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文豪1983 > 第70章 普羅米修斯和上帝

第70章 普羅米修斯和上帝(1 / 1)

推荐阅读:

人無法直接飛到五層樓,一定是一層樓一層樓的往上爬,然而對媒體和公眾來看,他們直觀看到的就是”我們因為這一群作家,直接飛到了第五層樓“。

一層、二層、三層……數十年間,無數人做出過努力,好似一場看不到儘頭的馬拉鬆,這一榮譽最終在十多位作家之間達成。在媒體的引導下,讀者們想當然的以為,這就是作家們孤立所達成的偉業。

因此給了他們難以想象的讚譽。

還記得華記者嗎?

他是個德國混血兒,既信上帝,又學孔夫子。華記者是《世界日報》的首席記者,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該大學有”新聞界的哈佛“的美譽。

此前,華記者一直表現得像是個剛入行的菜鳥,而在完整經曆過“作家們的三番會談”之後,他表現出作為精英記者的直覺來。

他把餘切等人的行為,形容為“普羅米修斯盜來聖火”。

這是西方世界一個眾所周知的神話,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焰,而後觸怒了眾神之王宙斯,將他鎖在山崖間,終日被啄食,以懲罰他僭越之舉,因為他使得人類掌握了不應該被掌握的力量。又因為普羅米修斯被啄食,被釘在山崖的形象,很像是基督教的“耶穌”形象,《聖經》中的耶穌替人受難,從而使得世人免遭厄運折磨。

之後,人們往往用“普羅米修斯”來形容那些在曆史上創造豐功偉績的偉人:居裡夫人、法拉第、愛因斯坦、林肯、希格斯……大多是科學家或是政治家。他們研究出來的成果,就被認為是“xx聖火”、“聖火一般的法案”、“上帝粒子”……

這些隱喻使得偉人本身被蒙上了一層“神”性,但我們仍然知道,那是一個個真實存在過的人。

這就是媒體作為第四權有趣的地方,他們賦予了作家們神一樣的地位,使得他們一時間完美得幾乎沒有瑕疵可言。

然而沒有人是完美的。李傲是個出軌數次、”漢化“不少國外研究的混蛋,而這些被美化為不畏權貴的”狂人“形象;餘光鐘對上層諂媚,為了做官左右搖擺,而這被美化為”忍辱負重“的舉動,內地作家中,排麵最小的張賢良竟然比他筆下的”許靈均“還要高尚,人人都覺得他是個大好人,餘切等人更不必提。

餘切都已經成為華人世界的”普羅米修斯“了!

華記者在《世界日報》中形容餘切:“自然界一直都有火焰,但沒有普羅米修斯盜來聖火,人間就像是沒有火焰一樣。神明並不願意把這一種力量給予我們。他們自有辦法保持聯係。我看到相關資料顯示,島內的權勢人物一直能接觸到內地的資訊,他們了解自己的親族情況,他們甚至能派出便衣前往港地購買全套《潛伏》——那是一本描寫如何擊敗他們的特工,將之批判得體無完膚,照此所論,看書的人應當罪該萬死!然而,他們看的津津有味。“

”天上一天,人間一年,在眾神無暇顧及的時候,那流逝的時間,已經是人間不可逾越的永遠。足足有六十萬被帶往島內的倒黴蛋,他們終生不得和自己的故土相見。“

”直到年輕的普羅米修斯決定背叛眾神,為人間盜來永不能再熄滅的聖火,並決心忍受被鷹鷲啄食肌體之苦。還好,這一次連鷹鷲也不願傷害這位年輕的神明。他們變成了歡唱的白鴿,托舉起普羅米修斯。“

華記者留下了英國詩人拜倫於19世紀所寫下的詩歌:

“巨人!在你不朽的眼睛看來!

人間所受的苦難

是種種可悲的實情!

並不應該為諸神蔑視、不睬;

但你的悲憫得到什麼報酬?

是默默的痛楚,凝聚心頭?

是麵對著岩石、餓鷹和枷鎖?

是因驕傲而麵臨的痛苦?

幸運的是,這一次你得到的是獎牌和讚譽!世人都為你歌唱!”

這不是歪詩嘛!

