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眾人嚴懲的建議,楊軒表示認同。
一直以來,大明對於讀書人實在是太寬容了。
他承認,年輕的讀書人和學子是大明的未來,儘管他們之中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考不上進士,沒有機會做官。
但他們之中也會有人去教書,去為大明培養人才,他們也算是文化傳承的一部分。
年輕人的積極性不能挫敗,更不能打斷他們的脊梁骨。
但這並不意味著,要對他們一味的寬容。
更何況,楊軒現在扮演的就是一個權傾朝野,野心磅礴的權臣,他就更不能對讀書人太過寬容。
“你再去一趟,讓他們現在就退去,朝廷可以既往不咎,否則就彆怪治他們藐視朝廷的罪了!”楊軒對禮部尚書說道。
“是,下官這就去!”後者應了一聲便離開了。
不過沒多長時間就又去而複返。
“王爺,下官已經按照您的意思和他們說,但他們並不願意退去,反而一定要朝廷給他們一個交代。”
“給臉不要臉,去,將鬨事的領頭人都抓了,剝奪功名,終身不得參加科考。”楊軒沉聲道。
“是。”禮部尚書領命退下。
對於剝奪學子的功名,楊軒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他知道,這些人的功名最後還是會被恢複的。
“再派個人去錦衣衛和東廠問問,被抓的學子和讀書人是犯的什麼事?”
“讓他們搜查,怎麼鬨出這麼大的事?”
“天天讓學子讀書人堵在宮門前,朝廷還要不要辦公了?”楊軒這話有對錦衣衛和東廠的不滿,讓他們辦點事情都辦不好。
可惜錦衣衛指揮使現在並不在京師,他去抓捕假幣案最後的三名逃犯了。
因為沒有儘全功,楊軒又對他進行了敲打,他心裡一直憋著一口氣。
所以,他一定要親自抓住那三名逃犯才行。
現在代掌錦衣衛的是另一人,工作經驗不如錦衣衛指揮使,並且,他也不是暗衛。
所以,安排朱見深和於謙離開京師,楊軒用的是隱藏在東廠中的暗衛。
刑部尚書等人聽出了楊軒對東廠和錦衣衛的不滿,心中一喜。
東廠和錦衣衛這兩大特務機構就是懸在百官頭上的一把刀,他們早就看不慣東廠和錦衣衛耀武揚威的樣子了。
平日裡也沒少寫小作文敗壞他們的名聲。
若是有機會在攝政王麵前給他們上上眼藥,他們肯定不會錯過。
畢竟雙方本就是對手。
他們也清楚,想要鼓動攝政王裁撤錦衣衛和東廠是不可能的,能上上眼藥就不錯了。
於是,眾人不約而同的說起了東廠和錦衣衛的壞話。
明明現在最要緊的事是朱見深這個皇帝失蹤了,可他們現在卻做起了這種行徑,一時之間,楊軒心中也不知該作何感想了。
錦衣衛和東廠的名聲差,是他們自己不爭氣,但你們這些人就敢說自己什麼也沒做嗎?
楊軒可是知道的,錦衣衛和東廠的惡名大多都是文官們在背後推波助瀾傳開的。
其中錦衣衛在民間的惡名遠勝東廠,文官們和讀書人功不可沒。
錦衣衛的探子可以說是三教九流都有,甚至街上的那些混混都有可能是錦衣衛的線人。
或許他們平日裡會打著錦衣衛的名號做一些惡事,但遠沒有傳聞中的那麼惡劣,基本上都是有人在背後推波助瀾所造成的。
不管是什麼屎盆子,都往其身上靠。
隨著說的人越來越多,不是真的也成了真的了。
正像之前說過的那樣,人心中的成見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麼努力都休想改變。
可是這大山是怎麼形成的?有誰想過?
待眾人都停下後,楊軒冷眼看著眾人。
“彆以為本王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想的。”
“現在陛下失蹤,你們不想著怎麼找回陛下,而是開始內鬥起來。”
“怎麼?太閒了?”
“還是覺得本王對你們太過寬容?”
楊軒的語氣並不是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嚴厲。
眾人聽到這話,紛紛嚇得跪了下來,瑟瑟發抖。
“下官知罪!”眾人齊聲道。
“這一次,就這樣算了,若是再讓本王聽到有人搬弄是非,那就彆怪本王不講情麵了!”楊軒警告道。
“是,下官遵命!”
“都起來吧!”
“謝王爺!”
“行了,都下去吧,抓緊時間找到陛下。”
楊軒擺擺手。
“是,下官告退!”
眾人行禮退下。
待眾人都退下,楊軒疲憊的揉揉眉心。
陪著他們演戲,楊軒倒也沒那麼累,但是看到他們內鬥,他是真的心累。
皇帝不是那麼好當的,每天都有煩心事。
長此以往下去,心中鬱結,影響壽命啊!
楊軒倒是沒有壽命方麵的煩惱,他本就長生。
但曆史上那麼多的皇帝,每天麵對臣子之間的煩心事,也不知道是怎麼過來的。
尤其是明君,怕是更加心累,而且還有繁重的國事,心累,身體也累。
也不怪那麼多的明君活不長了,十幾年數十年身心俱疲,怎麼可能長壽?
像朱老四和老朱這種能活六十多七十的,少之又少。
吐出一口心中的鬱氣,楊軒不再去想這些。
今天學子和讀書人們又鬨事,讓他想起了一件事。
有功名的讀書人不納稅的特權。
按理說,像是大明前期官員的待遇並不好,可還是有那麼多的讀書人想要考取功名,圖的是什麼?不就是不納稅的特權嗎?
隻要有了功名,就會有人將自己的田地掛靠到其名下,以此來逃稅,到時候,隻需要付出一點收成而已。
這部分付出,相比於朝廷繁重的賦稅來說,並不多。
人性中,本就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哪怕攤丁入畝之後,朝廷廢除了人頭稅,降低了田稅,但還是會有人將自己的田地掛靠到有功名的讀書人名下。
這並不是朝廷推行了攤丁入畝,降低了田稅就能改變的。
隻要朝廷還收田稅,就會有人這麼做。
除非有一天朝廷不收田稅了,田裡的收益全歸自己,那自然不會有人願意分享自己的勞動果實了。
可就算是後世,那也是到了二十一世紀才廢除的農業稅,在古代,封建王朝,這是不可能的。
農業稅,是國家最大的財政收入,絕不可能放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