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祖宗家廟(1 / 1)

推荐阅读:

一路上,雖然郭破奴時不時來騷擾,但郭康工作起來一向很專注,還是在計劃時間內,成功完成了預定的工作。
這個結果,讓他頗有些得意。
不過,郭破奴倒是對此很不滿。到了目的地,郭康整理文件,做彙總的時候,她反而挺生氣的樣子。
“彆不高興了。你看,雖然一路舟車勞頓,但我們的工作效率,居然都不比在辦公室裡低。”郭康安慰道:“回去我給大家說,他們肯定會很佩服咱們的。”
“工作工作工作,就知道工作。”郭破奴不高興地說:“你腦子裡就隻有這種事情麼?晚上睡覺做夢的時候,是不是都得算你那個什麼表?”
“啊?”
郭康稀裡糊塗被她搶白了一頓,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
這段時間,他周圍的這幾個人,脾氣都不太好。郭破奴這種一向性格暴躁的就不說了,連平日裡一直在堅持禮節儀態,至少外麵看起來比較溫婉的狄奧多拉,現在也不裝了,整天顯得一肚子氣,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郭康對此很是頭痛,不過他也管不了這些,隻能無視掉。
下車之後,眾人準備在鎮子裡暫住。郭康收拾了下東西,而郭破奴好像是氣跑了,不知道去哪兒了。郭康一開始還想去安慰下她,不過義父和叔叔們很快找上門來,挾著他去走親訪友,所以也沒時間去管了。
這個挾著,可以說就是字麵意思。
五堂叔郭儒,是叔祖郭砥的親兒子。然而除了麵相,他就沒有一點像他爹。他留著一臉大胡子,虎背熊腰,就算那身寬鬆的禮服,都遮不住結實的身材。郭康已經算個子比較高了,結果比他還矮半頭。
他的兩個兒子也跟著一起來了。因為自己沒能對得起父親的期待,所以郭儒對他倆很是上心。老大叫郭賢溫,老二叫郭賢良,是當年找了黃老先生,取“溫良恭謙讓”之意,起的名字,希望他倆能好好學習,成為有文化的博學賢能之人。可惜,或許是言傳身教做的不夠好,這倆人的文學水平,同樣不怎麼樣。
郭賢溫比他爹還要高一些,郭賢良則已經高出郭康一個頭了,看起來像個巨人似的。倆人往那兒一站,把郭康夾在中間,讓他都顯得瘦弱了不少。
人齊了之後,郭儒就抓住機會,向郭康介紹他倆,希望他能照顧下這兩個弟弟。
“這看著也不需要我照顧……”郭康無奈地說。
“哎,我這倆崽子,一個比一個少腦子,都不是念書的料,天天氣死我了。”郭儒卻答道:“我聽你爹說了,這次的戰事,你已經開始運籌帷幄了。到時候,多給你倆弟弟安排些機會——他倆乾仗的本事,還是有點的。”
“來,賢溫,賢良,給你們大哥來點活。”他轉頭吩咐道。
“好嘞!”
“這就來,爹。”郭賢溫和郭賢良立刻應了下來。
隻見郭賢溫當即一個倒立,然後當場就開始原地翻跟頭。郭賢良則跑到旁邊,抱住牌坊門前的石獅子,大喝一聲舉了起來,在那兒走來走去。
“好了好了。哎,跟街頭賣藝的似的……”郭儒略有些不滿,喝止了他倆,又對郭康說:“你這倆傻弟弟,一身子武藝是夠的,伱放心用他們啊!”
