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對“屯”麵對現實理性做事的認知
屯震下坎上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初九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六二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
六三既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六四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上六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正爻認知
“元亨,利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的辭意是,這是艱難的開始,這一時期充滿了模糊和無規則,智者如同在線團中捋出頭緒那樣,不斷調整自己。
生長季節,各種植物破土而出,正如你冒險從事新事業,起初對自己能否成功一點把握也沒有。但在探索新領域的過程中,你不斷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了解環境,看清處境,變得主動調整策略並主動與有關者磋商。雖然所接觸的陌生人起初懷有敵意,但由於有能夠共同分享的興趣與利益,後來一些價值觀不同者也能成為朋友。
獵手到了不熟悉的深山也可能迷路,並碰到許多嚴峻的困難。如果首先求教居住在森林裡的居民,獵手就會找到出路,並滿載而歸。所以,做事的第一步是智慧先行,首先要聽取熟悉情況的內行人的意見。
恰到好處的小禮物,會贏得他人的好感,並給自己鋪平道路。當然,這種禮物應當是有欣賞價值的紀念品,而不是明顯的行賄物。禮物應當不那麼顯眼,且恰如其份。
做事不能急於求成,必須有條不紊地向前推進。僅憑主觀意誌來推動事物發展,結果隻能適得其反,甚至前功儘棄。到一定時候,誰都後悔萬分,痛心疾首,但己於事無補。
道路崎嶇,不改變方法,不打下堅實的基礎,前進無法持久。
變爻認知
一線:“磐桓,利居貞,利建侯。”的辭意是,起初新事業總覺得前途茫然,但在不放棄尊嚴和原則的前提下,要力圖把事情理出頭緒,不斷調整實現目標的策略,並向有經驗的人求教。
二線:“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貞不字,十年乃字。”的辭意是,有陌生者侵入,事情正在走向崩潰,如果他沒有心存不良,你應考慮接受人家入夥。
三線:“既鹿無虞,惟入於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的辭意是,深入到不熟悉的地方,誰都需要得到當地住戶的忠告和建議。若沒有當地人的幫助,你會迷失方向並遭受打擊。
四線:“乘馬班如,求婚媾;往吉,無不利。”的辭意是,逆境中不孤身奮鬥,要勤於思考並尋求有豐富經驗者的幫助,誠心聽取意見,這樣才能排除障礙繼續前進。
五線:“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的辭意是,本領大,奉獻多,彆人希望你更加慷慨大方;但你要審慎分發自己的禮品,隻做雪中送炭的事情。
六線:“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的辭意是,期望高,沒有切實可行的計劃,那後退、傷心、悔恨就是最終的結局。所以,任何事業在沒做好基礎與找到正確途徑之前,你最好不要向前做什麼。
第四、對“鼎”做事結局的正當途徑的認知
鼎巽下離上元吉,亨。
初六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
九二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
九三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
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六五鼎黃耳金鉉,利貞。
上九鼎玉鉉,大吉,無不利。
正爻認知
“元吉,亨。”的辭意是,君子烹煮貢品奉獻上天,舉辦宴會款待智者能臣,因為新事業得有新頭腦。
烹煮祭品前必須清洗所有用具。正如采取重大行動前必須統一思想,訓練得體習慣而具有合適技能。如果一種工具或材料不適合這一安排,就必須將其加以改造;如果一個人不適應這一工作,他就必須接受教育和培訓。
意念精純,所采取的手段就會合乎於目標,行動細節將不糾自正,成功將會巨大而顯赫。此時,小人會產生忌妒,但他們不會傷害你,因為你的意圖不是基於自私。
如果手段低級,或用錯了人,正確的計劃也會失敗。野心勃勃,不會完成任何雄圖大業,成功是經驗、能力和目標意義的綜合體。
即使意圖無私、手段正確、目標明確等條件,前進路上仍會遇到重重障礙。此時,最大的勇氣就是耐心等待,直到收獲時節的到來,然後你便可以享受努力的成果了。
變爻認知
一線:“鼎顛趾,利出否;得妾以其子,無咎。”的辭意是,做飯前須先清洗器皿,從事新事業前須先調整頭腦,摒棄過時的固有觀念。
二線:“鼎有實,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吉。”的辭意是,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你取得了一些成功。小人忌妒但不傷害你,是因為你的意圖是純潔的。
三線:“鼎耳革,其行塞,雉膏不食;方雨虧悔,終吉。”的辭意是,即使有著最純潔的意圖,事業的進程也會不時受阻,如果耐心且有節製地向前推進,緊張對峙的局麵最終將會瓦解。
四線:“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的辭意是,基礎不牢,使用低級手段,信賴不可信的人,計劃將會流產而前功儘棄。
五線:“鼎黃耳金鉉,利貞。”的辭意是,采用留有餘地的方式推進事業,追求有意義的目標,一切瑣事都會應付自如,你會不斷上升。
六線:“鼎玉鉉,大吉,無不利。”的辭意是,把自己奉獻給一個值得跟隨的目標,意圖真誠,你將從所從事的一切事業都會得到益處。
以上認知,幫我在結實夥伴、跟隨領導、麵對現實、正當結局這一係統邏輯上,對不同價值觀有了不同的方向感與邊界感,1985年初參加工作就實現了學生體育與學習,整體發展的雙贏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