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唐:從太子李承乾到諸天聖皇! >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為天,推廣小麥的必要性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為天,推廣小麥的必要性(1 / 1)

推荐阅读:

“殿下。”

典倉署令見李承乾沒有說話,還以為太子生氣了,趕忙補充道:“其實,我們也種小麥。”

“每年莊田會栽種一些小麥,收成之後送入宮中。”

“哦?是嗎?”

挑了挑眉,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太子家令趙弘智身上。

家令寺仿朝中光祿、司農、太府三寺而置,掌東宮飲食、倉儲等事,食官署、典倉署、司藏署都歸屬於家令寺管轄,其中,食官署掌飲食酒醴,典倉署掌衣糧、器皿出納,司藏署掌財貨出納與營繕。

“是的,殿下。”

太子家令趙弘智畢恭畢敬的解釋道:“不隻是東宮,皇莊每年都會種植一些小麥,送入宮中,研磨成粉之後,製作為胡餅、湯餅、蒸餅。”

凡用油烤製的平片狀麵食都被統稱為‘胡餅’,一開始是直接在爐子裡烤,後來呢,人們往胡餅裡加了油,發明了油胡餅,還有的在爐子外麵用蒸的方法做,叫蒸胡餅,因為製作時會撒上胡麻,用油炸得酥脆,香噴噴的,又叫胡麻餅。

用湯水煮的麵食,被叫做湯餅,西漢時期,皇宮後廚裡就有個專門做湯餅給皇家吃的‘湯宮’,還叫索餅或者水溲餅。

蒸餅就是用蒸的方式做的,這種餅個頭不大,製作得很精細,有的裡麵還有餡,有的則沒有。

“宮中不單單有將小麥磨製為精細麵粉的工具和方法,還有製作麵食的辦法。”

“對嗎?”

眼中掠過一抹精光,李承乾問道。

“呃呃”

太子家令趙弘智微微一怔,有些不明所以。

典倉署令倒是心中一動,脫口而出:“太子殿下英明,典倉署的一應器皿出納承自光祿寺。”

“光祿寺傳下來的辦法是以石碾將小麥去殼,而後用石磨細細研磨成粉末狀,再行加工製作為吃食。”

“東宮的飲食由食官署負責製作,臣聽聞食官署也是從尚食局學來的辦法,或是加入酒釀,或是加入酸漿、酸奶子,這樣製作出來的胡餅、蒸餅更加可口。”

‘唰!!!’

李承乾眼中光芒愈發閃爍,果然不出他所料,宮中的確有這些吃食的處理辦法,確切來說,這三種麵食發酵方法都來自於《齊民要術》,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覷。

“殿下可是想大規模種植小麥?”

太子家令趙弘智聽了半天,大概猜出了一些李承乾的想法,試探著詢問。

“嗯。”

微微頜首,李承乾環視周遭田畝,意味深長道:“南方多種水稻,畝產至少在兩石半左右。”

“研磨之後,大抵一畝地能得米約1石2鬥5升。”

“按照一家五口人一天吃三頓飯,一年所需約為17石。”

“這就是說,水稻種植隻需要14畝地就足夠滿足一家五口人的需求。”

“可黍、稷呢?連水稻一半的產量都不夠。”

“孤聽說南方種植水稻分為早稻和晚稻,早稻在春季播種,晚稻則在夏季播種,一年可以采收兩次。”

“嶺南、日南、儋州等地更是可以一年種植三季,產量更為驚人。”

“稻殼用以喂養雞鴨牛羊,甚至饑腸轆轆時,未必不能給人吃。”

“小麥的產量或許比不上水稻,但普遍都可以達到畝產17石,甚至更多。”

“且麥麩同樣可以用於飼養家畜,必要時未嘗不能作為救命的乾糧。”

“試想一下,以小麥取代黍、稷,我大唐的北方可以增進多少糧食產量,養活多少百姓?”

咯噔!

話音落下。

在場的官吏心中不免有些觸動,民以食為天,糧食對於百姓來說,那就是命根子。

就像太子殿下李承乾所說,哪怕一畝地能夠多產那麼幾鬥,這對於老百姓而言,無異於天大的福音。

“殿下。”

“可”

太子家令趙弘智欲言又止。

“我明白你的顧慮。”

沒等他說完,李承乾打斷道:“百姓不願意種小麥,無非是兩個原因。”

“第一,小麥是秋種夏收,一整個春天幾乎都被浪費了。”

“第二,民間不似宮中,有精良器皿可以去除麥殼,研磨成粉,製出可口麵食。”

“太子殿下說得對。”

一旁老農模樣的村正神情激動道:“額們也知道小麥產量大,可是額們吃不下去呀,麥飯剌嗓子。”

百姓都常年在地裡刨事,隻要能吃飽飯,他們還在乎種什麼,不種什麼,實在是如今的小麥對底層百姓來說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桓譚所著《桓子新論》論述:“宓犧之製杵臼,萬民以濟,及後人加巧,因延力借身重以踐碓,而利十倍杵春。””

“建武七年(公元31年),杜詩通過流水動力,用於鼓風鑄鐵,稱之為水排。”

“聽聞北魏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記載了水力磨坊,隻需從河流中引一渠清水沿田埂、繞村舍而來,通過水位高低以做動力,驅使石磨。”

“這樣的水力磨坊要是可以廣泛應用,那麼,百姓就可以將小麥磨製為粉末狀,製作胡餅、蒸餅等麵食。”

“縱然是沒有經過發酵的麵餅,烤製之後,口感也不差,且相較於稻、黍、稷,更為飽腹。”

“至於產量問題,若是小麥可以像水稻在南方一樣做到一年兩熟呢?”

‘什麼?’

聞言,在場所有人無不瞪大了眼睛。

要是小麥一年兩熟,畝產就能達到3石4鬥,這可是黍、稷的兩至三倍產量。

“殿下。”

“此言當真?”

趙弘智更是目不轉睛的盯著李承乾。

這可不單單是東宮屬田之幸,這是天下之幸,光憑這件事,恐怕都足夠封一個開國縣公了。

唐朝的爵位分為親王;嗣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開國縣子;開國縣男;開國縣公食邑一千五百戶,從二品,這已經不小了。

畢竟,大唐爵位並不世襲,哪怕是皇室親王也需降等承襲,例如:江夏王李道宗,如若沒有特彆的恩典,嫡長子李景恒隻能承襲郡王爵,再到李景恒之子,國公爵,依次降等。

譙國公柴紹嫡長子柴哲威因為陛下恩典,特許承襲國公爵,而羅通、秦懷玉連個爵位都沒混上,這就是差距。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