郭康連忙點點頭,客套了一圈,感謝人家信任自己。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堂叔郭儒對自己這麼放心,但他的表態,確實很重要。郭砥功勳卓著,郭儒自己也多次參加大戰,他表示支持,還讓兒子聽郭康指揮,那之後,家族裡的事情,就好處理多了。
“我覺得我也需要收個養子了。我老婆之前一直不同意,一說就鬨,不過今後可不能再慣著她了。”七堂叔郭昭文有點羨慕地看著他,也拍了拍郭康:“還是大哥有眼力,挑出這麼個好小子……”
郭昭文沒有兒子,隻有兩個女兒。無論是郭儒的兒子們,還是郭康自己,都不由地讓他起來。
“我都跟你說過好幾回了,這種大事,怎麼能聽娘們的。”郭儒在旁邊嘀咕道:“不過這種事情,哥哥也幫不了你了,你自己想辦法吧。”
郭昭文悻悻地撓撓頭,也不知道怎麼回答好。
幾人寒暄完,義父也走了過來,告訴他們那邊已經準備好了。眾人便跟著他,進入小鎮裡。
這個地方,原本就是個普通農莊。當年郭蓋臨終前,最後一次巡視各地,來到這裡,登上河邊一處土丘,看著周圍新修整好的田地和剛剛種植起來的葡萄園,告訴兒子們,說這地方不錯,今後也不指望能回中原老家了,把這裡當做新家,他葬在這小山上就行。
據說,郭蓋和紫帳汗國的幾個開創者,已經商量好了。雖然當年盟誓過,要同富貴,共患難,但等他們死後,還是要分開下葬和祭祀,不用湊在一起。
因為國家已經興起,可以想見,每個柱國的家廟,都會成為一個中心,給附近帶來更多的資源。這種機會,應該給予更多地方。而且,這樣能塑造出多個“根基”,增強國家的穩定性。老兄弟們活著的時候,已經並肩作戰太多回了,死後不如多發揮點貢獻,也不用硬要湊一起。
所以,首任大汗伯顏帖木兒傷重身死之後,陵墓設置在多瑙河北,他們當年組織起的第一個農莊那裡;郭蓋丞相去世之後,葬在多瑙河南,他自己選定的土丘上;李天英元帥戰死之後,葬在一條叫奧爾特河的支流附近,他們修建的水壩旁;也先不花太師戰死之後,葬在克裡米亞的也先薩萊城外……就這樣,他們各歸東西,各個家族也在不同地方,有了新的“老家”。
此後,郭氏大部分成員,死後都埋葬在這裡。他們在這裡建起了陵園和家族教堂,也確實如郭蓋當初預料的一樣,帶動周圍一圈的村落發展起來,還在附近形成了一個集鎮。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家族也選擇了遷徙。可能因為本來就是域外遊子,在泰西開拓新家園的,所以他們對於改變祖墳位置,也沒有太多抵觸。
比如,紫帳汗國的領土漸漸擴張之後,李家就從河北地遷走,帶著家鄉的民眾,來到了新攻取的喀爾巴阡山西麓地區。也是在那裡,他們很快從被海倫娜太後打擊後的頹勢中恢複了起來。而曹氏現在雖然還沒遷徙,但曹老將軍已經留下遺囑,他和妻子今後就安葬在羅斯地區,當年曾經流亡過的地方。
連郭氏自己也是如此。郭砥的安葬地,其實不在這邊,而是在諾夫哥羅德以北,他建立的新城裡。隻是那邊實在太遠了,所以他還有個牌位,在這邊的家族教堂裡,方便在大都任職的眾人,可以來祭拜。
至於曆代大汗,陵墓就更加分散了。
先汗伯顏帖木兒就葬在汗國中央,按照他本人當初的要求,不安排過多的設施和守陵人員,每年隻用當地的麥酒和葡萄酒祭祀,讓旁邊村落的人代為維護。而從第二代約翰七世開始,紫帳汗國就依據需要,確定陵園位置,並且遷徙百姓,加以保護。
約翰七世因為飲酒過量去世之後,就安葬在東色雷斯。在張大牧首的主持下,按照當地習俗,修建了拜上帝教教堂,把先汗安葬在教堂裡,並從羅馬尼亞地區,遷徙了六百戶富裕、勇敢、家族興旺的人,在教堂旁定居,一邊保護大汗的陵園,一邊也威懾附近剛剛被納入掌控的希臘人。
這個習慣,之後也延續了下來。到曆代最強勢的巴西爾三世去世時,按照他的遺囑,汗廷把靈柩送到了被他征服的匈牙利地區,在布達城以東百多裡處,拆除當地的公教教堂,興建了一座巨大的拜上帝教教堂。
