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
秦楓忍不住麵色一抽。
我,這算是押對題了麼?
這個問題,好像大概可能,就在前幾天,我跟鼎臣討論過類似的呀!
嗯……就是不知道,我的那些理解,跟老朱的對不對得上。
秦楓神色不變,內心卻不平靜。
朱元璋的這第一道問題,說得文縐縐的,不像是出自自己的手筆,說不定是哪個大儒代筆,但從問題的內容上看,還真有可能是老朱做了這幾年皇帝,遇到的困境。
剛才那一套亂七八糟,大概意思是說:
堯舜統治天下的道很好很強大,大禹親身看到了堯舜治理天的方法,商湯隻是聽說堯舜治理天下的方法,他們具體執政的得失,能不能討論一下?
《孟子》裡說,伊尹喜好堯舜的大道。《中庸》裡說,孔子效法堯舜。
那麼這些喜好和效法,具體到治國的方略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鑒之處,關於利弊得失,可否徹底詳細地說一說。
秦楓對此表示理解。
這道題,不但是問向這數百貢士,其實也是老朱對大明治國方向的疑問。
曆朝曆代,其實追求的都是一個堯舜之道,言必稱堯舜,好像回想起來堯舜時代,比亂世要好得多,遠非後來的王朝能比擬的,那麼是後來的這些君王,能力遠遠不及?德性遠遠不及?
其實吧,老朱你也是想多了!
秦楓搖了搖頭,說到底,堯舜那是什麼時候,都得是幾千年前了!
生產方式的不同,人們思想的不同,導致了同樣的治國方針,若是原封不動照搬照抄,隻能鬨笑話。
現在,隻是洪武五年。
大明剛剛建立,對未來的治國方向,也是處在一個朦朧的時期,朱元璋和各位朝廷重臣,都在摸索屬於自己的盛世道路,去接近理想中的那個美好國度。
所以,這些問題彙總起來,暫時沒有完美的答案,索性放在科舉中,讓這些從全國選拔出來的最優秀的人才,一起群策群力,集思廣益,看看能不能找到更有啟發的答案或是思路。
嗯……這問題,真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或許,根本就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
就比如我之前跟鼎臣說的那些,也隻代表我自己的想法。
而鼎臣呢,也並不是個人雲亦雲的孩子,他一定也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隻是不知道,這裡站著的有兩百多人,接近三百人,哪個人心中的那個答案,才跟老朱同誌能對上拍子,從而獲得那個最佳的考評,距離狀元之位,更進一步。
場麵很安靜,隻有微微急促的呼吸聲,代表著考生們的心境並不輕鬆。
但是,依然沒有人第一個站出來說話。
朱元璋也不著急,依然微笑看著眾人。
“啟稟陛下!”
終於有人第一個開口,是個約莫三旬年紀的讀書人,神色微微激動,越眾而出,朗聲說道:“學生以為,堯舜之道固然曾經教化天下,卻並不符合當前的國情……”
哦?
朱元璋眉頭一挑,似乎很感興趣,於是便給予一個鼓勵的目光,示意他繼續說下去。
“如今,陛下橫掃天下,奄有四海!那自然應該奉行陛下的道理,凡是陛下要求的,就一定是正確的!凡是陛下反對的,就一定是錯誤的!這,才是我大明朝,用來治理天下的唯一準繩……”
呃!
你夠了……
秦楓聽著,悄悄翻起白眼。
馬屁精啊這是個!
你擱這玩兩個凡是呢?
好家夥!我要是老朱,看我不當場活劈了你,我用你幫我吹牛逼了?
果然,朱元璋剛剛的那點興趣,已經蕩然無存,眉頭微微皺起,顯然已經十分不滿。
朕就一定是正確的?
屁!
若不是有秦楓的心聲撥亂反正,光是分封藩王那件事,就已經大錯特錯,為未來的大明江山,留下一個極大的隱患!
後來,又有許多事,全靠秦楓的心聲及時出現,才避免自己犯下許多錯誤。
哪來的永遠正確?
此人,雖然文章不錯,思維也算敏捷,但沒有文人風骨,難堪大用!
朱元璋搖搖頭,在心中已經將其打入了三甲的檔次,不給你趕出去,已經算是這位皇帝今天心情好了。
能站在這裡的,都是眉眼通透之人。
雖然朱元璋並沒有開口評判,但神色大家都讀懂了。
很顯然,剛才第一個開口的,並不能讓皇帝滿意。
於是,又一段漫長的沉寂期,大家閉目苦思,結合剛才那人的失敗,來繼續尋找正確的答案。
“啟稟陛下。”又有人開口,正色道:“學生以為,堯舜之道,乃是天命之所歸!之後不論大禹、商湯、或是伊尹、孔子,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改了堯舜的主張,沒有徹底執行堯舜之道,因此天下才會越來越亂,再也不複上古盛世!因此,學生建議,全麵恢複古製,必能讓我們大明,重啟盛世,開萬世太平……”
咳!
你們這,不太行啊!
秦楓再次搖頭。
這怎麼不是左傾就是右傾呢。
都太極端了!
這一屆進士,質量還真是不怎麼樣,可能因為經曆了長期的亂世,所以大家都沒心思讀書。
這問題……其實……不應該稍稍和稀泥嗎?
非此即彼的態度,是不可取的呀!
小孩子才一定要分個是非黑白,真正成熟的政治主張,那一定是兼容並蓄的,是博采眾長的,是海納百川的!
這倆貨。
一個說要扔了堯舜之道,老朱說啥是啥。
一個說要全盤複製堯舜之道,完全不理會現實變化發展。
你們這智商啊,隻適合插秧!
唉!
要這麼算起來,鼎臣啊,不是你太出色,實在是全靠對手的襯托……
秦楓大搖其頭,他看過這些準進士的文章,那其實都還是不錯的,誰知道朱元璋這個開放性的,不在書本上記載的問題一拋出來,竟然沒一個能回答到點子上。
之後,又有幾人,雖然不至於那麼偏激,也算是吸取了先前的教訓,但總也說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聽得朱元璋愈發眉頭深鎖,不由得對這批寄以厚望的讀書人,漸漸失去了耐性,臉上的笑容和溫和,也早就蕩然無存。
“陛下……”
一個清澈的聲音,還帶著稚嫩的童腔,忽然響起,令人人側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