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天高雲淡。
市一院門口,蕭同光拍著陳青鋒的肩。
“省城那地方,不比咱們這兒,凡事多長個心眼。”
“咱們市一院的臉,你可得給兜住了。不過也彆太紮眼,槍打出頭鳥,這話你得記牢。”
陳青鋒嗯了一聲,接過了徐昌壽特意讓人捎來的一套西裝,半舊,但熨燙得平整,透著一股老派醫者的講究。
這幾天,他除了想法子恢複那虧空的身子,就是把林墨白那些殘缺的醫書手稿翻來覆去地啃。
越啃,越覺得那位前輩的腦子簡直不是凡人長的,那些念頭,天馬行空得嚇人,可細琢磨,又好像跟某些最根本的生命道理搭著邊。
【“林氏臟腑微循環重塑法(殘章)”與“現代介入栓塞逆轉理論”初步邏輯自洽…】
腦海中,冰冷的係統提示音一閃而過。
【係統提示:宿主對“林墨白醫學傳承”理解度加深,精神力上限微量提升…】
【“殘缺的醫道徽記”活躍度小幅上升…】
那枚深深烙印在他精神識海裡的徽記,似乎又清晰了那麼一丁點兒。
上麵那些扭曲纏繞的線條,仿佛有了生命,在緩慢地舒張,透著一股子難以言喻的生機,又夾雜著揮之不去的蒼涼。
研討會的舉辦地,在省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國際會議中心。
一腳踏進大廳,那種屬於頂尖學術殿堂的肅穆,還有精英雲集的無形壓力,就這麼籠罩下來。
衣著體麵的人們,胸前都彆著各自的銘牌,三三兩兩地聚著,低聲交流。
空氣裡,有淡淡的咖啡香,還有一絲高級消毒水特有的清冽味道。
陳青鋒找到了急診與危重症分會場,簽到,領了一份資料袋。
他的報告,被排在了下午。
上午,他尋了個後排的角落坐下,安安靜靜地聽著台上那些省內醫學界小有名氣的青年才俊,一個個展示著自己的研究成果。
t做得倒是花團錦簇,數據也列得頭頭是道,引經據典,說得滴水不漏。
隻是,陳青鋒聽著,總覺得差了點什麼。
差了點……林墨白筆記裡那種敢把天捅個窟窿,直奔生命本源的狠勁兒和瘋勁兒。
午休,自助餐廳。
陳青鋒找了個不起眼的角落,剛扒拉了兩口飯。
“你就是市一院那個陳青鋒?”
一個聲音從旁邊插了進來,帶著點兒審視的味兒。
陳青鋒抬起頭,一個三十歲上下的男人站在桌旁。白大褂,金絲眼鏡,鏡片後的神色,藏著幾分不太容易讓人察覺的傲氣。
胸前銘牌:省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心胸外科,副主任醫師,趙康平。
就是上次劉啟明主任手底下那個,對他的操作不怎麼感冒的學生。
“我是。”陳青鋒放下了手裡的餐具。
“你那個鋼筋貫穿傷的病例報告摘要,我看過了。”趙康平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語氣不鹹不淡,卻有種在評價一件有那麼點兒意思,但毛病也不少的展品的感覺。
“手法,很大膽。”
“不過,缺乏足夠的循證醫學證據支持。臨床風險評估,也顯得過於樂觀。”
“這種個案的成功,偶然性太高,不具備普遍推廣的價值。”
他說話不快,字字清晰,帶著一種上位者對下位者的習慣性考量。
陳青鋒沒吭聲,就那麼平靜地看著他。
趙康平似乎對他的這種沉默有點兒不太適應,眉頭幾不可察地動了動。
“下午你的報告,我們劉主任也會過去聽。”
“希望你能給出更詳儘的數據,把那些超常規操作的理論依據,解釋清楚。”
“我們搞醫學的,不能光憑一腔熱血。要對病人負責,更要對科學負責。”
說完,他略微點了下頭,算是打過了招呼,轉身便走了。
陳青鋒看著他的背影,沒什麼特彆的反應。
他清楚,這不過是個開胃小菜。
下午,輪到陳青鋒上台。
他沒整那些花裡胡哨的t模板,背景乾乾淨淨,隻有幾張關鍵的術中圖片,幾個核心步驟的簡略圖示,還有最重要的數據對比。
講的,還是那個鋼筋貫穿傷的病例。
但這一次,他往裡頭摻了不少從林墨白筆記中悟出來的,關於創傷修複、組織再生引導的超前想法。
雖然他都用現代醫學的術語重新包裝了一遍,可那字裡行間透出來的那股子對人體自愈潛能的極致挖掘,對傳統手術禁區的公然挑戰,還是讓台下不少人聽得心驚肉跳。
“……通過對創傷區域進行精細化的血供調控,以及特定生物活性因子的微環境誘導,理論上可以最大限度激活組織自身的修複潛能,縮短愈合周期,減少並發症……”
他語速不快不慢,聲音也不大,卻清清楚楚地傳遍了整個會場。
台下,慢慢地安靜了下來。
一些原本低頭刷手機的,也把頭抬了起來,多了幾分專注。
坐在前排的劉啟明,眉頭一會兒舒展,一會兒又鎖緊,手指頭無意識地在扶手上輕輕敲著。
趙康平坐在他邊上,臉色有點兒說不出的複雜。
陳青鋒的這份闡述,比他想的,要有條理得多,也……深刻得多。
那些在他看來異想天開的操作背後,居然隱隱約約地,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邏輯在裡頭撐著。
報告講完。
短暫的安靜之後,響起了幾聲稀稀拉拉的掌聲。
主持人剛要開口宣布進入提問環節。
“我有幾個問題。”
一個中氣十足的聲音,從會場中後方傳了出來。
所有人都順著聲音的方向望了過去。
一個頭發花白,但精神頭很足的老者,站了起來。
他穿著件樸素的夾克衫,戴著副老花鏡,鏡片後的神采卻銳利得像鷹。
“是省人民醫院的張博文教授!”
“胸外科的泰山北鬥啊,他老人家怎麼也來了?”
台下立刻起了一陣小小的騷動。
張博文,那可是省內胸外領域元老級的人物,出了名的嚴謹和較真。
劉啟明一見這陣仗,眉頭不著痕跡地挑了一下,嘴角卻勾起一抹讓人捉摸不透的笑意。
有好戲看了。
張博文扶了扶眼鏡,直視著台上的陳青鋒。
“陳醫生,你剛才提到的‘特定生物活性因子的微環境誘導’,這個‘特定’,具體指的是什麼?這些因子的來源是哪裡?劑量如何控製?安全性評估做過嗎?有沒有相關的動物實驗數據支撐?人體臨床試驗,又進行到哪一步了?”
一連串的問題,又快又急,每一個都砸在最關鍵的點上。
這架勢,已經不像是單純的學術探討,倒更像是一場毫不留情的質詢。
會場裡的空氣,一下子就繃緊了。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陳青鋒身上。
這個年輕人,太紮眼了。
他拿出來的東西,也太“出格”了。
現在,真正的硬骨頭,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