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女美生耽 > 今昔是少年 > 第四十五章 變天

第四十五章 變天(1 / 1)

推荐阅读:

幾個人吃的酒足飯飽,就各回各家,各找各媽了,他們剛才也隻是那麼一說,至於日本人咋樣,局勢咋走向,他們還真不能未卜先知,而且他們也不希望真的有那麼一天,不是有句話麼:覆巢之下無完卵,如果國家都被日本人占了,那麼中國人還能有好日子過麼?

中國的平民百姓哪裡知道,日本人的狼子野心其實早在1936年就已經昭然若揭了,人們若乾年後才知道,1936年6月的時候,日本天皇就批準了新的《帝國國防方針》及《用兵綱領》,公然宣稱要實現控製東亞大陸和西太平洋。

而1936年8月7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的《國策基準》,具體地規定了侵略中國,進犯蘇聯,伺機南進的戰略方案。同時,還根據1936年度侵華計劃,指定了1937年的侵華計劃。

從1936年5月起,日本陸續增兵華北,不斷製造事端,頻繁進行軍事演習,華北局勢日益嚴峻。

其實在1936年的時候,日本華北駐屯軍以卑鄙的手段占領了豐台,致使北平的北、東、南三麵就已經被日軍控製。

北麵,是部署於仁和和察東的關東軍一部;西北麵,有關東軍控製的偽蒙軍八個師約4萬人;東麵,是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及所統轄的約17萬人的偽保安隊;南麵,日軍已強占豐台,逼迫中國軍隊撤走。這樣,盧溝橋就成為北平對外的唯一通道,其戰略地位更加重要。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華北駐屯軍第一連隊第三大隊第8中隊由大隊長清水節郎率領,荷槍實彈開往緊靠盧溝橋的中國守軍駐地回龍廟到大瓦窯之間的地帶。

晚上7:30,日軍開始演習。22:40分,日軍聲稱演習地帶傳來槍聲,並有一士兵失蹤,立即強行要求進入中國守軍駐地宛平城搜查,被中國軍隊嚴詞拒絕。

日軍則一麵部署戰鬥,一麵借口槍聲和士兵失蹤,假意與中方交涉。24時左右,冀察當局接到日本駐北京特務機關長送進太久郎的電話,鬆井稱接到報告,發現缺少一名士兵,懷疑放槍的士兵是中方的,並且已經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時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槍聲非中方所發,予以拒絕。不久,鬆井又打電話給冀察當局稱,若中方不允許,日軍將以武力強行進城搜查。

同時,冀察當局接到盧溝橋中國守軍的報告,說日軍已對宛平城形成了保衛進攻的態勢。冀察當局為了防止事態擴大,經與日方商議,雙方同意協同派員前往盧溝橋調查。

此時,日方省城失蹤的士兵已經悄然歸隊,單日方卻隱而不報。

7月8日淩晨5時,日軍突然發動炮擊,中國第29軍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線官兵:“確保盧溝橋和宛平城”,“盧溝橋即爾等之墳墓,應與橋共存亡,不得後退”。守衛盧溝橋和宛平城的第219團奮起抗戰,日本派大批援軍,向天津、北平大舉進攻。29軍副軍長佟麟閣,132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戰死。7月,天津淪陷。

7月9日,中日雙方交戰部隊曾達成口頭停火協議。但同時,日本乘機從中國東北和朝鮮抽調2萬多軍隊和百餘架飛機投入華北地區。7月17日,日本陸軍參謀本部製定了《在華北行使兵力時對華戰爭指導綱要》,日本政府決定動員40萬兵力,妄圖用武力滅亡了中國。

七七事變的第二天,通電全國,號召中國軍民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熱烈響應,抗日救亡運動空前高漲。在這種形勢下,蔣介石被迫於7月17日在廬山發表談話,宣布對日作戰。

這些都是身在東北的人好長時間之後才了解到的,他們隻是知道,7月7日那天發生了大事,塌天的大事,日本在東北的關東軍頻繁調動,人們還以為這些日本兵是去抓抗聯呢,結果後來才知道,北平已經失守,小日本已經入關了。

可是不好的消息接蹤而至,那段時間,幾乎國人都在關心著關內的動態。

8月8日至14日,中國守軍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在強烈炮火轟擊下,南口陣地工事幾乎夷為平地,中國士兵在倒塌的工事裡,身陷焦土依然抵死相拚,保住陣地。

8月9日朱德抵達南京,商討對日軍事。

8月14日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采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8月12日國民政府召開國防最高會議,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應邀參加。

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中國軍隊進行淞滬保衛戰。

8月21日,張家口失陷,使南口處於腹背受敵困境,增援部隊又遲遲未到,防線漏洞越來越大,南口終於失守,察南屏障喪失,察哈爾全省迅速為日軍所控製。

9月25日,八路軍在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平型關附近,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該戰是八路軍115師師長林彪率領所部,根據中共zhong央軍委的指示臨危出征,與日本號稱“鋼軍”的板垣征四郎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及輜重車隊浴血死拚取得的首戰勝利。有力配合了閻錫山負責的第二戰區正麵戰場的防禦作戰,遲滯了日軍的戰略進攻,打亂了敵人沿平綏鐵路右翼迂回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11月8日蔣中正下令全線撤退,11月12日上海失陷。上海被日本占領後,日軍趁勢分三路急向南京進犯。中國方麵就此開始準備在上海以西僅300餘公裡的首都南京的保衛作戰,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隨著日軍轟炸機的大範圍轟炸,撤退演變為大潰敗,使北路日軍主力一路順利到達南京。

11月26日唐生智被任命為南京衛戍軍司令長官,負責南京保衛戰。

唐生智多次公開表示誓與南京城共存亡,對蔣介石則承諾沒有命令決不撤退。為了防止部隊私自過江撤退,唐生智采取了背水死戰的態度。他下令各部隊把控製的船隻交給司令部,又將下關至浦口的兩艘渡輪撤往武漢,還命令第36師封鎖從南京城退往下關碼頭的唯一通道挹江門,這一“破釜沉舟”的命令給後來的悲劇性撤退埋下了隱患。

12月1日,日軍攻占江陰要塞,同日,日軍下達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南京保衛戰開始。

12月2日,江陰防線失守中國海軍主力第一艦隊和第二艦隊在中日江陰海戰中被全數擊沉,作為南京國民政府唯一一道拱衛京畿的水上屏障失守。

12月10日日軍發起總攻。

12月12日唐生智下達突圍、撤退命令,中國軍隊的抵抗就此瓦解。

12月13日南京淪陷後,在華中派遣軍司令鬆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穀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奸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937年就是在戰火中度過的,關內的人處於一片水深火熱之中,多少家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此時的東北,雖然沒有戰火,也籠罩在一片哀痛和憤懣之中,多少有誌青年都紛紛投身於抗日的洪流之中,雖然不能戰前馬革裹屍,但求在沒有硝煙的戰場,給敵人有力的反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