那個大將軍之位,未必穩固。

“好侄兒,既是群臣麵見天子,你我不可在此閒置,亦當速去!走、走走!”

說罷,伸手就去拉劉翊。

沒曾想,手雖然拉住了,可劉翊卻紋絲未動。

董承疑惑的轉頭。

“你做什麼?”

“叔父,今日長安事變,乾係重大,陛下讓我告知叔父,事變之日,亦是定事之時,待局勢稍緩,有些事情可就做不得了!”

董承眯起了眼睛。

“又是陛下吩咐於汝?”

劉翊正色道:“若非陛下吩咐,我焉敢擅專?此事關係重大,事關前程,必須在今日乘亂定下!”

“何事竟這般重要?”

劉翊道:“稍後滿朝文武,儘聚於南宮,今長安易主,陛下聲勢正隆,正是還政於君,使陛下親政之時!叔父應該在這個時候站出來,力諫……請陛下親政!”

董承聽了這話,先是一愣,隨後大喜過望。

今日這個時候,皇帝威勢已達頂峰,若能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當先請皇帝親政,那就是從龍功臣,可謂第一大功勞!

這個活,他董某人自是當仁不讓!

董承朗聲說道:“如今海內困乏,四方擾攘,正是陛下親政,收拾大局之時!為了大漢,為了天下萬民,董某人自當力諫!”

劉翊道:“如此最好,另外還有件事。”

“何事?”

“李利如今束手,長安雖得,可李傕與郭汜知曉之後,必不會乾休,如今樊稠雖然站在我們一邊,但以一敵二,恐勝負難料,況且隻使樊稠一人執掌大軍,恐非滿朝公卿所願,更非陛下所願也。”

董承當然知曉讓樊稠在長安一家獨大沒甚好處,而且對他本人來說,樊稠若是權勢太過,定也會影響他的前途。

董承歎了口氣:“隻是如今,軍事上無人可以掣肘樊稠,我不行,你亦是不行。”

“不,實際上有個人是可用的,若能請陛下在此非常時節重用此人,一則必不會使樊稠獨大,二則也能對李傕和郭汜形成一定的震懾。”

董承也非等閒,他略一思索,就想到了劉翊說的這個人是誰。

“你說的是……太尉朱公偉?”

劉翊露出了笑容,道:“叔父真乃國之棟梁,為國舉賢,當仁不讓!”

“等會!”

董承的表情瞬間變的嚴肅:“誰要為國舉賢?”

劉翊道:“一會朝中諸卿於南宮麵見陛下,叔父當先號召,請陛下親政,此為第一大功,然後再順勢為國舉賢,請太尉公出山組建新軍,這此第二大功!”

這話說的不假,在這個緊急當口,董承若能當先提議天子親政,毫無疑問就是爭到了第一功。

但舉薦朱儁出來領兵……這事可就得罪人了。

毫無疑問,得罪的人是樊稠。

現在的樊稠,統兵兩萬,是京師第一大將,一會若真的當眾說出請太尉朱儁與他協同抵禦李傕和郭汜,那豈不是讓朱儁出來分他的權?

那庸兒定恨死他了!

皇帝倒是開心了,卻把自己推上了風口浪尖,成了樊稠的眼中釘……

“叔父莫非不想為國舉賢?”

“哦,不,不!我豈能有此意!隻是……”

董承猶豫了一下,道:“隻是天子雖有重用太尉公之心,然若是我舉薦太尉出來組建新軍,恐得不到公卿們的響應啊……”

劉翊麵露不解:“那是為何啊?”

“賢侄你需知,我雖出身董氏,昔時卻曾主動承認董卓與我舅母是同族,公卿之中,多有人鄙夷於我,且四年來我一直與西涼軍為伍,如今在滿朝諸公眼中,隻怕我與樊稠,並無區彆。”

“讓我力諫陛下親政倒是行,但舉薦太尉……嗯,隻恐滿朝諸公會忌憚我的身份,出來阻攔,如此容易誤了大事。”

劉翊做出“恍然狀”,問道:“那依照叔父之見,一會我等在未央麵見陛下,當由何人向陛下進言請太尉出山?”

董承伸手一指劉翊:“你!”

“我?”

“賢侄,此番陛下若能親政,除樊稠,宣璠和我之外,你是最大的功臣!賢侄出身士族,一直未能揚名!今番禦前舉薦太尉掌兵,定可使你聲名大躁!如此,日後陛下就是要提攜你,也有出處了呀!是不是?”

“叔父,陛下不使我辦此事,就是因為我人微言輕……我真的行嗎?”

董承忙道:“如何不行,賢侄雖年少,卻出身名門,此番又為陛下出力甚多,正是揚名之際!我與樊稠在諸卿眼中皆屬涼州一係,不便出言。”

“宣璠雖得意一時,也不過是士族中的敗類,我看啊……還真就是賢侄最合適了!”

劉翊“看似”有些猶豫。

董承見狀激他:“堂堂的青州及時雨,臨逢大事,何如此作態耶?!”

少年郎“恍若”被激出了血氣,劉翊遂道:“承蒙叔父如此看重,那此事我責無旁貸!”

一旁的李典聞言皺眉。

三郎這是怎麼了,如何犯傻?

聽了劉翊的話,董承鬆了口氣。

終歸還是個少年啊,血氣太盛,嗬嗬,激一激就上鉤。

那朱儁名為三公,如今不過是被李傕囚禁之徒,又出身於寒門。

他非士族出身,若讓其出來掌兵,對於士族公卿而言,也無什麼好處!

樊稠更難容他。

現在這當口,誰去舉薦他,便是自己找不自在!

不管是不是皇帝想用朱儁,都讓這小子去吧,嗬嗬,作死!

某家自去領最大的那份功勞!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