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宇,蘇大勇,二人趕著驢車去了市裡,而虎子則一個人回了家休息,雖然不影響走路了,但還是有些疼,叫他休息也是出於好心。
二人一路疾馳,直接到了上次的中醫鋪子,《四味草堂》接待蘇宇的依舊是上次的小德子,不過這次他沒有出言不遜。
畢竟上次的事情已經說明了,蘇宇跟之前賣假參的不是一夥人。
雖然二人之前有些誤會,但還不至於記恨對方,何況在他看來。蘇宇就是個獵戶,也不值得他記恨。
“等著,我去叫我爺爺出來。”
時間不久,滿頭白發的老先生出來了。
“哈哈,我說怎麼今天早晨喜鵲一直在叫,敢情是小友要來?失敬失敬啊。”
你一聽這說話就知道,這是走過兩個朝代的人,見證了新華夏的誕生的一夥人,講話非常圓滑事故,且滴水不漏,這種講話在往後十幾年都沒人這麼講了,一眼假。
但在兵荒馬路時代過來的人都知道,那個時代即便是一個當兵的,你也得叫一聲老總,見了大老板你還要叫一聲爺,不是他們矯情,隻是等級分明,你不捧著講,人家還以為你看不起他呢?
“老先生客氣了,小子這次來是帶來了一件好東西,來讓您給掌掌眼。”
遇到什麼人,講什麼話,彆人叫你同誌時,那你也應該稱呼彆人同誌,彆人叫你兄弟時你也應該以兄弟相稱。
既然老先生習慣用小友,那他隻好叫對方老先生才符合彆人的習慣。
“哦,莫非這次小友又有收獲?帶來了熊膽?”
他莫名有些激動,很明顯,上次的熊膽,怕是有大用,賺錢多少,以這老頭的狀態怕是不怎麼在意了,一看就是仙風道骨的,這鋪子後麵還帶假山,一看就是不凡,沒有真本事,怕是早就被整治了。
“熊膽沒有,但大蟲倒是有一隻,不知老先生是否感興趣?”
虎?這下老頭來了興趣。
“在哪裡?帶我去看看。”
“老先生,請。”
蘇宇帶他來到了大門口,大門口左側停著一輛驢車,上麵堆滿了獵物,而蘇大勇則是背靠驢車,用一根狗尾巴正在剔牙。
看到二人看過來,他趕忙丟掉狗尾巴草,心說可彆給自家弟弟丟人了。
這個時代,農村姑娘恨不得嫁到城裡,哪怕對方是二婚,或者光棍,隻要能吃上計劃糧,那也是好的,所以城裡人自帶光環,看不起農村人這種風氣也是從這時候開始,能延續幾十年之久,直到信息發達了,城市農村徹底融合了,老百姓可以去城裡打工,城裡人也覺得農村空氣好時,這種傲慢與偏見才會逐漸改善。
當然也不是一棒子打死所有人,隻能說這是一陣風,社會風氣如此,也並不是所有城裡都看不起農村的,但農村人確實自卑,生怕被人看不起,起碼這個時候是這樣的,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生怕惹人厭。
所以蘇大勇沒怎麼進城,生怕在弟弟麵前給他丟人了,一看老頭就是不凡,要是在人家外人麵前給兄弟丟人了,那他能愧疚死。
興許是看出了蘇大勇的緊張,一下從漫不經心,直接站直身體,一絲不苟了,老頭沒有第一時間去看大蟲,而是麵帶微笑的看向蘇大勇,抬手壓了壓,示意他彆緊張。
“小同誌,彆緊張,我又不吃人,不用那麼拘束。”
老頭一頭白發,笑容更是燦爛,一看就是和藹可親,非常有感染力,看到他的微笑,蘇大勇確實放鬆了許多。
你看這老頭講話非常講究,蘇宇第一次來,他也像就這樣稱呼對方小同誌,可第二次就變成了小友,可見到蘇大勇,他又改回了小同誌,這說明他是有選擇性的,對陌生人,不熟悉的,他還是用符合當下的稱呼,隻有遇到誌同道合的才會叫對方小友。
蘇宇懂點中醫常識,稱呼小友,略顯親切,但他對蘇大勇一無所知,雖然對方看上去人畜無害,但老頭子就這麼官方。
“哈哈,大勇哥,彆緊張,老先生人很好,你把獵物拿開,老先生要看一眼大蟲。”
一聽這話,蘇大勇總算有用武之地了,答應一聲,立馬將上麵的獵物搬開,揭開雨布,露出了大蟲的軀體。
好大一隻大蟲,不錯,還是一隻熊虎,價值不菲啊。
跟二人聊醫學價值,老頭怕他們聽不懂,還是聊價格吧,所以直接說價值不菲來形容,剛剛好,至於說壓價,故意說不好?那是賺錢的人該考慮的事,和他有什麼關係?他是那種“但願世間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這種人豈會過多在意這種錢?
一聽說價值不菲,蘇大勇一喜,彆的他不懂,但值錢他聽懂了。
“大勇哥,你把其他獵物先搬下來,我把大蟲給老先生扛進去。”
這老頭熊膽都能給高價,這虎他肯定不讓自己吃虧,蘇宇也不問價,直接就決定給對方扛進去,反正也花不了多大力,要是價格不滿意,大不了再扛出來,對他來說並不是難事。
主要是表達一種豪爽,人就是這樣,你越是慷慨,豪爽,有些身份比你高的,越是不忍心坑你,覺得人家都不在意,他堂堂大老板,要是斤斤計較,反而落了下乘。
當然這事隻適合當今這個時間多往後幾十年利益至上,很少有感情用事的生意人。
蘇宇雙手抓住大蟲,扭腰,跨步,微微一用力,大蟲整個被他扛在了肩上,然後朝著四味草堂而入,這麼大的大蟲,即便蘇宇身高一米八,也被三米長的大蟲淹沒了,遠處看就像一個大蟲抬起前腿往前走,完全看不到蘇宇的身影。
所以蘇宇扛著大蟲拖進去的時候,裡麵的人都嚇了一跳,還以為進來了一隻大蟲,不過終究距離太近,還是被人發現了這是被人扛著拖進來的。
“這人好大的力氣,這隻大蟲怕是不下於五百斤吧?他竟然一個人背著走?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