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1章 李賢(1 / 1)

推荐阅读:

酉時三刻,含元殿的燭火次第燃起。

李治卸了冕服,斜倚在龍榻上,望著案頭堆積的奏疏歎氣。

武媚娘親手替他換上常服,指尖觸到他後頸的冷汗:“今日朝會太久,陛下該歇了。”

“歇不得啊。”

他指了指最上麵的《請立儲君疏》,“滿朝文武都盯著呢。媚娘,你說……賢兒如何?”

她替他揉著發脹的太陽穴,這些年她親自教李賢讀《尚書》,看他從蹣跚學步的孩童長成皇子。

可近來,甚至傳出《少陽政範》是她刻意壓製太子的流言。

“賢兒聰慧,然性子太剛。”

她的指尖停在他眉峰處,“顯兒雖活潑,卻少了些沉穩。”

“旦兒……”

她忽然笑了,“倒是像陛下年輕時,木訥。”

李治握住她的手,他忽然有些疲憊,將頭靠在她肩上:“當年父皇說,立儲需‘立嫡立長’,可如今嫡長子沒了,嫡次子……”

他忽然頓住,抬眼望她。

武媚娘忽然想起弘兒初隨朝會,躲在她身後攥緊她的衣袖,卻在聽見百姓受災時,忽然掙開她的手,跑到李治麵前跪下:“父皇,該開倉放糧。”

那時滿殿文武皆笑,說太子仁厚,可如今,那個孩子,卻永遠睡在了恭陵的黃土下。

“陛下,儲君之事,急不得。”

她替他蓋上錦被,燭火在她眼中映出細碎的光,“當年陛下登基時,不也曆經波折?先皇說過,江山代有人才出,隻要咱們替大唐選個仁厚明斷的君主……”

“可朕等不及了。”

李治忽然抓住她的手腕,力道大得讓她皺眉,“你看朕這身體,說不定哪天就……”

他忽然哽住,彆過臉去,“媚娘,朕唯一放心不下的,是你和這江山。”

“弘兒走了,朕怕……怕他們容不下你。”

她忽然笑了,指尖替他拂開額前的白發:“陛下忘了?當年在感業寺,臣妾都熬過來了。”

“如今這天下,還有什麼能難住臣妾?”

她忽然湊近他耳邊,聲音輕得像落在花瓣上的月光,“陛下隻管安心養病,儲君也好,朝政也罷,臣妾替你看著。”

殿外的風掀起竹簾,帶著晚春的花香湧了進來。

李治望著她眼中的光,忽然想起當年她身著華服被封為皇後,跪在他麵前時,發間的步搖蹭過他的手背,癢癢的,卻讓他心跳如鼓。

那時他以為,有她在側,這天下便沒有過不去的坎。

如今含元殿的燭火仍在搖曳,像極了太極殿裡那些未眠的夜。

隻是當年的少年天子早已鬢染霜色,而那個曾在他病榻前捧藥的女子,此刻正握著他的手,望向殿外漸沉的暮色——那裡有長安的萬家燈火,有大唐的萬裡山河,還有他們共同的,未竟的心願。

三更天,含元殿的銅鶴漏滴下最後一滴水。

武媚娘坐在禦案前,朱筆懸在《立儲詔》上方,久久未落。

詔文空白處,“太子”二字的位置尚待填寫,可她眼前卻浮現出李弘抓周時的笑靨,李賢騎馬時的英武,李顯闖禍時的吐舌,李旦誦經時的專注。

窗外,大明宮的望仙閣隱在霧中,如同一座懸在雲端的闕樓。

她忽然想起太宗皇帝的《帝範》裡寫:“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

作為母親,她希望兒子們平安喜樂。

可作為天後,她必須為大唐選一個“取法於上”的儲君。

朱筆終於落下,在黃綾上暈開一點丹紅。她望著自己寫下的“李賢”二字,忽然聽見身後傳來輕微的鼾聲——李治不知何時睡著了,眉峰仍因憂思而緊蹙。

她輕輕替他蓋上披風,指尖劃過他掌心的繭子——那是握了二十年禦筆留下的痕跡。

她指尖輕撫過詔文上的“太子”二字,窗外的第一縷晨光恰好落在“賢”字上,將筆畫染得透亮。

含元殿的飛簷在晨霧中舒展如翼,似要載著這一紙詔書,飛向長安的萬裡晴空——那裡有新的日頭,有未竟的故事,還有大唐,永遠向前的車輪。

晨鐘響起時,武媚娘將詔書小心折好,放入紫檀木匣。

她轉身望向龍榻上的天子,見他睫毛輕顫,似在夢中囈語。

殿外,宮人正清掃昨夜的槐花,碎白的花瓣落在青磚上。

對於立李賢為太子,武媚娘心中是有些不情願的,

作為自己的兒子們,武媚娘對於他們,比誰都了解

在她的孩子中,能夠擔當得起儲君之位的,隻有李弘。

可李弘走了,李賢是她不得已而為之。

李賢雖然年幼,但很多時候,一個人的品行在年幼時就可以看出來。

李賢是一個野心勃勃的孩子,以後,也會是一個野心勃勃的皇子。

自古以來,但凡是野心勃勃之人,都不好控製。

她從李弘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影子。

可曆經這大半生,走了那麼多的路,武媚娘心裡比誰都清楚,像她這樣的人,擔不起這大唐重任。

也就是在西京這些年曆練過後,才看清了不少東西。

可是李賢,做得到嗎?

如今的大唐可不比以往。

非雄主不可擔。

也正是因為如此,武媚娘才打心底裡覺得李賢不行。

因為這就是年輕時的她。

腦海中隻有算計,而看不清周圍的局勢。

相比起太子,李治的身體更讓他擔憂。

如今的大唐看似穩定,實際上也有些扛不住了。

想要開發中東和西方,需要的錢太多了。

多得讓戶部都心驚膽戰。

而且,那些地方到現在,還不會給大唐製造收入。

想要將那些地方真正融入大唐,需要很久很久的時間,這也意味著,大唐在這些年,不斷的在這些土地上投入財富。

要知道,這些土地的麵積,相當於如今的兩個大唐本土。

對於朝廷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在武媚娘的記憶裡,能夠擔得起如此重任的,也唯有乾武皇帝。

他是先帝還在,如今朝廷又豈會如此束手無策。

武媚娘擔心的是,一旦李治走了,那麼到時候,所有被壓下去的聲音,又會重新響起來。

到時候,那些利益既得者,還願意大唐每年花這麼多錢發展這些土地嗎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