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捷沒想到這個張鄴後方還真有部署,難道真是更多人的主力?
隻是他不知道的,棟川鎮隻有區區五百人而已。
他也滿臉欣喜地說道:“肖將軍果敢勇猛,此番立功,實乃我大荊之幸。
如今宋賊折損大將,其軍心必亂,我們更應抓住這個機會,鞏固防線,同時準備適時出擊,讓宋軍無暇喘息。”
不管認不認識,先給吹上一捧。
張鄴點頭稱是,說道:“袁將軍所言極是。我已有了新的打算。
我將在近日再次集結兵力,主動出擊,去騷擾宋軍的補給線,讓他們顧此失彼。
而鴨兒關就交給你了,一旦有變,你隨時派人通知我,我會帶援軍火速趕回。”
袁捷堅定地回答道:“元帥放心,鴨兒關固若金湯,我定會嚴加防範,不會讓宋軍有機可乘。
您專心籌劃進攻之事便可,後方有我堅守。”
張鄴微笑著點點頭,說道:“有袁將軍鎮守鴨兒關,我無比安心。”
且說張鄴派人正式接管這些投降來的宋軍,將其打亂,與原有的棟川鎮子弟混合整編。
重新編排列隊,劃分為五個團。
每團人數約為約為三千人,細分為三隊。
為了更好地凝聚人心,整軍自命名為大荊虎師。並給五個團都起了團名,分彆為第一團“征西大軍”,白遠任團長;
第二團“征東大軍”,吳羅剛任團長;
第三團“征北大軍”,郭達任團長;
第四團“征南大軍”,肖導成任團長;
第五團“守禦大軍”,為張鄴的親軍。
並安排眾人收拾戰場,尤其要妥善安排戰死的士兵殘骸,無論己方,還是宋軍的。
並給他們建立墳塚,立下碑文道:
“大乾王朝,大嵇一十三年,五月春末。
賊首宋世基派遣大將王俊,率兵兩萬攻打鴨兒關。
張鄴率大荊虎師與鴨兒關守將袁捷,前後夾擊,大敗宋賊叛將王俊。
今於此地,葬皆英勇之士,或為守我大荊而捐軀,或被宋世基裹脅為叛,然亦戰至力竭。
他們皆懷熱血,以生命赴戰,其勇其忠,俱令人敬仰。
生死已亦,化為荊國的戰魂,英靈不滅,是之無愧英雄哉!特立豐碑,願安息九泉,為後世所銘記。
壯哉!
大荊張鄴立。”
張鄴立下此碑文,既鼓舞了己方和袁捷的士兵,同時也感動了新招降的萬人宋軍。
且看張鄴軍這邊,士兵們圍聚在碑文前,一個個眼神中閃爍著激昂的光芒。
一名士兵輕輕撫摸著石碑,眼眶泛紅,喃喃自語道:“弟兄們,你們在此好生歇息,你們的家人我們會找到的,你們的仇我們會替你們報的”。
郭達眼眶緋紅,看著豐碑道:“這些英雄為了守護咱們大荊,連性命都不顧了,咱們還有什麼理由不拚儘全力?往後上陣殺敵,誰要是退縮,可對不起這些英靈!”
周圍的士兵紛紛響應,握緊了手中的兵器,發出震天的呐喊聲,那聲音仿佛要將天空都撕裂,彰顯出他們滿腔的熱血與無畏的勇氣,士氣瞬間高漲到了極點。
身在戰場,縱使如何想要建功立業,都不免會擔心會折於戰場,馬革裹屍。
除了親人,可又有誰會惦記這些戰死的士卒?
然而,他們的張元帥不會。
他以碑文記下了這段事件,石碑永遠長存,屬於他們的曆史也永遠長存。
而袁捷站在不遠處,看著這一幕,心中也是感慨萬千。
他轉身麵對自己的部下,大聲說道:“都看到了嗎?這些英雄就是咱們的榜樣!
他們在九泉之下看著咱們,咱們豈能讓他們失望?
今日起,大家都要更加用心守好鴨兒關,莫要辜負了這些英魂的付出!”
士兵們齊聲應諾,每一個人的聲音都充滿了力量,仿佛是在向逝去的英雄們致敬。
再看那新招降的萬人宋軍,原本他們心中或許還殘留著對戰敗的沮喪與對未來的迷茫,但看到這碑文後,心態發生了奇妙的變化。
一名年輕的宋軍士兵低著頭,沉默了許久,然後緩緩抬起頭,對著身邊的同伴說道:“雖說咱們之前是宋家軍,可如今看到張元帥如此敬重死者,不管是哪一方的,我心裡很是觸動。
他們對生命尚懷如此敬畏與尊重,咱們又何嘗不能放下過往,同為荊國人,我們是當之無愧的荊國人”
周圍的人紛紛點頭,眼神中流露出認同的神色。
公孫知站了出來,他麵色凝重地看著大荊軍的將士們,又看了看那碑文,隨後對宋兵們說道:“今日一見,方知荊國仍然還在,它從來沒有滅掉,因為它有一支護國軍——大荊虎軍。
張元帥他們有情有義,對死者都能一視同仁,給予敬意。
咱們既然已經投降,那就該好好地融入這裡,為我們的荊國也儘一份力。”
眾宋軍士兵聽了,心中滿是羞愧與愧疚,他們回想起之前在宋軍中的經曆,對比眼前的場景,深感大荊虎軍的格局與胸懷。
公孫知作為曾經的宋軍前鋒官,在過往的歲月裡,也曾滿懷壯誌地為宋家征戰,曆經了無數沙場的廝殺與硝煙。
他見過許多城池的破敗,聽過無數戰士的哀嚎,本以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生命就隻是戰爭的附庸,價值隻在於拚殺與征服。
可如今身處張鄴部,看到張鄴對生命的態度,尤其是對敵方戰死士兵都能給予敬重,那一瞬間,他心中也是所有觸動。
公孫知確實有所觸動,但也有一心歸附的打算。
畢竟已經做了叛將,所幸一叛到底。
況且,這位張鄴元帥還不錯,是個不錯的主兒。
當他站出來向宋軍士兵們訴說時,聲音中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堅定與誠懇:“兄弟們,咱們在宋軍時,何嘗不是聽命於上?
但如今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風景,張元帥所展現出來的情懷與格局,讓我們看到了戰爭之外的東西。
大荊,才是我們的根,才是我們的國家,我們都是荊國人,要為複國而戰。”
周圍的宋兵們聽了公孫知的話,不禁陷入了沉思。
他們看著那碑文,上麵的話語不再隻是冰冷的石頭上的刻痕,而是化作了一種無形的力量,深深觸動著他們的心靈。
不知是誰率先喊了起來“荊國!荊國!”
這聲音像是一場瘟疫,瞬間感染了所有人。
周圍的士兵們先是一愣,隨後仿佛被點燃了心中的火焰,紛紛跟著高呼起來。
“荊國!荊國!”
那一聲聲呼喊,不再是簡單的言語,而是他們對這片土地、對這個國家深深的眷戀與歸屬感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