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下半場,繼續進行。
被淘汰者,已經由專門的太監帶路,離開金鑾殿。
怎麼說呢,殿試體驗卡屬於是。
他們從全國各地崛起,一路經曆了縣試、府試、鄉試、會試,已經是優中選優的佼佼者,幾乎可以代表當前大明天下的文氣之所在。
可惜,最終還是功虧一簣,沒能通過殿試,沒能成為進士,痛失光宗耀祖的良機。
不過,即便如此,這些人的人生道路,並沒有因此而晦暗,憑借舉人的身份,照樣能夠在現在這個到處缺乏人才的新生大明朝,混到一個九品、八品、甚至運氣好的話可以直接遞補成為七品縣令,那也是主政一方,照樣可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理想。
而且,誰說不成為進士,以後就沒有光明前途了?
古往今來,在科舉考試中名聲不顯,但之後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最終成長為一代名臣的例子,一點也不難找。
所以,雖然難免沮喪,但這些人在歎息之後,也接受了今日的命運,重新昂起頭,邁開腳步,悄悄離開了這座代表著大明至高權力的金鑾殿,各自回返家鄉,等待進一步的任用決定。
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的名字雖然沒資格寫在今科進士的榜單上,卻並不會被遺忘。
自有專門的官員衙門,負責這些出色讀書人的統計和安排工作,總要讓所有人都儘其才,發揮應有的作用,共同為大明朝添磚加瓦。
現在,金鑾殿外,五百人的場麵,驟然間空了一半。
兩百七十六人。
這,就是洪武五年的這次科舉,選出來的最終進士名單。
但是,之所以殿試還有下半場,那自然還有一個最終的名次需要評定。
這個名次,並不完全依賴於之前的那張考卷,而是要經過大明皇帝朱元璋的當場策論,對答,真正能回答得讓皇帝最滿意的那個人,便是狀元了!
其餘人等,按照考評的高低,依次排出一甲、二甲、三甲。
進士及第。
進士出身。
同進士出身。
每一個,都是天下所有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榮耀,那麼既然走到這一步,誰又不想著能更進一步,最好是真的可以力壓同儕,成為萬千榮耀於一身的狀元,也享受一次“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儘長安花”的煊赫榮光呢。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現在他們已經今科進士,已經是這次大明科舉的最終優勝者,即便最後隻能是“同進士出身”,放眼天下,又有誰敢絲毫輕視?
但是現在,最重要的,便是接下來的殿試下半場,也是由皇帝陛下親自策問,全體進士發揮自己的所有聰明才智,才學思想,予以回答,能夠回答得又快,又符合皇帝心意的,便有可能更進一步。
萬眾矚目之中,大明皇帝朱元璋,從寶座上站起身子,臉上浮現出滿意的笑容,俯瞰這兩百多優秀的學子,仿佛從他們身上,已經可以窺見到大明的未來。
大明是我們的,也是你們的,但歸根到底是你們的!
尤其是剛剛知道了自己的壽元不過七十一載,而眼前這些讀書郎,有的甚至還不到弱冠之年,嗯……還有個不到十歲的孩童呢。
所謂萬壽無疆,隻是無用的虛詞,實則自己百年之後,大明江山,就要交給標兒,或是標兒的後代來繼承,那時候,在朝堂上的中流砥柱,也不再會是徐達、李善長、劉伯溫這些人,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了。
或許,眼前現在看到的這些,就能有未來朝堂上的當朝一品,權傾天下呢?
“諸位愛卿,皆是人中龍鳳!”
朱元璋一開口,就起了很高的調子,讓這些初次見到聖上的貢士,一個個激動莫名,連忙躬身俯首,可不敢承擔聖上如此的評價。
“朕驅逐韃虜,重整漢家河山,如今大明已定,四方已平,正應令百姓安居樂業,享萬世不移之太平。”
朱元璋負手而立,緩緩說道:“然天下之間,寰宇之內,吃苦耐勞之百姓常有,體恤愛民之官吏不常有,故朕重開科舉,向天下選材,便是要選拔賢能,任用賢能,用大明人來治理大明,方能乾坤永固,江山萬年。”
“眾愛卿,通過層層考試選拔,站在這裡,已經是天下讀書人的佼佼者。”
“今日,朕這裡有三問,反複思忖,卻難有答案,不知眾位愛卿,可否為朕解惑。”
來了!
眾人心中一凜,知道前麵的都是場麵話,現在才是正式的考題,要拋出來了。
這可是關係到自己進士等級的評定啊!
可得聽仔細了!
一時間,數百人屏息靜氣,就連秦楓也微微好奇,不知道朱元璋鄭而重之,要在殿試上,提些什麼問題。
“《孟子》曰:由堯舜至於湯,五百有餘歲。若禹,則見而知之;若湯,則聞而知之。夫禹、湯與堯舜之道,其所以見知、聞知者,可得而論歟?《孟子》又言伊尹樂堯舜之道。《中庸》言仲尼祖述堯舜。夫伊尹之樂,仲尼之祖述,其與見知、聞知者,抑有同異歟?”
朱元璋神色肅穆,將笑容收斂,目光緩緩掃過這些考生,慢慢念出了第一個問題。
靜!
問題雖然拋出去了,但沒有任何人應聲。
這可不能亂來的!
若非經過深思熟慮,誰敢張嘴就來?
要知道,這可是殿試,麵對的是皇帝,那麼回答的內容,一定要反複思忖,確定沒有任何問題,這才當眾說出來,為自己爭取一個好印象和好名次。
若是考慮不周,答得不合皇帝心意也就罷了,但要是其中再夾雜一些不合時宜的甚至讓皇帝生氣的東西,那就不是丟了進士之位這麼簡單了,搞不好那是要掉腦袋的!
大家現在已經是把進士的身份揣在兜裡了,差的隻不過是名次而已。
狀元、榜眼、探花,固然人人都渴望。
但總也不至於為了搏個出位,不小心再把命送了,那豈不是血虧。
因此,朱元璋念完第一道題目,聲音好像還在眾宮殿之間慢慢悠悠回蕩,但台下數百貢士,個個緘默不言,隻把腦子轉得飛快,嘗試用自己寒窗苦讀十載積累的底蘊,來找到這道題目的最正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