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我父劉玄德 > 第535章 申家遺患

第535章 申家遺患(1 / 1)

推荐阅读:

漢中之戰時,除了王平以外的所有季漢將領都想要據城死守,等待費禕所統領的季漢主力自蜀中北上來援。

可唯有王平看到了事情的關鍵,一旦放開了道口,讓曹軍衝入了漢中盆地,不談對漢中盆地民生的巨大打擊,僅僅是從戰略層麵考量,費禕的援軍都會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境地,很容易被曹軍打一個以逸待勞。

更可怕的是,劣勢不僅僅隻有這些。

曹軍進入漢中盆地後,還會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後果,那就是曹軍能夠使用西漢水轉嘉陵江,朝漢中輸送軍事物資了。

這能大大增強曹軍在漢中的戰力和續航能力。

正因為考慮到了這些問題,並敏銳的察覺到地理的優勢性,王平才乾綱獨斷,力排眾議,放棄固守城池,堅持以主力出野外而守山勢。

最終,王平成功的將曹爽以及曹魏的十餘萬大軍堵死在山道之中,既不能出,又沒法展開兵力,甚至連以優勢兵力發動攻勢都做不到。

而王平麾下的季漢軍隊,以弱勢兵力卻能硬抗曹爽優勢兵力的車輪戰,屢戰屢勝,可見其練兵之能。

王平麵對的曹爽主力,可是曹魏軍隊中最為精銳,裝備軍械最好,待遇最優的中央軍。

結果在王平的季漢軍麵前碰了一頭包,等到費禕趕到,曹爽險些被前後包夾,全軍覆沒。

實際上季漢軍隊自武侯練兵開始,單兵素質和陣戰能力都是優於曹魏的,否則也沒辦法把地屯到司馬懿大營對麵去的。

隻可惜天不佑漢,但凡給武侯再多十年的壽命,雖依舊難改天下大勢,卻能以雍涼二州證明武侯個人的能力。

興勢之戰中,王平僅以三萬兵力,成功大敗曹爽十萬勁卒,儘顯名帥風範。

王平素來以敦厚沉穩、刻板穩重的形象示人,可在興勢之戰中,卻又能表現出精準判敵,戰術靈活的特點,再加上其治軍嚴整,善於練兵的能力,很得劉封欣賞喜愛。更彆說王平本人的政治光譜是親漢色彩,而且忠心耿耿了。

隻可惜王平是賨人,年輕時又從母姓,並非知名人物。

劉封讓許褚順帶找找,也不過是儘人事,聽天命罷了,本心並沒有多少能找到人的期待。

卻沒想到,此時尚叫何平的王平竟然主動找上門來,懇請許褚允許他投軍。

何平自然不知道這些事情,此時的他不過是一個十四歲的少年,正值青春年少,聽說了漢軍的威風事跡,又親眼看見漢軍沿途秋毫無犯,甚至對待賨人也一如漢民,不但沒有絲毫劫掠冒犯的行為,就連行軍都特地避開了耕田,軍紀好的幾乎讓人懷疑自己的眼睛。

何平自小就憧憬漢家製度,喜歡漢人風俗,看見漢軍勇不可當,上庸各處開城乞降的景象後,他便招呼起自己的小夥伴們,一同下山,想要找許褚投軍。

許褚看著何平,試探性的問道:“你可是從的母姓?”

何平吃了一驚,不過這也並非什麼秘密,他身後的小夥伴們可謂是人儘皆知。隻是不知眼前的將軍是怎麼聽說這件事情的。

想到這裡,他壓下心頭的疑惑,當即點了點頭,難得的多了一嘴解釋道:“家中父親早年亡故,母親便帶我回了母族部落,然後改成了舅父姓氏。我父生前姓王。”

許褚心說這算是徹底對上了,凶悍的麵龐上露出一個難看的笑容:“既如此,且入隊,跟在我身邊先當個親兵吧。”

何平見許褚同意,而且還收了自己當親兵,頓時大喜過望,趕忙叩謝道:“我等拜謝將軍。”

