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是個細心的人,她懂得閒裡備下急時用的道理。
自從進入這山裡鍛煉、休閒、遊樂以來,在她經常路過的地方,她已經選擇了許多依山傍水,天然的躲風避雨的所在。有些也已經為她擋風遮雨了許多次,大受其益。
今天遇到的這個長長的帽簷似的探出來的岩洞很大,足足可以容納幾十人。這是不多得的。
古蘭進去看了看,底板很光滑,頂部很乾爽。半敞著口的洞不是很深,大約四五米的樣子。
再過來時花些功夫選些石塊擺上,來來往往的人進來坐一下,休息休息也是好的。
今天來不及了,趕路要緊。古蘭這樣想。
進來一會兒了,眼睛已經適應了了裡邊暗暗的光線,臨走又打量了一眼這個天然的避風港,古蘭的眼前一亮。
她又往裡走了兩步,仔細分辨了一下。
她沒有看錯,緊緊貼著岩壁立著的,真是一尊觀音像。
那是一尊足有半人高的、細磁做的、製作精美、服飾豔麗、表情生動的觀世音菩薩塑像。
從磁的光潔度上判斷,這尊像應該有許多歲月了。
但是從塑像的神態和風采上看,依然栩栩如生、熠熠生輝、活靈活現的跟新的一樣。
古蘭很喜歡,也很奇怪。
這麼一尊受人尊敬、令人愛戴的、寄托著人類人生無限期待的菩薩塑像,怎麼會被人安放在這裡。
她之所以認為是安放而不認為是遺棄,是覺得這塑像所立的位置還是恭恭敬敬的。
再說,對這麼一尊大慈大悲的菩薩是不會、也不能遭到遺棄的。不然的話,就是喪天良,會遭天譴的。
古蘭想起在老家,人們就是這樣供奉觀音菩薩的。
家裡如果有老人供養(老家人習慣把供奉說成供養)了觀音菩薩,是要祖祖輩輩傳下去的。
說是供養的年歲越久,就越靈。
古蘭並不這樣認為。她覺得一個神如果靠享用人間的供奉才有靈,豈不與凡夫俗子一個級彆了。
但是大家都那麼認為了,就成了定律了,沒有誰敢去打破的。
所以就流行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自己對自己的告誡。
於是,按照祖祖輩輩的傳下來的規矩,這觀世音菩薩就安安穩穩享受著家家戶戶世世代代的香火。
如果哪一家供奉的菩薩不小心打碎了,就覺得大不吉。
一邊嘴裡“罪過罪過的念叨著”,一邊趕緊去再請一尊來供養上。
哪怕遲一點,就像是要得罪了菩薩,不靈了一樣。
如果哪一家出現了變故,菩薩供養不下去了,其他的人是要先焚香磕頭,把菩薩的神靈送走了以後,才能處理的。
至於怎麼處理的,古蘭卻不得而知。
所以,這供奉定是要傳個千秋萬代才是好的。隻要能傳個千秋萬代,說明你家族是興旺發達的。
既然如此,即便是為了反證一下自己的家族是好的,又有誰不願意去儘心儘力的供奉呢。
一直到現在,哪怕有些年輕人不相信,傳承的、供奉的成了累贅了,也不願、是不敢放棄,萬一得罪了菩薩遭到報應了呢。
古蘭小的時候,家裡也是供養這菩薩的。
在那裡,家家供養的最主要的是兩個神。或者是泰山奶奶,或者是觀音菩薩。
也有都供養著的。
古蘭家裡供養的是菩薩,也是一尊磁菩薩。
鄉親們約定俗成,一般是不請泥菩薩的。就因為她自身難保,同樣的菩薩也有了尊卑之彆。
古蘭家裡的菩薩也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到了父親這一輩是獨子,到了古蘭這一輩又是獨女。
母親彌留之際,古蘭是知道些規矩的,就問母親“怎麼辦?”
母親知道她問的是什麼,就說:“你也不會這些道道的。我已經把她送走了,這個隻是個擺設了。你不用管了。”
喘了口氣又說:“我供了她一輩子,她也沒給我送個兒子來,要得罪就讓我一個人得罪好了。”
就這樣,母親一句話,給古蘭卸了載。
所以說,古蘭認為一定是這尊菩薩的供奉者家裡出了變故了,實在供奉不下去了。
但是,可能怕失敬了菩薩,也可能怕得罪了菩薩,就把菩薩請到了這裡。
這裡倒也算是這山裡的一個好去處。
但是,對於享儘天上人間榮華富貴、至高無上的、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來說,卻是太簡陋了。
簡陋而且寒酸的不成樣子了。
古蘭看著那菩薩也像是委屈的的不得了,有苦無處訴的樣子,心裡不免責怪那安放之人。
你倒是解脫了,卻讓每一個遇上之人於心不忍,於心不安。
她是不好帶回去的,也是沒有彆的辦法讓菩薩過的更好一些,站在那裡相對著唏噓了半天
然後,心裡感念著母愛的深重,嘴裡喃喃著‘罪過罪過’,領著毛毛轉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