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三國:我不是曹睿 > 第98章 以作賀禮

第98章 以作賀禮(1 / 1)

推荐阅读:

堂中隻有劉曄與皇帝二人,是以劉曄也說得直接了許多:

“若臣在孫權或者諸葛亮的處境上,臣會一東一西向大魏進犯,以求大魏中軍難以相顧!”

曹睿身子也坐直了些:“劉卿細說!”

劉曄道:“孫權、諸葛亮都非癡傻之輩,經過淮南與隴右兩場戰事,臣以為吳蜀兩國也應看明白了。大魏外軍屯於邊境,若逢戰事中軍馳援。淮南之時、隴右之時,戰局皆是由大魏中軍破局。”

“如果蜀國攻西,吳國攻東,則大魏中軍該如何是好?難道一分為二,各自馳援嗎?”

曹睿皺眉:“若拿去年的情況來說,大將軍在陳倉,朕不至於憂慮關西。可今年春夏關中、河東大旱,關西諸軍必然乏糧!加之諸葛亮又休整了兩年時間,朕恐怕此人軍隊戰力會更勝一籌。”

劉曄有些不解,為何每當皇帝言及諸葛亮的時候,都會份外的關注和小心?

劉曄在幽州之時,曾看到過樞密院下發的戰事總結。雖然沒有指明,但參讚軍務也是劉曄的專業本領,根據戰線和戰況來判斷,在進軍祁山、進軍赤亭之前,陛下曾猶疑了多時才動身。

不過,劉曄終究是沒問出這句話來,還是關心更重要的事情為好。

可若是劉曄問了,曹睿也不太好直接解答。這種事情很難解釋,在當下的時代以前,幾乎少有諸葛亮這種越打越強、軍政皆能的統兵大將。

劉曄拱手道:“臣擔心的就是這種東西難顧的情況。”

曹睿定神問道:“劉卿還是具體一些說罷。大魏最需要在何處準備?”

劉曄答道:“遝中、皖口!”

曹睿輕輕頷首,沉默不言。

大魏關西和蜀國對峙的幾處地方,漢中有陽平關險要可恃,武都郡又有張郃重兵把守。唯獨最西邊、最偏遠的遝中,兵力最薄弱也最難防。

偏偏又是一件沒有辦法的事情。

大魏雖然明麵上有三十萬兵,可如此廣闊的國土麵積,分到關西的也就隻有六萬多兵。

在太和二年、三年,大將軍曹真曾與樞密院、甚至曹睿本人反複討論過了多次。

得出的結論就是,若處處都著重防禦,兵力後勤完全不夠。將兵力著重放在武都、祁山一線,才是最合理的決策。

隻能將遝中作為弱一些的‘誘餌’,來‘吸引’蜀國來攻。

不過護羌將軍陸遜本人並沒有多少怨言。曆來朝廷重將的家屬都是住在洛陽或者鄴城,以防將領造反或者起了二心。

而曹睿在太和二年,特批了公主前往遝中與新任駙馬完婚。太和三年公主有孕之後,從遝中移居秦州州治祁山城。四年春,還誕下了一子。

陸遜一介揚州人,在敵國為官、又在秦州這麼偏遠的地方,中年得子,自然欣喜萬分。得了曹真允許之後來到祁山探視,還為幼子取名為陸抗。

這種瑣事,曹睿也是到了右北平後才知曉的。

陸遜在遝中隻有一萬羌兵,在兩年之中淘汰了幾次,又補上了幾批新兵。除保留了四千輕騎之外,剩下的六千輕騎都被陸遜改為了步卒。據陸遜本人彙報,這一萬羌兵整體上的戰力,已經與尋常州郡兵無二。

若是旁人所說,曹睿可能還會懷疑幾分。可這畢竟是陸遜,僅僅一萬兵而已,曹睿還是堅信不疑的。

曹睿看向劉曄:“有陸伯言在遝中,即使他因兵少無法抵擋蜀軍,他也能使局麵不至大壞、拖到張郃來援。”

“而皖口,朕就有些拿不準了。”

劉曄也點頭道:“賈鎮南素來以治軍、治政、謀斷著稱,而非勇將。若孫權大舉來攻皖口,恐怕如大魏攻伐濡須一般。濡須與皖口皆在江邊,吳軍依仗水軍之利,對大魏是劣非優。”

“陛下此前已經讓程、王、牽三將移營,不若再去信給淮南陳司徒,請他多考慮一下皖城和皖口?”曹睿道:“此事可行。不過朕遠在幽州,具體的事情就不指揮了,讓陳司徒自己去判斷如何行事。隻將朝廷擔憂之事點明。”

“就以私信的形式來發吧,劉卿替朕擬稿!”

