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殿下,今日就到這裡吧,明日臣再繼續殿下講!”
於謙告退,離開了東宮。
他不僅承擔著教導太子的重任,還是內閣首輔,很忙的。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於謙一直在給朱見深講鎮國公和先帝的事。
朱見深很羨慕自己的父親,有人把飯喂到嘴裡的感覺真的好。
但一想到如今的鎮國公,他就有些遺憾。
他不止一次的問於謙:“鎮國公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呢?”
於謙不知道該怎麼回答,也沒有告訴朱見深真相,隻能回避。
…
金陵,楊軒現在的日子很是悠閒。
他已經從鎮國公府搬了出來,住在了城外的莊子裡。
這個莊子正是他最開始用來培養糧種的基地。
後來這個莊子就一直用來研究選育糧種。
從洪武二十年左右,到現在幾十年的時間,這裡為大明糧食產量提升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楊軒走在田間的時候,腦海中還會不由的浮現出當年老朱拿著鐮刀追他的場景。
就是因為他把剛收割的糧食拿來煮了粥,氣的老朱大罵他敗家子。
他隻好躲在太子朱標的身後尋求庇護。
現在一想起來,楊軒就會下意識露出笑容。
那時候,自己雖然沒有滔天的權勢,但也活的快樂。
可是,往事如煙,一切都隨風而去了。
當年的人全都走了,隻留下了自己。
楊軒行走在田間,看著長勢良好的莊稼,心情也會變好。
水稻小麥這些糧食,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培育,糧種方向早就陷入了瓶頸,想要有所提升突破,就需要更多的時間。
於是楊軒便讓一部分人將目光轉移到了肥料方麵。
肥料方麵的突破,讓水稻產量提升到了最高九百多斤,但這隻是試驗田中的數據,無法大規模推廣。
南方上好的田地用了新的肥料之後,水稻畝產平均能有七八百斤,差一些也能超過六百斤。
土豆紅薯玉米這些糧食引進來之後,楊軒也讓人進行研究。
幾十年下來一直沒有停過。
楊軒研究糧食種子的莊子,可不僅僅隻有金陵城外這一處,北方也有,更南方也是有的。
楊軒是從亂世走過來的,深知糧食的重要性,幾十年下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當然,成果也是豐富的。
土豆,紅薯、玉米這些剛傳進來的時候不僅品相差,產量也就隻有土豆和紅薯能超過千斤,玉米就彆說了,產量雖然不比小麥低,也沒有小麥挑地,但玉米棒子確實沒有後世的大,小的還沒有成年人半個巴掌大,大的比成年人巴掌也大不了多少。
後世那麼大的玉米棒子,都是科研人員不辭辛勞,一代代培育出來的。
楊軒想要實現那樣的場景,還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這幾十年下來,土豆和紅薯在民間的產量已經突破了兩千斤,個頭也比一開始的時候大了兩三圈。
試驗田還在想辦法突破三千斤產量。
玉米在民間的產量能達到六百斤,地再差也能有一百多兩百斤的樣子。
隻要沒有災情,是不會絕收的,省吃儉用,也能活下去。
楊軒手下研究出來的糧種和肥料,最先受益的還是地主大戶,以及各地的藩王。
他們名下土地多,朝廷攤丁入畝,按田地收稅之後,他們要交的稅就多了,找不到有功名的讀書人掛靠田地免稅,那就隻能自己交。
想要保證自己的收益不減少,那就隻能在產量上想辦法了。
楊軒讓人研究的糧種和肥料就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之所以這些人最先受益,主要還是普通百姓對新事物有天然的抵觸。
隻有當看到地主老爺們趨之若鶩的時候,他們才會相信。
大明的商業雖然繁榮發達,但也不是所有人都有那個資格、頭腦經商的,種地還是絕大多數人的選擇。
雖然不能像經商一樣賺得多,但好在旱澇保收,田地還能傳家。
至於藩王那裡,早在朱棣削藩的時候就規定了,每位藩王名下隻能有一萬畝地,除了親王爵位不會降之外,其他的都會一代代降下去,直到最後淪為平民。
若非同意成為平民後可以科舉、從軍、經商等,怕是一眾藩王沒那麼容易同意。
就算如此,各藩王,暗地裡也在經商,兼並土地,他們養的人多,花銷也大。
要是不想其他辦法,光靠地裡的產出,是不夠維持他們奢侈的生活的。
對此,朝廷一直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隻要不太過分,都不會計較。
藩王已經無法起勢了。
現如今,已經有宗室下一代就會淪為平民,他們不得不思考出路。
從軍、還是科舉?
亦或者是在嫡脈的支持下經商。
總之,路並沒有堵死。
…
對於糧食的研究,除了楊軒,朝廷也一直在做,隻是成果比不上楊軒。
到如今,大明已經換了好幾位皇帝,官員也換了好幾茬了。
研究糧食的人員他們一直是被壓榨的存在,有了成果,那是領導的,你得到一句誇獎就不錯了,運氣好能得到幾兩銀子的獎賞。
想要讓皇帝知道是你的成果,那是不可能的。
而楊軒這邊,對於研究人員從不苛待,賞賜也是從不吝嗇,所以成果也比朝廷負責的那邊更多。
而若是有人敢欺上瞞下,行貪汙之事,或苛待研究人員,楊軒會讓他明白什麼是殘忍,讓他後悔來到這個世上。
大明立國已有近百年了,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亂世的殘酷。
加上引進新作物,以及糧食產量的提高,很多人對於糧食的研究並不上心,並且不屑一顧。
這一點在官場上不知民間疾苦的官員身上尤為明顯。
在他們看來,大明的糧食已經多的吃不完了,就沒必要浪費時間精力和金錢了。
這種人,才是真正的何不食肉糜。
被楊軒所清算之人之中,這種人有不少,也有忘記出身,反過來壓榨百姓,貪汙受賄的。
糧食問題,不管到什麼時候都不能忽視,這關乎著國計民生。
這也是楊軒所一直堅持的。
在他的心裡,大明的糧食還是不夠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