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枚為父守喪已滿兩載,家中仍多見素白顏色。
詹父於前年初春離世——大前年冬日裡王介出家後,詹枚來不及與病下的貞儀當麵告彆便匆匆離開了金陵,正是因為接到了父親病重的消息。
王元曾趕來宣城參加喪儀,捎來了貞儀寫給詹家伯父的祭詞,以及貞儀對詹家兄長的寬慰之言。
雖相隔遙遠,但這兩年來詹枚在留意之下,常常能聽到與貞儀有關的事,他知道德風詩社,知道她與人唱和的詩詞,此刻握著這本冊子,便也知道了她在江南算學界已然小有名氣。
詹枚可以想象得到如今的二妹妹忙碌充實,且是為了喜歡的事在忙碌,這實在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四月裡,詹枚甚至聽聞貞儀在忙著與人吵架,有讀書人公然寫詩諷刺貞儀等人,指責女子結社傳詩於外實乃不正之風,貞儀便也公然回敬他們,文章中曰:
【……今世迂疏之士,動謂婦人女子不當以誦讀吟詠為事,夫同是人也,則同是心性,六經諸書皆教人以正性明善、修身齊家之學,而豈徒為男子輩設哉?】
此文章一經傳開,自是又惹起一番波瀾,卻也使得不少女子寫詩跟從,一時竟蔚然成風,反使得德風詩社愈發壯大起來,叫起先那些寫詩問罪譏諷的酸儒們頗覺搬起石頭打了自己的腳不說,那石打腳之後,竟還滾到人家跟前,平白給人做了墊腳石,怎一個鬱悶了得。
伴著熱夏的蟬聲,貞儀的名聲愈傳愈廣,上門或來信請她作序或題詩者不在少數,貞儀一概欣然應允,直到七月裡,浙江一位道台大人的夫人叫人捎來了一封信以及一冊手抄佛經。
今年浙江乾旱,秋糧注定難有收成,這位道台大人欲建佛廟為百姓祈福,其妻喬夫人也自願以私房錢五百串進獻香火,又手抄祈福佛經,請近來聲名大噪的貞儀為其作序——
時隔一月,遲遲未得貞儀回信,喬夫人又來信催促,信間不乏責問之詞,質問貞儀倘若延誤了敬佛大事,惹來佛祖降罰,牽連無辜百姓,這後果她可承擔得起?
貞儀本隻作視而不見,得這位夫人如此不依不饒乃至問罪,便也不再緘默,她回信直言問——夫人倘若心懷真仁善,何須建廟敬假神佛,如此豪資拿來賑濟百姓豈非事半功倍?
敬佛多年的喬夫人大為惱怒,再之後不久,便有“閨閣狂士”的狂妄之名落在了貞儀頭上,在江浙一帶傳得頗為沸騰。
這可嚇壞了淑儀,貞儀卻不以為意,邊剝著菱角邊答話:“大姐姐,不妨事的,狂士也好歹是個士呢。”
淑儀聽得頭疼歎氣:“你呀……外頭那些非議又哪裡是那麼好受的?這樣一來,親事隻怕更是難上加難了……你又總是往我這裡跑,成日這樣拋頭露麵,可如何是好……”
淑儀還要再責備,貞儀的身子卻歪向了她,伸手抱住了她,在她懷中仰臉:“大姐姐,我想多見一見你和善姐兒哪裡又錯了?且由外人說去,橫豎我又少不了一兩肉,何故要為了外人的一點唾沫星子,便要強忍著對自家人的思念,明明就在一座城裡,卻不許自在相見?這根本有違人倫天性。”
自三太太離世、王介出家後,貞儀便不再拘束自己的情感,但凡得了空閒,便會跑來見大姐姐。
看著懷中的二妹妹如幼時般親昵不掩飾,淑儀的心一下子就軟了:“怎越是長大越會撒嬌賣癡了,也不怕叫人笑話……”
貞儀:“憑他們笑上天去,我就是要見大姐姐。”
淑儀被她磨得沒了辦法,心卻暖得好似浸在泉湯裡,人在感到幸福放鬆時,便會說些柔軟的瑣事小事,淑儀隨口問:“今日怎不見橘子同來?”
