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年,濮陽,袁熙大營。
“我軍將馳援洛陽,諸位可有良策?”在臨行之前,袁熙召開了軍事會議。
張紘當先出列,“公子,我們可兵分兩路,一路走官渡趨虎牢,一路走水路臨孟津,如此,我軍可萬無一失。”
“公明將軍,你意下如何?”袁熙又看向了徐晃,畢竟,他可是軍中宿將。
“吾讚同先生之見。”徐晃正色答道。
袁熙點了點頭,“既然如此,又如何布置兵力,哪一路為主,哪一路為輔?”
張紘又是第一個發言,“公子,我軍行動,當以陸路為主,水路奇襲為輔。”
“兵力多少?誰為大將?”袁熙不可置否,隨即環顧眾人,“誰主攻陸路?”
眾人一片沉靜之後,徐晃沉聲應道,“公子,徐晃願主攻陸路。”
“兵力幾何?”袁熙又淡淡問道。
徐晃抱拳保證道,“六千足矣。”
“很好。”袁熙很是欣慰,他隨即又問道,“水路奇襲,有誰誰敢走一趟?”
“末將張遼,願走水路。”這時一個高昂的聲音響起,不是彆人正是張遼。
~~~
一切都安排就緒,但中途出了些意外,袁熙把徐晃,留在了虎牢關。
起初徐晃認為,這是對他有意見,然而事實證明,張紘的想法是對的,西涼軍的徐榮,確實偷襲後方了。
所以,主攻的事情,隻得袁熙親自去了,這不是他不信任徐晃,而是他擔心徐榮,彆的將領守不住。
至於張遼那邊,一切按照預定計劃進行,西涼軍中也就徐榮,值得袁熙防備一下,其他人那就算了。
。。。。。
一個悲壯的英雄,比起腹黑的奸雄,更加讓人動容,更加讓人共情。
這是,屬於男人的浪漫,前有項羽後有孫策,引得江楚人傑競折腰。
袁熙:小霸王孫策,吾之勁敵也,當以長江囚之,不可使其北上!!!
這就是,宣武帝讓袁買,死守合肥的原因,孫策若北上中原,那將不可複製,這是袁熙很擔心的事。
孫策想要北上,必征兩淮之地,袁熙想要遏敵,也必守兩淮之地。
袁熙很討厭孫策,但也很欣賞孫策,不過兩雄並世,隻能活下一個。
那個人,要麼是梟雄袁熙,要麼是英雄孫策,天無共主、地無二王。
。。。。。
“托六尺之孤,寄百裡之命,非田豐而誰?”袁紹垂死之際,床前托孤。
197年,袁紹兵敗白馬。
袁紹留給了袁熙,幾位輔政大臣,以田豐為首,佐以高柔、高乾,軍事的沮授、淳於瓊,政務的逢紀、許攸。
至於堂兄的袁遺,被授予臨機決斷之權,上以匡袁熙,下以斬佞臣。
也正因為有了,這一幫托孤重臣,袁熙這才得以,迅速地掌控河北。
由於審配成了,袁尚的老丈人,為了河北的安穩,袁紹沒有將其納入,托孤重臣之列,隻是掌管錢糧器械。
不過,袁紹是有遠見的,後來袁尚反叛鄴城,便是從審家突破的。
。。。。。
199年,袁熙返回鄴城。
審琪一把鼻涕一把淚,向袁熙求饒道,“大將軍,大將軍饒了我吧。”
“你鼓動我三弟叛亂,是謂不忠。”
“你拋棄我三弟而去,是謂不義。”
“你違背審配之良言,是謂不孝。”
“如此不忠不義不孝之輩,我留之何用?”袁熙冷然地,唾棄著審琪。
“大將軍,大將軍我錯了,我錯了,饒了我吧。”審琪匍匐在地不斷求饒。
“主公,他可是審配愛子。”高柔怕袁熙意氣用事,他趕緊出來提醒道。
袁熙深深吸了口氣,語氣冷然說道,“天下之惡一也,我不能讓審公蒙羞,也不能讓審家,因他而滅門。”
“大將軍,大將軍你不能殺我,你不能這樣對我。“審琪情緒異常激動。
“仲康,留他全屍!!!”袁熙擺了擺手,招呼許褚進來,將審琪正法。
“諾!”許褚應聲領命,他上前用力一提,便將癱軟的審琪,給拖了出去。
~~~
審配其實也是,袁熙陣營的人,但袁尚聯姻審家,這性質就變了。
在奪嫡之爭中,審配鼎力支持袁熙,給了他諸多的幫助,然而審家的其他人,由於袁尚的事情,叛變了。
所以,袁熙殺審琪,來保全審配,這是他對審家,最後一絲仁慈。
袁熙:審公,學生對不住了。
。。。。。
自古以來,從龍之功,是最大的,但個中風險,也是最大的,先有了光武帝劉秀,才有了雲台二十八將。
沒有了二十八將,劉秀還是光武帝,但沒有了劉秀,這二十八將,也隻能是普通豪強,完成不了階層跨越。
劉秀之所以是劉秀,那是因為,光武帝用誰都可以,但那二十八將,一旦選錯了君主,那可就真的涼了。
項羽手下的人,難道就差於,劉邦手下的人嗎?不是這樣的,問題的關鍵是,劉邦最後贏了,他有定義權。
關羽和張飛兩人,如果跟了彆人,或許隻能是一員,普通猛將罷了,但他們跟了劉備,那麼他們就是,昭烈帝的兄弟,方麵軍統帥一號人物。
。。。。。
番外,孫策病逝,孫權掌國。
“此次與袁熙議和,誰敢替孤北上。”孫權撫著案幾,環視著手下群臣。
孫權說完之後,大殿一片寂靜,此時竟然無一人,敢為孫權出使北方。
就在這時,一個虛弱的聲音,從殿門口傳來,“老臣,老臣魯肅願往。”
眾人循著聲音看去,原來是他們東吳,前任大都督魯肅,他此時正被人攙扶著,顫顫巍巍地走進大殿。
孫權先是一驚,隨即快速起身,向魯肅迎了過去,“子敬,你怎麼來了。”
“多謝大王掛念,老臣不礙事的。”魯肅擺了擺手,“這次出使非老臣莫屬。”
魯肅的表態,讓孫權很是感動,他握著魯肅的手,“可是,子敬你的身體。”
這時,魯肅輕輕推開了,侍從扶著的手,他環視一圈同僚後,對著孫權鄭重一禮,“出使北方,老臣魯肅願往。”
這一刻,不管認不認識魯肅的人,不管是舊人也好,還是新進之人也罷,對於魯肅的決絕,無不肅然起敬。
孫權鼻子微軟,“子敬,你可想好了?”
“報君黃金台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魯肅看著眼前的孫權。輕吟出一首詠誌詩句,來表達自己的態度。
~~~
周瑜陣亡,孫策病傷,這危難之際,是魯肅保著孫權,穩定了局勢。
但高強度的工作,也讓魯肅身體,一日不如一日,他提前安排好了,自己的接班人,呂蒙這位後起之秀。
此時的晉王袁熙,已經混一北方,更是拿下益州,逼迫劉備自殺。
在這空前威脅下,投降派占優之時,孫權和魯肅頂著壓力,決定北上議和,為呂蒙重建水軍,爭取時間。
不過這次議和,袁熙扣押了魯肅,在東吳破滅之後,魯肅拒絕投降,最終絕亢而死,袁熙感其忠而厚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