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詔獄(1 / 1)

推荐阅读:

天才一秒記住【思兔閱讀】地址:sto.ist

楊府。

一個僻靜的院落。

這個院落,從外麵看起來年久失修,平時幾乎沒有人到這裡,很不起眼的地方。裡麵一個尚算完好的廂房內。

地下建有一個密室。

楊閣老正在見一人。

正是前太子身邊的幕僚宴先生。

“此次多虧了宴先生出手,方將我楊家的危機壓下,等邢部派去的人去調查,我侄兒令瑜也能脫罪,屆時我會讓他親自來給宴先生道謝,您對他有再造之恩。”楊閣老感激的說道。

那邊的省城已經安排妥當。

等邢部的人去調查,屆時楊令瑜任徽州知府期間的上級布政使會畏罪自儘,死前會交待陷阱宋家的罪名是他所為。

讓一個官員自儘的手段。

宴先生他們還是做得到的,“楊閣老不必如此,我們都是為主公效命的人,可以說是同一條船上的人。你有麻煩,我們定不會坐視不理。”

實則是楊家是他們大計中重要的一環。

沒有了楊閣老,對他們影響很大。

這些年楊閣老自詡清流,明麵上結黨營私之事,肯定是不會去做的,贏得極高的名聲同時,也會失去一些優勢。

現在楊家的名聲是蒙塵。

等楊令瑜的罪名洗清,其他的謠言就會不攻自破,到時候再操作得當,有袁家聲名狼藉的對比之下,楊家的名聲會空前。

此後楊閣老在文人當中,地位會頗高。

再說怎麼說楊令瑜也是內閣大臣,可以走到今日的地位自然不是蠢人。

“如今楊家看似占了上風,可也有弊端。”宴先生指出了所謂的弊端。

楊閣老仔細一琢磨便懂了,“應該不會有人在意吧,又不是我楊家人出麵的。”

“嗬,你當彆人高風亮節嗎?”

宴先生斜睨了楊閣老一眼,“查不出證據沒關係經,人家還是會懷疑是楊家,不但是外麵的人懷疑,恐怕宮裡那位也會懷疑。把袁家的事兒來壓下楊家的謠言,本來就不太理智,把人逼急了,袁家什麼都乾得出來。”

“已是魚死網破的局麵,我們還要手下留情?我就算這次放過袁家,袁家也不一定會放過我。你可知長春宮那裡似乎出事了?”

楊閣老憂心忡忡。

最近他總有種不好的預感。

否則,他不會找到宴先生求助。

他總感覺楊家被人盯上了,不管做什麼事情,好似都在彆人的掌控之中,可這個僅是他的感覺,特意讓人留意又沒有找出終點。

宴先生想到宮裡的事,微微沉思道:“你是指長春宮後院挖出一個檀木盒的事?有人故意引貓到一株桃花鬆下,挖出了一個盒子,那個盒子目前到了明成帝的手裡,裡麵有什麼我們的人查不出來,隻知道次日明成帝讓人將過去伺候淑妃的人都叫到了一處,之後那些人全部失蹤了。”

“這麼說,和我長女有關?”

楊閣老剛剛知道這些。

他隻知道長春宮出事,被封宮了。

倒是不知道有盒子一事。

楊閣老猜測道:“那盒子裡的東西會不會是我長女的東西?”

“十有八九了,好壞尚未可知。”宴先生分析過了。

明成帝的態度有異。

或許說這段時間,明成帝作息如常。長春宮當晚也沒有殺人,隻是冷宮死了個太監。

宴先生又道:“這事我會讓人繼續關注,你在府裡好好待著,平時多讀讀書消遣,教導下你家中的小輩,做得漂亮點兒,給外人看一看。”

這是讓楊閣自娛自樂,把屬於文人的風骨拿出來,即便是麵對著困境,依舊可以坦然自若,含飴弄孫。

傳到外麵就屬於高風亮節。

楊家的家風會更上一層。

如果楊閣老因為外麵的事情,而給人狗急跳牆的感覺,反倒是落了下乘。

二人又商談了小半個時辰。

楊閣老這才避開了府中人的視線,回到了前院。剛要踏入他的落院的月亮門。

一個人匆匆而至。

楊閣老一瞧來人,正是他的心腹長隨,“出了何事這麼著急?”

“老爺,不好了。”

長隨焦急說著,正當他要張口,左右瞧了瞧,見沒有人了,這才靠近楊閣老耳邊小聲道:“剛收到了最新的消息,馮提督被陛下打入了詔獄!還有劉家大爺又重新被捉入了大牢。”

“怎麼回事?”楊閣老心驚。

長隨稟報道:“有人撞見劉家大爺在采石場作威作福,跟大爺似的還要讓人伺候,然後那人對外傳開了,說這樣的服役能不能讓他也來。”

撞見的人正好是個文人。

那文人有點酸,對外說出去很多人都不服。

府尹讓人去調查得知,是劉家人行賄采石場的負責人,采石場涉案的人員已經捉住了一批。

楊閣老對於劉家大爺壓根不關心,他怒目瞪向長隨,又壓低聲音咬牙問:“我問的,是馮提督之事!”

長隨搖頭,“收到消息奴才就來向您稟報。”

“行了,快去查。”

楊閣老趕緊把人打發去調查。

然後,他麵上尚能保護淡然,內心卻猶如熱鍋上的螞蟻。

馮提督出事了?

這是楊閣老不曾想到的。

明成帝為什麼偏偏要在這時候把人關入詔獄?

詔獄主要關押朝廷重犯,由錦衣衛負責掌管。

獄中的酷刑極其殘酷,許多犯人無法承受而死亡。明成帝將馮提督打入詔獄,代表他沒想讓馮提督活著出獄。至於錦衣衛能從馮提督嘴裡挖出多少便不得而知。

而楊閣老最怕的,就是錦衣衛從馮提醒嘴裡挖出東西。

但,還是那一個疑問,什麼時間不出事,為什麼偏生在這個時間?

長春宮出事?劉家出事?

三件事是否有關聯?

楊閣老自問自己行事向來三思而後行,謹慎到絕不會落下把柄。上次幫劉院使也是他求得緊,而且劉院使的存在很關鍵。

回去書房,楊閣老靜靜地坐了很久。

隨後,不管發生了什麼。

楊閣老寫了一本辭官折子,以退為進的送進宮裡。

辭官此舉,自然不是真要辭官。

而是一種試探。

用這事兒來試探明成帝的態度。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