橘子的年紀實在很大了,大到一日不見貓影就要疑心它蜷在哪個角落裡西去了,大到讓王元道:【橘子如此長壽,莫非天外來物?我若將它獻去宮中貢給萬歲爺,興許也能換個一官半爵回來?】
這話自然招來橘子一頓貓拳伺候。
但橘子確實漸漸有了力不從心之感,於是它開始有意保養身心,眼看秋涼將至,它便不陪貞儀出門了,它要和這天地萬物一同入秋斂藏起來,它要藏得好好地,悄悄地活,儘量不引起閻王爺的注意。
橘子的初步目標是活到八十歲,它要陪貞儀到很老很老。
預備悄悄活到八十歲的橘子慵懶地揣手趴在廊下,看著院中掛著果子的柿子樹,心中很是欣慰,柿子樹掛滿了果子,貞儀也在結她的果子呢。
像貞儀這樣上進的天才,待活到八十歲時,也不知道究竟得結多少果子?
橘子幻想著,心情很好地眯眼,隻覺身體周圍都被果子堆滿了。
天色將晚,貞儀歸家時,王元也剛好從湯館中回來取東西,他引以為傲地說,近來湯館裡許多客人都與他打聽家中二妹妹的事:“……都說咱們王家出了位了不得的女先生呢!”
初秋的傍晚,一家人領著幾個孩子,在堂前說著家常瑣事。
王錫瑞自然也因為侄女的才名感到臉上有光,隻是說不了幾句總會遷怒到王元身上,想到長孫左看右看也是沒半點讀書天賦,反而是隨了王元的混不吝,不由又數落起兒子來。
王元回了幾句嘴,王錫瑞拎起拐杖就要打人,王元閃躲開,很沒有操守地拖了一旁舉著撥浪鼓哄那對雙胞娃娃的靜儀,擋在自己身前:“父親要打也該打二房的人,靜兒讀書也這樣勇猛,可見是他們二房將咱們大房的才氣全給盜走了!兒子也是失竊者,您得打賊才是正理啊!”
大太太嗔他:“一把年紀還拿幼妹做盾,我看你真的欠打!”
貞儀拍開大兄的手,笑著把靜儀拉回來,替咧嘴笑著的靜儀撫平皺了的衣肩。
大家笑鬨了一陣,王錫瑞歎道:“是啊,咱們家中出了位女先生……父親若泉下有知,也該是欣慰的。”
想到故去多年的大父,貞儀腦海中仍有清晰麵容。
但女先生,女先生……
貞儀在心中反複念了幾遍,總覺不算十分順耳。
在這個初秋裡,貞儀正式完成了她的第一部算學之作《曆算簡存》,這部《曆算簡存》共五卷——起先給錢儀吉的隻能算是第一卷,貞儀整理出此全五卷耗費了大半年之久,而在這背後,是她這十數年來孜孜不倦的積累、歸納、摸索、思考與實踐。
這部立足於《曆算》,在前人的基礎上去繁化簡,並加以了實踐應用和補充突出的《曆算簡存》,注定會成為一聲驚人的春雷。
而在夜空中撞出了這聲驚雷的人,是一個年僅二十四歲的女郎——
窗下書案前,貞儀執筆為這部《曆算簡存》寫下了關於自己的自序,至末尾處,她一筆一劃地端正寫道——【金陵女史王貞儀德卿氏撰,時年二十有四。】
金燦燦的秋陽落在貞儀眉宇間,似為她添上了一點意氣與傲氣。
她是理應有些傲氣的,她才二十四歲,且是以不被看好的女兒身做成了這件事。
貞儀在此中找尋到了她渴求的存在感與成就感,無論這部書將來有無機會被刊刻留存於後世,至少此時她做到了。
有風從窗外探進來,吹起貞儀的自序,蹲坐在書案上的橘子輕車熟路地抬爪替貞儀按住。
貞儀握住托起那一隻毛茸茸的貓爪,塗上墨汁,輕輕壓在自序中“王貞儀”三字相鄰處,添上一朵貓爪梅花印。
貞儀的“野心”遠不止這一部《曆算簡存》,那一口口幾乎堆滿了一整間屋子的箱子裡盛滿了稿紙,一張張全是她厚積薄發的資本。
貞儀從未停止過對頭頂這片蒼穹星辰的注目與思考,甚至她癡迷算學的根本原因也與天文息息相關——在她很小的時候,大父便告訴過她:【算之一學,可溯世間萬物真理本相。】
貞儀試圖以算學為梯,去辨明萬丈蒼穹之上的奧秘,哪怕隻能觸碰到些微邊際。