一個德國人,改編了英國人的詩句。

拜倫是個英國貴族,後來為了希臘人民的解放而鬥爭,最後身死道消。希臘為其舉行國葬,使得他成為最受希臘人尊重的外國人之一。

考慮到餘切目前正因寫出《2666》成為拉美世界的東方佐羅,華記者這一番形容,竟然還有些恰如其分,他是用了些心思的!

餘切看到華記者這篇文章大吃一驚——真是小看天下英雄。

沒想到你還有這一手!

這篇文章寫的不錯。

就是“普羅米修斯”或者是“上帝”的形容的不恰當。因為這些“偉人”做出事業之後,很快就倒黴上了,要麼挨整,要麼自己瘋掉了,要麼被世人所誤會。

林肯被刺殺了,愛因斯坦腦袋被切片,居裡夫人在丈夫死之後和學生搞婚外戀,因而被全社會批判得差點精神崩潰……他們很少有好結果。

而餘切正在麵臨當初在老山高地放槍之後的”急速攀升“趨勢,乾成這一件事情後,他迅速成為華人世界中有數的偉大作家之一。能成一般人所不能成之偉業,方為偉人。

作家中的偉人被認為是”文豪“。

的確,開始有人用”文豪“一詞來形容他,華人設計師貝聿銘談到餘切時,興許是為了討好中國大陸(他接了中國大陸的設計單),用”文豪“來形容餘切,在設計港地中華銀行大樓時,貝聿銘在其中加入了”九龍城寨“的元素,後因寓意不好,又改為西漢之前漢字書寫載體——竹簡。

於是,這一幢大廈被設計為刀割一般的立體幾何,和後世略有區彆。

貝聿銘在談到自己為何如此設計時說:“我看了那場作家之間的大辯論,核子文學沒有打動我,打動我的是那兩封兩千年前的家書。我意識到我作為一個華人,現在我應該做一些什麼。”

“當我把創意來源說明清楚之後,我的委托方(甲方)也是餘先生的書迷,他們比我還要高興,欣然同意。“

全美有數的富豪王安說:“在孩子的勸說下,我希望把一些電腦生產線搬遷到中國大陸去,之前洛杉磯奧運會舉辦時,我沒有那麼做。”

記者問他“為什麼現在改變了主意?”

王安說:“我的生命中,從來沒有任何時刻,這樣強烈的感覺到中國人將要加入到世界中來,我們全世界的華人本該親如一家。”

王安是美國的電腦大王,此人的財富最高時排名全美第五,八十年代末因盲目擴張公司破產。擊敗他的正是喬布斯所創立的蘋果,以及個人電腦業務。

曆史上因生產成本過高,他考察過到大陸投資的事情,還想過搞個人電腦,最終因為擔心局勢不穩,加之公司破產得太快,此事作罷。

現在他把產線搬遷到中國大陸,那裡暫時是一個人工生產燈泡比機器生產出來還要廉價的地區,王安的公司很可能苟活更長的時間。

搞不好就沒有蘋果這家公司了。

餘切知道,即便他接下來一個字也不再寫,數十年後,隻要他熬到年頭,他也會是當之無愧的成為大文豪。

餘切和馬爾克斯通信,談論到自己因盛名有些不知所措。

他不知道那些人談論到自己,到底是真的喜歡自己,還是想要帶上一個了解中國的名片——就像是人們說我愛熊貓,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樣。

馬爾克斯說:”我懷疑看《百年孤獨》的人並沒有那麼多,然而我沒有機會去床頭檢查他們的閱讀情況。”

“總而言之,大文豪需要有大文豪的故事,你已經有了故事,傳奇正走到了一半,現在你還需要更大的故事。你的敵人越強大,你的困境越顯著,你的故事就更加離奇,於是你因而更加偉大。“

”加博,我有些不能理解你的話。“餘切說。

馬爾克斯談論起他之間的一件事情:他寫出《一場事先張揚的謀殺案》後,被智利軍政府通緝,卡門告訴他,江湖上已經有針對他的懸賞令,他被殺手盯上。

考慮到朋友聶魯達前幾年死得不明不白,馬爾克斯自然怕得要命。馬爾克斯跑去了墨西哥避難,非常的低調,在這種情況下,出版社仍然在宣傳馬爾克斯”孤膽英雄“通稿,將馬爾克斯年少時各種經曆大書特書,哪怕是搞情婦被原配追上門來,馬爾克斯在故事裡也是靠霸氣折服原配。