許褚笑著擺了擺手,不再說話,重新彙入南下的行軍隊列之中。

何平等人趕忙跟上,大隊人馬朝著南麵上庸一路而下。

到了上庸城時,此時連第三陣的祖郎都已經趕到了,可見劉封軍如今是多麼的聞戰則喜。

擺在許褚、龐統等人麵前的是那一萬多申軍俘虜,以及三千韓冉部曲該如何處理。至於房陵的蒯家、鄧家,兩家加在一起也不過六百來人,倒是顯得無足輕重了。

“韓冉不能動。”

龐統第一時間就下了決斷:“上庸雖然拿下了,可漢中可是更難的骨頭。”

上庸雖險,卻還不如漢中。

彆看劉封這次拿下上庸似乎很簡單,可其實卻是忽略了大漢四百年的號召力,以及劉表七八年的耕耘。

這些統統讓劉封給摘了桃子。

彆的不說,光是蒯家在房陵,就給劉封軍偷襲上庸帶來了巨大的便利。

房陵可是要隘,繞都繞不過去的。

就算一兩千守軍擋不住如狼似虎的劉封軍,可憑借堅城守上個幾天,給上庸那邊爭取一些得到消息,調度兵馬的時間還是綽綽有餘的。

結果就因為蒯家,以及被蒯家、龐家等荊州士族影響的鄧家窩裡跳反,直接開城接應,彆說幾天了,就是幾個時辰都沒守住,還反過來成了劉封軍進攻上庸的前進基地,在這裡平白得了大量的補給物資。

西城的韓冉也是一樣,說白了也就是上庸城真正爆發了一場戰鬥,但被偷襲得手,打開城門之後,結局早早就已經注定了。

如果沒有大漢四百年的號召力和劉表的耕耘,光是房陵這裡就最少得打上十天半個月,就算劉封軍不惜代價,不顧人命的猛攻,那大概率也得耗上兩三天的時間。

這兩三天,足夠竹溪、西城、鍚城的兵馬回援上庸了。

屆時,麵對兵力過萬,戒備森嚴的堅城上庸,就算許褚不惜代價,把那兩千親衛軍全拚光了,都未必能站得住上庸的牆頭。

上庸尚且如此,更彆說體量更為龐大上十倍的漢中了。

而且漢中地理龐大,城池密布,即便偷襲得手,也沒可能如上庸郡一般勢如破竹。

上庸不過一萬多兵力,漢中的張魯可是有七八萬人,其中能夠野戰的精銳占了半數,真實戰力最少也是上庸的五倍以上。

而且漢中的士族豪強被張魯打壓的相當淒慘,幾乎絕大部分的平民都加入了五鬥米教。

你可以懷疑漢中軍的戰鬥力,卻絕對不能懷疑張魯對漢中的掌控力。

想要拿下漢中,必然會是一場惡戰。

西城作為橋頭堡和未來的前進基地,地位自然不言而喻,而西城的地頭蛇韓冉,也是西城的價值之一,自然不能在這個時候動他。

許褚點點頭,跟在劉封身邊久了,他也能聽懂龐統沒說出來的意思,轉而問道:“那申家那些俘虜怎麼處理?”