這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前朝曾嚴令禁止過民間研習天文曆法,致使天文學說數百年難有進益,許多相關的珍貴書籍在民間也就此失傳……因此時下普通人想要學習天文不說難如登天,卻也不遑多讓了。
貞儀能夠憑借的隻有大父留下的一些相關古籍,以及這些年來輾轉尋得的部分西洋抄本,而她的觀測工具僅是一雙眼睛和那一隻簡單的窺筒,以及時下那些簡陋到讓橘子覺得寒酸的銅鑄天文儀器——
每每橘子見貞儀擺弄那些叮叮當當的東西,都很覺委屈了貞儀,貓時常幻想,倘若能將貞儀帶去二十一世紀,它一定會讓貞儀用上最先進最便捷的東西,至於錢從哪兒來?貓暫時還沒想過這種問題,貓一貫自信。
貞儀日複一日地記錄著肉眼觀測到的星辰運動的軌跡,每當貞儀將一遝稿紙串訂起來的時候,橘子便知道又一個月過去了。
八月末,秋風沾上了涼意,一覺醒來,落葉鋪滿了清晨的小院。
靜儀連頭發都還沒梳,就拉著阿姐從屋子裡出來,興致勃勃地要和阿姐一同作詩。
貞儀的頭發也隻梳到一半,卻也順著靜儀。
橘子蹲在堂屋的椅子裡看著披散著發,為秋日作詩的姐妹二人的素淨背影,愉悅又欣慰地眯起眼睛養神。
午後,貞儀帶著靜儀去父親的醫館裡幫忙,待到傍晚時分,父女三人一同冒著小雨歸家,路上靜儀又起詩興,貞儀笑著稱讚她:“這一首好,可留。”
當晚,得了阿姐肯定的靜儀便以端秀的小楷寫下了這首“新秋詩”:
【曲徑殘苔碧,遙山夕照明。
掩書開繡幙,對菊出銀罌。
虛室囂塵遠,新涼翰墨清。
晚風吹雨過,蕉葉作秋聲。】
貞儀怎麼看怎麼覺得趴在書案前寫詩的妹妹過分可愛可親,為記下今日,便也走過去寫下一首。
靜儀歪著腦袋念著阿姐筆下所寫,此詩名:《新秋同二妹作——》
詩曰:【井梧初葉下,秋氣日蕭森。
睡鶴有仙意,嘶蟬起道心。
檢方因較藥,按譜學彈琴。
幽趣茲偏愜,非關愛苦吟。】
秋日在姐妹二人的詩中漸遠,隨著鋪滿庭院的青黃落葉換作了冬雪,這一年的大雪節氣如約而至。
橘子穿上了厚實的碎花棉衣,蹲在窗台上,看著貞儀帶靜儀在院子裡玩雪,待靜儀玩累了,貞儀折了一段樹枝,在雪地裡為靜儀又寫下一首冬日詩,詩名為:《隆冬同二妹作——》
月下雪中,靜儀緊挨著阿姐,認真念著阿姐在雪中所寫:“皓月疑如雪,流光鑒碧波。寒聲咽樓鼓,清影下庭柯。塵事愁中儘,詩情病後多。談深不須寐,豈問夜如何……”
靜儀連忙也要寫一首來,拎著樹枝卻反複琢磨不出滿意的來,寫了又劃去,將雪地裡撓得一團亂。
見她又咳嗽起來,貞儀便不顧她反對,強行將人拉回屋子裡去。
靜儀有些不滿地抗議撒嬌:“阿姐,今日恰是大雪節令第一日,恰適合在雪中做節氣詩,錯過便要再等一年了!”
“那便再等一年就是,怎就差這一年。”貞儀不為所動地拉著妹妹進屋去,笑著奪下妹妹手中樹枝:“隻管放心,來年大雪,阿姐還給你折枝。”
挽著婦人髻的春兒端了藥進來,隨口應和著:“是是是,作詩不差這一回,藥卻是一回也不能差的,喝藥可比讀書寫詩要緊得多哩!”
靜儀自生下就帶著病,多年來湯藥不斷。
王錫琛踏著雪從醫館中歸家,隻見被一盞豆燈映亮的堂中,貞儀正說笑著哄著妹妹吃藥,聽到堂外腳步,姐妹二人轉頭看過來,兩張麵孔一前一後地喊“阿爹”,椅中蹲著的貓也衝著他懶懶地敷衍著“喵”了一聲。
王錫琛笑著應一聲“欸”,隻覺通身的寒意頓時被卸下了,走進堂中,接過春兒遞來的熱茶,說起今日醫館裡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