”真實情況是怎麼樣呢?那個人和我一起玩俄羅斯轉盤遊戲,我們用左輪槍瞄準自己的腦袋,輪到我時,我幾乎被嚇得顫抖……“

艸!我聽到的版本不是這個樣子。

我聽到的版本是,你他媽的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

馬爾克斯笑道:”我隻是被適當的美化了。“

在書商巨大的”戰士馬爾克斯“宣傳下,獲得諾獎後,哥倫比亞為馬爾克斯建造起了紀念館。馬爾克斯來到這個紀念館,講解員激動的講述起”偉大的馬爾克斯的人生故事“,上麵的”他“十分偉岸,馬爾克斯卻感到滑稽。

馬爾克斯不是他,馬爾克斯也是他。

這一刻似乎和餘切曾經為了”黃玫瑰“的含義,到處探訪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他代表中國作家撥打那一個前往哥倫比亞的國際電話時,接電話的人是馬爾克斯慵懶的弟弟,在他看來,並不能理解自己的哥哥有什麼傳奇的。

反倒是任何一個遙遠的東方人打來的電話,都要比馬爾克斯本人還要傳奇。

”你偉大的祖國越來越好,而哥倫比亞似乎要繼續往下墜落,首都機場因暴雨臭不可聞,天曉得,這是一個首都的國際性機場,我如此的羨慕你在這樣一個國家。“馬爾克斯歎氣道。

而餘切隻能繼續安慰他,並且答應馬爾克斯,會再一次的前往哥倫比亞。

因為餘切的《2666》拿到了哥倫比亞的一個小獎項。餘切開始像十年後的中國作家一樣,提前進入刷獎模式了。

拉美地區有一大堆有關於拉美文學的文學獎,這些在中國人看來當然是一無所知,然而餘切已經在美國了,他隻需要路過並領取即可。

這是屬於全體中國作家的榮光,他當然一個也不會落下。

”我會來的,我會按時前來。“

隨後,馬爾克斯講到一個事情:哥國在給大毒梟巴勃羅定罪時,采取了一種連帶的辦法。因為巴勃羅這個人早已把身份漂白,目前的官方身份是公司商人,他手底下有許多為他乾臟活的手下,要以直接犯罪來找巴勃羅的證據,這是幾乎不可能的。

哥國政府開始轉變思路,用”你的附庸犯下的罪就是你犯下的罪“,先想辦法把人逮到牢裡麵再說,之後嚴刑拷打。

這法子有點下作,但確實好用,後來巴勃羅受不了了,主動和政府聯係脫罪。

簡單來說,就是巴勃羅手底下的小弟乾的事情,那麼作為小弟們的帶頭大哥,巴勃羅絕不可能不知情,就算真的啥也不知道,他也間接拿到了小弟貢獻的利益。因此他本人是有罪的。

於是,馬爾克斯借此得到靈感:人們總是說哥倫比亞從未發生過”三千人“那樣的慘絕人寰的大案件,於是否定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紀實性。

那麼,在聯合果品公司眼下早已經爛泥巴一褲襠的情況下,他們的賬多到算不完!隻要在哥倫比亞找到其他不遜色於”三千人大屠殺“的慘案,就能間接說明當年軍政府統治下的瘋狂。

餘切也覺得馬爾克斯這個新想法不錯。

原時空馬爾克斯一輩子沒找到證據,哥國也是,但他們采納了”三千人“的數據,放到了教科書中。並且,隨著哥倫比亞挖掘出來的屠殺案屍體越來越多,人們不再懷疑馬爾克斯是胡扯,而趨向於相信他寫出那個數字的合理性。

餘切因此在《2666》的最後一卷中,寫下”馬爾克斯最終查到了真相“的預言。

這一本講的是幾個文學青年,為了尋找馬爾克斯的行蹤,踏上旅途的過程,然後旅途中遇上各種離奇的事情……也包括發生在波哥大餐館的屠殺案。

《2666》原著情節安排相似,隻是最後因作者意外去世,書沒有寫完。於是那幾個年輕人沒有能找到”馬爾克斯“。

餘切彌補了這個遺憾,他的結尾中,文學青年找到馬爾克斯的同時,馬爾克斯也終於找到他畢生所尋的真相。

希望這本能鼓舞到馬爾克斯……餘切這麼想。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