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年,在袁紹那宏大而又威嚴的營帳之中。
氣氛凝重得如同即將來臨的暴風雨。袁紹坐在主位之上,眉頭緊皺,他的目光在營帳內的眾人身上一一掃過。帳下將領們皆垂首站立,無人敢輕易出聲。
此時,袁熙站了出來,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到營帳中央,抱拳向袁紹行禮,朗聲道:“父親,孩兒聽聞張郃將軍在北戰事吃緊,孩兒願領兵北上,支援張郃將軍。”
袁紹微微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驚訝,隨後又恢複了那嚴肅的神情。他看著自己的兒子袁熙,緩緩開口道:“顯奕,北方戰事艱難,你可知這一去,危險重重?”
袁熙抬起頭,眼神中充滿了堅定:“父親,兒臣明白。但張郃將軍為我軍之得力戰將,如今他深陷困境,孩兒怎能坐視不管?孩兒雖不才,但也自幼習讀兵書,研習武藝,願為父親分憂,為我軍之榮耀而戰。”
袁紹的謀士郭圖站了出來,捋著胡須說道:“主公,二公子雖勇氣可嘉。但公子未經太多戰事磨煉,此次北上,萬一有所閃失,恐對我軍士氣不利啊。”
袁熙聽聞急忙說道:“正因我未經太多戰事,才更應前往。在實戰中積累方能成長為,像父親和諸位將軍一樣的名將。張郃將軍如今急需支援,若再猶豫恐失戰機。”
袁紹沉思片刻,他心中對袁熙的勇氣感到欣慰,但又確實擔心兒子的安危。他轉頭看向自己的謀士許攸。
許攸會意,上前說道:“主公,公子此心可鑒。不如給公子一支精兵,再派一位經驗豐富的將領輔佐,如此一來,既能支援張郃將軍,又能讓公子得到鍛煉。”
袁紹點了點頭,他看著袁熙說:“顯奕,既然你心意已決,為父便應允你。但你定要聽從諸位將領的建議,不可莽撞行事。”
袁熙大喜,再次抱拳行禮:“多謝父親!孩兒定不辱使命。”
袁紹下令調撥了一支五千人的精兵給袁熙,並派遣淳於瓊隨他一同北上。加上本部三千,已經近萬人馬。
袁熙領命後,迅速回到自己的營帳,開始準備出征事宜。他的營帳內,各種兵器和盔甲擺放得整整齊齊。
他拿起自己的佩劍,輕輕抽出劍鞘,劍刃在燭光下閃爍著寒光。“此劍將隨我北上,斬敵立功。”
這一次隨袁熙北上的還有老師張紘,許褚、徐晃、趙雲等人,他們已經不是第一次出征了,相當有默契。
。。。。。
192年
幾天前,晨曦的微光剛剛灑在大地上,公孫瓚便率領著五萬大軍,如同洶湧的潮水一般向著河間浩浩蕩蕩地進發。那五萬大軍的陣容甚是壯觀,士兵們邁著整齊的步伐,盔甲相互碰撞發出沉悶的聲響,旗幟在風中獵獵作響,宛如一片鋼鐵與布帛交織而成的海洋。
公孫瓚身騎一匹白色駿馬,身姿挺拔地位於大軍前列。他目光冷峻,心中滿是對這場戰役的謀劃。
在這五萬大軍之中,田豫領命前去攻克清河。
而清河的守將高覽,也是一員虎將,他聽聞公孫瓚派田豫前來攻城,早早地就在清河城布置防禦工事。
清河城的城牆高大而堅固,城牆上的士兵們嚴陣以待。高覽站在城樓上,望著遠方逐漸逼近的敵軍,握緊了手中的兵器。他對身邊的士兵喊道:“兄弟們,今日我們守的不僅是清河城,更是我們的尊嚴。公孫瓚雖兵多,但我們也不是好惹的,大家都給我打起精神來!”
田豫率領著軍隊很快就來到了清河城下。
他勒住韁繩,看著眼前堅固的城池,心中思索著攻城之策。他先派出一小隊士兵前去試探,隻見那小隊士兵舉著盾牌,緩緩地向城門靠近。
高覽見狀,一聲令下:“放箭!”
城牆上的弓箭手立刻彎弓搭箭,一時間箭如雨下。那小隊士兵雖有盾牌護身,但還是有不少人中箭倒下。
田豫皺了皺眉頭,他知道強攻恐怕會損失慘重。
於是他改變策略,讓士兵們在離城一段距離的地方,安營紮寨,準備打持久戰。接下來的幾日,田豫不斷地派兵騷擾清河城,一會兒佯攻東門。
一會兒又在西門製造出要攻城的假象。高覽的士兵們被折騰得疲憊不堪,日夜都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
高覽心中明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他想找機會給田豫來個致命一擊。終於,他等到了一個機會。
一天夜裡,田豫的營帳中似乎有些鬆懈,高覽親自率領一隊精兵,悄悄地打開城門,向著田豫的營帳殺去。
然而,田豫早有防備。當高覽的士兵衝進營帳時,才發現裡麵空無一人。原來這是田豫設下的圈套,就在高覽意識到中計的時候,四周突然響起了喊殺聲。田豫的大軍從四麵八方湧來,將高覽的士兵圍在了中間。
高覽奮力拚殺,但無奈敵軍人數眾多。
他知道今日難以取勝,若再繼續戀戰,恐怕自己這條命都要丟在這裡。於是他大喝一聲:“兄弟們,撤!”
高覽帶著剩餘的士兵,狼狽地向著巨鹿的方向撤退。一路上,他們不斷地遭到田豫追兵的襲擊。
終於,高覽帶著殘兵敗將抵達了巨鹿。此時的他,滿身疲憊,心中充滿了不甘。但他知道,現在還不是氣餒的時候。他要儘快與張郃彙合,共同商議應對之策。
張郃在巨鹿早已聽聞高覽的戰況,他親自率領士兵出城迎接高覽。當看到高覽那落魄的模樣時,張郃心中還是一陣難過。張郃走上前去,拍了拍高覽的肩膀。
“高兄,莫要氣餒。勝敗乃兵家常事,隻要我們兄弟二人聯手,定能與公孫瓚再決高下。”
高覽感激地看著張郃:“張兄,此次多虧有你。接下來我們該如何是好?”
張郃望著遠方,“我們先整頓兵馬,再從長計議。公孫瓚此次來勢洶洶,我們不可輕敵。”
就這樣,高覽與張郃在巨鹿成功彙合,他們的軍隊在巨鹿城中重新休整,準備迎接公孫瓚大軍的到來。
。。。。。
長安,董卓黨羽欲尊卓比太公,稱尚父。
董卓出於尊重,問了蔡邕的意見。蔡邕委婉勸說道:“明公威德,誠為巍巍,然比之太公,愚意以為未可。宜須關東平定,車駕還反舊京,然後議之。”
董卓知道不是時候,也就順坡下驢了。不過。董卓又使司隸校尉劉器,籍吏民有為子不孝、為臣不忠、為吏不清、為弟不順者,皆身誅,財物沒官。這當然是官話。
根本目的是為了打擊反對派,因為去年戰敗,遷都時間尚短,有太多反對勢力,暗流湧動。
而董卓選擇了,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殺。
當然,短期有效,長期後遺症也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