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陽公主?”
阿璃聞言一怔,問道,
“你要打黎陽公主的主意?”
公羊睿點頭道,
“對,我在京中的時候,便聽聞黎陽公主慕容璃,是所有皇子公主之中,最聰明伶俐的一個。
她的母親是昭貴妃獨孤昭,而獨孤家,乃是世襲王爵,世代鎮守西南邊陲,位高權重。
後來我在新野教書,認識了不少來來往往的人,因為我有賢名,所以不少官員、將軍等都願與我交談。
我聽說,這位黎陽公主,飽讀詩書,謙遜有禮,非常受皇帝的寵愛。
但是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昭貴妃突然間失寵了,就連黎陽公主,也跟著失寵,許久都見不到皇帝。
在黎陽公主十五歲那年,在冷宮的昭貴妃,離奇死亡,當時還鬨得京城滿城風雨,人人自危。
據說,年幼的黎陽公主獨自逃出了皇宮,說了一句昭貴妃是被皇帝害死的,但很快就被皇城衛給帶回去了,皇帝對外宣稱,是黎陽公主因為喪母之痛,悲傷過度,得了失心瘋。
當時,正值貞國派人來要求和親,讓皇室出嫁一個公主,嫁給貞國皇帝的孫子,本來選定的是這位黎陽公主,但是因為這麼一鬨,貞國覺得娶一個瘋女人有失國體,所以要求換人。
沒辦法,皇帝隻好把十四歲的二公主嫁過去了。”
嶽廷點了點頭說道,
“你這麼一說,我也想起來了,當時我也差不多十五歲吧,那時候確實鬨得沸沸揚揚的,鄭伯還讓我那段時間不要出門。”
鄭功也點頭道,
“確有此事。”
公羊睿微微一笑,接著說道,
“我想,黎陽公主應該不是真的瘋了。
要麼,當初就真的是皇帝害死了昭貴妃,其原因,大概率是因為昭貴妃的娘家,雲南獨孤家勢力太強了,想要削弱外戚勢力。
要麼,就是黎陽公主為了不去和親,故意鬨了這麼一出,丟人現眼,但好歹保住了自己的命。
貞人蠻夷,殘暴至極,加上燕國乃是貞國的臣國,地位低下,公主嫁過去,地位跟小妾似的,受儘折磨,沒人願意去。
因為這檔子事,黎陽公主十八歲都沒有嫁出去。
這次,皇帝把黎陽公主派到唐河縣這個受災嚴重的地方,怕是也心存著,借著災民土匪之手,解決掉這個燙手山芋的目的。
當然了,這隻是我的猜測,做不得準。”
阿璃深深的看了一眼公羊睿,然後又低下了頭。
心中對公羊睿的智慧更加震驚了。
嶽廷好奇問道,
“先生,那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呢?您是想讓我們去綁架這個黎陽公主?”
“綁架公主?”
阿璃眨著大眼睛,驚訝的看著嶽廷。
“小了,格局小了。”
公羊睿說道,
“綁架她有什麼用,皇帝老兒巴不得讓她死在你的手裡呢。
我們要做的是,合作。
黎陽公主不是傻子,自小聰明伶俐,一定也知道皇帝派她來的目的是什麼,再加上她母親的死,她心裡一定恨透了那個皇帝。
而她的背後,卻是有著獨孤家的力量的。
隻要能讓她幫忙聯係上獨孤家,勸說獨孤家和我們一起起兵。
獨孤家的兵馬、我們和嶽家軍的舊部,加上東北防線的房忠,三路大軍直奔金陵。
那麼,大事可成。”
嶽廷想了想後,說道,
“那公主真的就願意幫助我們嗎?她本身就是錦衣玉食的公主,可造反是掉腦袋的風險,一旦我們沒辦法說服她,那我們是殺了她還是放她走?
不管哪樣,朝廷的大軍都會很快便到吧?”
“那如果,我們給她一個無法拒絕的條件呢?”
“什麼條件?”
“當皇帝。”
公羊睿的三個字一出,在座的三人,全都大吃一驚。
阿璃率先問道,
“女人也能當皇帝?”
“當然,曆史上,北魏、西遼、唐陳和武周,四位女帝先例在那裡,女子怎麼就不能當皇帝了?
殿下,我的計劃,可不是打,而是逼。”
“逼?逼皇帝退位?”
“對,要出師,必須要師出有名才行,如果我們直接攻城拔寨一路打過去,全天下的兵馬都要來勤王護駕,我們要跟全天下人作對。
而且到時候必然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貞國大軍趁虛而入,掃滅我國。
這是一生忠君愛國、愛民如子的嶽元帥願意看見的嗎?
他忠於這個國家,他不願意看到這個國家滅亡,百姓淪為奴隸。
如果是這個結果的話,那麼這個仇,不報也罷。”
嶽廷緩慢的點了點頭,說道,
“先生說得對,還是先生想的長遠。”
“嗯,殿下明白就好,皇帝退位之後,手裡沒了權力,殿下想怎麼殺他就怎麼殺他,為父報仇,我不乾預。
我們要做的,是讓皇權和平過渡交接,大燕不能亂。
那麼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皇帝退位後,誰當皇帝?
那些屍位素餐軟弱不堪的皇子?還是一個知根知底立下大功的公主?
公主上位,她是皇室血脈,名正言順,我們都有從龍之功,到時候讓公主把兵權下放給你,你帶兵去橫掃北方,收複失地,完成嶽元帥的遺願,豈不美哉?”
嶽廷點頭道,
“你說的是,造反,我們怕是剛冒頭,就被悶死了,大燕雖然羸弱,但大部分百姓還不至於民不聊生,我們也做不到一呼百應。
造反不是個好辦法,政變才是好主意,把成功率拉到最大,把國家的損失降低到最小。
這樣,我北伐的時候,才能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來提供國力。
我若是直接造反當皇帝,怕是天下人也不會服我。
那麼多的王公貴族,門閥豪紳,對大燕還是比較忠心的。”
公羊睿點頭道,
“還有重要的一點是,今天你能推翻大燕,明天其他人就能有樣學樣,推翻你,到時候就是無窮無儘的大亂,所以,我們必須要師出有名,名正言順才行。”
“好,我懂了,那我們就守株待兔,等那個黎陽公主到了唐河,找她商量這件事。
她估計這會兒不會去,畢竟唐河那邊還沒縣令,她也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