龐統也有些憂愁,上庸郡不大,人口也不多,大約也就十二、三萬。

申家兄弟把部曲分散到各地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些部曲可都是要種地的。

出則為兵,入則為農,這才是這些部曲的常規狀態。

就連上庸這四千嫡係精銳,農忙時也一樣要下地的。

真正能完全脫產的士卒,恐怕也隻有申軍中下級以上的軍官,以及中上級軍官和申家兄弟倆的親兵了。

要是把這些人全送走,必然會影響上庸郡內的務農,這可是不小的事情。

上庸雖小,每年卻能上繳五、六十萬石糧食的稅賦,其中最關鍵的原因就是這近兩萬人的農兵。

他們名為部曲,實為武裝佃戶,他們種植的糧食都是要上交的,而他們的口糧也是由申家全權負責的。

否則,以上庸的體量,每年能上繳十萬石糧食就很不錯了。

如果把這些農兵真都全部遷走了,那瞬間就會出現至少四十萬石糧食的缺口。這些糧食若是全靠外地輸送,那加上運送、庫存等損耗後,缺額大概率還得要翻個倍。

可要是不動這些人,光把申家人遷走,許褚和龐統又擔心他們會鬨事,這可是一萬多青壯,占了上庸青壯總數的三分之一了。

若是要遷走這些青壯,那他們的家人勢必也不能留下,這樣一來,最少也得遷徙五六萬人之多,上庸地區可就要空了。

本地力量的削弱,不但會引起蠻夷力量的反彈,更會直導致後勤壓力進一步增大。上庸生產一石糧食,就意味著後勤補給能省下一石半、甚至兩石糧食,還能減少勞力的征用。

況且這五六萬人在遷徙的路途上,很可能會損失許多,申家是咎由自取,可這些百姓大部分卻是無辜的。

許褚、龐統等人都陷入了疑難之中,商量了好幾天,也沒能得出一個解決的好辦法。

不得已之下,兩人隻能聯名將情況上報。

龐統暫時留下都上庸諸軍事,等待太守兼上庸都尉杜襲前來接任,而許褚則準備帶著親衛軍先行返回襄陽。

許褚和龐統的奏報很快就送到了劉封處,看完奏報後,劉封並沒有第一時間明確態度,而是讓陸績、陳泰、鐘毓、顧邵、張溫、徐庶等人發表意見。

徐庶是劉封一直派人尋找搜集的人,隻是一直沒有找到,結果等到了今年機緣巧合之下才發現,原來這小子用了假名早就已經進入了自家官吏體係之中。

之所以會發現其人,乃是當地縣長賞識其才能,向上推薦,這才被劉封所發現,隨即便調往自己身邊,充任文書侍從。

奏報不長,卻將情況的敘述的十分清楚,眾人一看便明。

隻是看的簡單,但想要回答起來可就難了,想要回答的好,那就更難了。

陸績等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卻都有些遲疑。

倒是徐庶突然起身,朝著劉封一禮後慷慨道:“主公,庶有一策,可解此困,隻是此策並非正理,或有影響主公清譽之嫌。”

“元直有何高見?”

劉封聞言,卻並未有不悅之色,反而還鼓勵的衝著敘述點點頭:“但說無妨。”

得了劉封的首肯,徐庶心中膽氣一壯,開口道:“主公,上庸諸僚所患者,此萬人之於申家之依從也,若是能斬斷此鏈,困局當不攻自破。”

“不錯。”

劉封很給麵子的繼續點頭道:“那又該如何斬斷此中之聯係呢?”

“田地!”

徐庶斬釘截鐵的吐出兩個字,隨後詳細道:“唯有田地,既能安撫青壯之心,又能斬斷與申家之情。”

“隻要主公下令,將上庸郡內充公於申家之田發放於申家部曲,申家部曲領了田地,心就安定了,而他們領的是老東家的田地,恩情自然也就斷了。”

徐庶一邊說一邊小心翼翼的看著劉封的神色,雖然剛才劉封的鼓勵讓他膽氣大增,可說到這裡的時候,心裡卻屬實七上八下。

蓋因為他這計策實在是太“毒”了。

對於東漢士族豪強們來說,徐庶這計策簡直是倒反天罡。

沒收的申家田地顯然是要充公的,充入了公府之中後,有三種處理方法,一種是收歸國有,成為真正的公田,這種田地是由國家拆分給周圍有意願的自耕農進行耕種。

好處是平時能夠得到一些賦稅收入,還能養著土地,一旦遭遇突發事情,則可以將公田集中起來,租賃給災民過荒。

第二種則是直接拋荒,或是當成苑囿以及山林川澤,用途是和第一種相似的。

東漢初年,國家有著大量的公田,為數不下兩千萬畝,起到了極好的緩衝作用。但在鄧太後執政時期,一連串災難級的天災使得這些公田幾乎消耗殆儘。

最難的問題在於,公田好放不好收,一旦租賃出去,尤其是租賃給災民後,就極難收回固有了,其中有災民的因素,也有士族豪強的關係。

至於第三種,則是出售給百姓,以換取財貨,這種無疑是士族豪強們最為喜歡的方式了。

對於士族豪強們來說,東漢繼承自西漢,又被嚴重削弱過了的公田製度已經是接受的下限了,他們最支持的自然是第三種方式。

之前說過,門閥最重要的一點是獨立經營,宛如一個個完整的小國家,從經濟到軍事都能自成一體,自給自足。

其中最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以門閥之民養門閥之軍,以門閥之軍控門閥之民,這是最基礎的一步,做不到這一點,哪怕再有錢,再有名,也算不上門閥。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