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風一身純黑蟒袍,緩步登上漢白玉的台階,挺拔的身影逐漸拔高,最後站在了奉天殿前的平台前。
今日陽光明媚,金瓦紅牆被照得在發光。
哪怕秦風見到不少建築。
可每一次見到如此氣勢恢宏,莊嚴肅穆的皇宮,內心都是忍不住充滿震撼的。
這座建築群中的每一個細節,都集結著數千年來,文明所積累下的智慧。
又集合了一個時代最優秀的工匠,前前後後數百上千萬人,才將這座宮殿修建完畢。
哪怕是上麵的一塊瓦。
有可能都要曆經數年,無數個日日夜夜的燒製。
這是唯有皇帝,才能享受到的一切。
當然。
這裡,也是天下間最奢侈的牢籠。
“宣秦王、寧王、遼王入殿!”
有太監那尖銳的聲音在呐喊,傳喚著三人入殿。
原本喧雜的奉天殿內,瞬間變得安靜了下來,許多目光都向殿外望來。
一雙雙眼睛神色複雜。
秦風走在最右側,臉上沒有任何表情,將身為大慶藩王的威勢展現的恰到好處。
既不會損了身為親王的威嚴。
又不會壓過坐在皇位上的秦標。
當然。
這座奉天殿,所有的一切都是圍繞皇位所修建的,即便秦風氣勢再強,也很難蓋得住有整座大殿,整座皇宮襯托的秦標。
坐在皇位上的秦標,看不出任何表情,如若天上執掌一切的神靈。
“大哥比父皇更有帝皇氣派。”
秦風忍不住內心感慨,慶皇脾氣衝,據說在皇位上都能拿東西往下砸人。
而秦標,毫無疑問則要沉穩太多太多。
甚至有種寺廟中神靈的神態。
秦風等三人無視了殿內的百官,官步走到了最前方。
這官步幅度很大,看起來優雅的如同舞蹈。
實際上,這些擺動,目的都隻有一個。
那就是身上不可能藏有任何凶器,一旦有,都會被這些幅度給帶動出來。
禮部製定這個步伐的官員,真稱得上是個天才。
大慶人的智慧,往往都體現在深處,一舉一動都有深意。
實際上,這都與前朝的程朱理學有關,在之前的朝代,天下人隻在意表象,有什麼做什麼。
可程朱理學之後。
講究一個格物致誌。
導致人們一舉一動,都追求蘊含著天理。
也就是存天理,滅人欲。
人就該效法自然。
也因此,讓權力高層原本簡單粗暴,動則殺你全家,滅你全族的權力鬥爭,變成了鬥來鬥去。
好在。
慶皇沒有學過這一套東西,動起手來依舊簡單粗暴。
然而秦標從小便接受這一套,不免受到影響,不輕易動殺人寶器,卻也讓這些臣子,在秦標麵前膽敢更加猖狂。
“秦王秦樉。”
“寧王秦棣。”
秦樉與秦棣都上前一步,躬身行禮。
秦風也踩著兩人的節奏,向前一步,躬身行禮。
“遼王秦風。”
“拜見監國太子皇兄!”
三人齊拜,唱了一聲,這禮便也算成了。
畢竟某種程度來說,三人也是大慶的君王。
“三位皇弟免禮。”
“謝皇兄。”
此時秦標雖有帝皇權勢,但終沒有帝皇名頭。
按照流程,秦標當與三人敘舊,詢問漠北戰事的一些細節等。
基本都是公事兒。
這樣彰顯了兄弟之間的情誼,告訴這些外臣,皇家的情義牢不可破。
當然。
重要的一些消息,大多都私下說。
所謂事兒越大,人越少。
事兒越小,人越多。
朝堂是就這樣。
真遇到大事兒,基本都在謹身殿敲定。
此事兒也無非走了過場。
“三位皇弟一路辛苦,孤聽聞遼王有鐵甲艦船一百二十餘艘,駛到了京都外?”
當著諸臣的麵,秦標毫無顧忌的詢問。
他是想讓秦風當麵說明,解除掉誤會。
隻不過落在有些臣子的耳中,卻認為這是太子在斥責!
單這句話,就足夠讓他們興奮了。
秦風站在群臣前方,臉上帶著笑容。
“回皇兄,其中八十船,是南洋諸王、以及西洋使者等地的賀禮。”
“其中二十船,裝的是臣弟與寧王給父皇的賀禮。”
“剩下的二十來船,裝得一些遼地的特產,有漢時在遼東的碑刻,古塔下發現八百年前的古籍,以及狼居胥山封禪的祭文拓印等。”
秦風所說這些。
明眼人都清楚。
除了秦標外,沒有人在意那些碑刻、古籍、拓文之類的東西!
當然,那二十船運的遠遠不止這些。
之所以說這些,就是為了告訴朝堂的百官,他秦風,並沒有忘記秦標。
連禮物都有,又如會篡位呢?
隻是。
當聽到秦風最後一個字後,卻是令朝堂上不少人動容。
就連秦標也在皇位上坐不住了。
“封狼居胥?冠軍侯在狼居胥山封禪的祭文,當真找到了?”
秦標少有的激動。
就連諸多朝臣們,也都相當震驚。
封狼居胥,這可是耳熟能詳的典故。
冠軍侯以不足二十歲的年紀,創立了滅匈奴的豐功偉業。
隻可惜天妒英才,死後過於年輕。
當然。
也有些臣子認為,霍去病能有如今的名聲,還是多虧了他的親弟弟,霍光。
有漢一朝,霍光可謂是權臣之最了。
漢武帝之後,霍光便把持了朝政,甚至還一度廢立了幾個皇帝。
雖說……
霍光死後,整個霍家都被新皇帝給覆滅了。
但霍去病的傳說,早已在民間流傳了數十年,這等豐功偉業,難以磨滅。
霍去病封禪之事,也有陰謀之論。
因為霍光後來的權勢,比皇帝更強,但卻不能如同皇帝一般封禪泰山,霍去病封狼居胥山,代表的是霍光的野心。
隻是如此,也是有人在陰謀論。
秦風坦然直言。
“也是一場意外,遼地準備修通往漠北的道路,便派人摸清漠北的具體情況,以便於敲定路修在哪裡。”
“當然,順便也探測探測漠北的礦產,路最好方便礦產的開采。”
秦風後麵的話,所有人都能理解。
遼人可是開礦大戶。
而且動用的礦工,基本都見不得光。
這事兒在京都也有人爭議,隻不過被人壓下了。
而且。
京都就算再怎麼風言風語,也影響不到遼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