劉曄應道:“遵旨,臣這就動筆。”

……

荊州,武昌。

隱蕃手中拿著幾封擬好的文書,欲要到吳王宮中求見胡綜。可還沒見到胡綜的人,卻被一名三旬左右的年輕內侍在宮門口攔下了。

“尊駕且慢。”內侍伸手虛攔了一下:“胡將軍去殿中與至尊議事去了,不若請廷尉監在外稍待?待胡將軍回返後,再請尊駕入內。”

近日為了籌備勸進孫權稱帝一事,隱蕃不斷來往於吳王宮與丞相府等各處,這還是第一次被攔。隱蕃剛才的心中還驚嚇了三分,還以為他們窺破了自己的身份。

而吳王宮的主殿之上,孫權正與孫奐、潘濬、胡綜三人議事。

畢竟是同一時代的不同政治實體,除了蜀漢的確沒有半點宗室可以依靠,魏國、吳國都不約而同的重用宗室統兵。

魏國宗室之例繁多,而吳國宗室統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孫權的堂弟孫奐了。

最⊥新⊥小⊥說⊥在⊥六⊥9⊥⊥書⊥⊥吧⊥⊥首⊥發!

孫堅孫文台起兵之初,親弟孫靜孫幼台出力頗多。孫靜生有五子,其中三子孫皎在程普死後接替其鎮守夏口。孫皎去世之後,由其親弟孫奐接領他的部屬。

在劉備攻夷陵之時,孫權也從揚州建業向西進駐到武昌屯駐,以求把控全局。孫奐彼時的軍隊離孫權最近,孫權也以孫奐之軍作為基礎,組建了吳國中軍。

在太和元年的皖城之戰後,原本五萬規模的吳國中軍大部折損,全如劉玄德在夷陵之時一般。三年多的時間裡,孫權又遣人從各地抽調勁卒,首先將中軍的架子給搭了起來。

雖然離三年前的吳國中軍還有些差距,卻也勉強可用了。

此番揚威將軍孫奐、奮威將軍潘濬二人齊至武昌吳王宮內,為的並非勸進之事,而是正經的軍事。

聽著孫奐的介紹,孫權的眉頭緊鎖,好似在做著什麼艱難的決策一般。

“季明,此事當真?”孫權發問道。

孫奐拱手:“臣從夏口來武昌與至尊當麵陳說,豈能有假?”

“如今漢水之上,大吳船隻從夏口至宜城皆暢通無阻。魏國船隻也隻能在襄陽到宜城的一小段水道行軍,並不敢南下。宜城離襄陽不遠,水情雨情幾乎相同。”

“大約八月六日起,襄陽、宜城一帶就開始暴雨不斷。而在兩日前,臣所部的部將張梁在宜城左近探知,漢水已然開始漲水,並遣人每日兩次告知於臣。按照這般水位,臣估計漢水已經溢到襄陽城下了!”

孫權的眉頭依然緊皺:“這般說來,漢水的確漲水了?可若能到漢水溢流到襄陽城下的地步,恐怕並非襄陽一處多雨能造成的。如此說來,注入漢水的毗鄰諸郡,如南陽、南鄉、東三郡等,應該儘皆多雨。”

“上一次漢水漲水,如孤所記不錯,還是建安二十四年的時候!”孫權伸手摩挲著自己下頜上微微發紫的須髯,同時說道:“當時關雲長能圍樊城、克於禁,多半是憑借漢水溢流的天時。”

“季明的意思是說,大吳該有些動作了?”

孫奐不住的點頭,而一旁的潘濬神情就更激動了些。

“至尊,漢水大漲而溢流,這便是天時與地利了!加之至尊欲要成就帝業,七萬大軍儘皆集結於武昌,魏軍無備,這就是人和!”

“天時、地利、人和俱在,此乃天授至尊以良機!”潘濬站起身來,躬身拜道:“臣以為,至尊應該暫緩稱帝,將七萬大軍征伐襄陽!”

“臣也附議。”孫奐站了起來,同樣言辭激烈的說道:“魏軍不善水戰,如今漢水漲水南北分隔,正是大吳進取襄陽之時!多年前大吳據有襄陽而又丟下,臣願為先鋒去取襄陽,為至尊建極作個賀禮!”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