尹大牧首主持了教堂的開光儀式,取名為“天兄救世大教堂”,作為陵園。教堂從巴西爾三世去世之前幾年,就開始修建,在此期間,汗廷先後從塞爾維亞、希臘南部、特拉布宗等地,遷徙大族、豪強、富商等五千多戶,居住在附近多處村鎮裡,完成興建教堂和守護陵墓等工作。算上組織人手、重新開墾荒地、建設守陵人村鎮的時間,前後花了十年才算完成。工程結束的時候,已經是王大喇嘛當大牧首了。
來自不同地方,說著不同語言的人,就這樣混合了起來。而祖宗的墳墓、牌位,又和後世的生者一樣,隨著羅馬的興起散往各地。直到現在,郭康想起這些,都有些感慨。
眾人穿過了寫著“國之柱石”的牌坊,當地的行省官員、戰團軍官和各種地方頭麵人物,都已經前來迎接了。義父繼續代表家族,和他們逐一寒暄,表達問候。
按習慣,當地代表們已經安排好了午宴,準備給他們接風洗塵。這邊自然也不會不給人家麵子。邀請完之後,眾人就一路前往教堂。而郭康知道,接下來的幾天,估計就都會在這樣的應酬中度過了。
郭氏的教堂規模不算大,雖然已經擴建了一次,但相比娘娘廟這種建築,還是小了很多。
當然,能有家廟,其實已經不錯了。
宗廟製度,是在西周確立並逐漸完善的:之前的商朝,祖宗祭祀的習俗,和後世差距太大,姑且不論;而周之後,就基本都是在周禮之上,進行變動了。
按照周禮,從天子到士,各個等級的貴族,都有自己的宗廟。庶人沒有封地和爵位,所以也沒有設立在封地的廟,隻能在家中正屋裡,進行祭祀活動。
秦朝建立之後,一刀切地廢除了所有“貴族封國”的概念,連帶著讓貴族的宗廟也消失了。全國上下,隻有皇帝一個人有宗廟。漢朝沿襲秦朝的製度,又稍有放鬆,諸王、諸侯可以在封地設立宗廟,其他人依然不行,哪怕高官貴人,沒有封侯的話,也隻能在墓葬旁邊設立祭祀的祠堂,或者和庶民一樣在家裡祭祀。
這個限製的鬆動,大致是三國時期開始的。諸葛亮去世之後,按照漢時法度,應當隻能在自己的侯國內祭祀,否則就是逾越禮製,享受君王的地位了。
但諸葛亮威望太高,百姓紛紛請求設立廟宇。官府不允許,就按照時節,私自在道路上進行祭祀,根本管不住。朝廷隻能放開限製,允許設立諸葛廟,讓大家有地方去祭拜,免得各地亂祭一氣,反而更難以管理。
此後,對高官的限製漸漸放開。到宋朝時,很多官員也有廟了,隻是限製平民。在郭康所知的曆史上,要到明朝嘉靖年間,才完全廢除限製,也允許平民設立家廟,祭祀祖先。現在這個時候,中原那邊,還沒有放開呢。
紫帳汗國這邊,其實也是破例。按照他們抄的唐代典籍,應該隻有高官有設立家廟的特權。但是,這地方畢竟情況特殊。
汗廷希望鼓勵孝道,號召百姓遵從禮儀,敬拜祖先,以此來推行教化,改變這裡文化上的蠻荒現狀。因為孝道是最基本的道義,而敬拜祖先是最容易理解的禮節。從這裡入手,推行起來應當是最簡單的。
另一方麵,泰西的貴族有自己的姓氏、有記錄詳儘的家族傳承;百姓卻沒有姓氏,也往往不知道祖先是誰。這樣下去,自然有利於維護舊貴族的統治,卻不利於紫帳汗國打擊豪強,管理戶籍。因此,當年汗廷初建時,和命令百姓選取姓氏同時推廣的,就是直接向庶人開放家廟,鼓勵他們祭祀祖先,以此消磨掉舊貴族的優勢與特權。
而這一切,也收到了良好的結果。在紫帳汗國治下,很多受過教育、有些閒錢的人,紛紛開始祭拜先祖,並且試圖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東方遷徙來的貴人身上。
現在,這邊就有一大堆自認呼揭步姓、鮮卑楊姓、匈奴李姓等等的人,從平民到官員都有,頗為熱門。他們認定的故事也差不多,都說自己的祖先是炎黃一脈,跟著夏桀打過仗,或者給周天子守過篝火。後來時運不濟,跑到了草原上,最後一路遷徙到這兒來了。可惜年代太過久遠,和一路上的人混血,都看不出當年模樣了。
考慮到上古開始,確實不斷有中原人逃去草原;草原上的部族,也確實經常一**地往西遷徙。所以,還真不能說,這些人全都是瞎編的,反正也沒法一個個核實……時間一長,這類祠堂和當地人自己附會的族譜,也到處都是,同樣管不過來了。
(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