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三國:我不是曹睿 > 第79章 戰後安排

第79章 戰後安排(1 / 1)

推荐阅读:

司馬懿舉薦的兩人出乎曹睿意料,但仔細一想,卻也都算是合適的人材。

崔林曾任幽州刺史,若要將他從大鴻臚重新外放至幽州,那就好似為早年翻案一般。不過翻案也無妨,另一名當事人吳質已經於年初在洛陽病故了。

真正值得曹睿糾結的是武周。

每當曹睿聽到武周的名字,總是會想到後世某個曇一現的王朝。

武周身上有兩個值得注意的標簽。

一為通曉軍事,曾在對吳前線任張遼所部的護軍。武周曾與張遼有隙,張遼以威震逍遙津的大功,都未能將武周排擠走,反而被懟了回來。

二為司馬懿的舊部下。

司馬懿的政治生涯主要輾轉於三個地方:武帝霸府、禦史台和尚書台。司馬懿任禦史中丞的時候,武周與鄭渾、羊秘、鮑勳三人同任侍禦史。

鄭渾現為魏郡太守,鄴城正是其治下。

羊秘已故,羊秘的侄子羊耽現在陳倉為大將軍參軍、同時也是辛毗的女婿。

鮑勳就更不用說,當年曹丕想要賜死鮑勳的時候,司馬懿曾出力死保過。

司馬懿曾到何處任職、在何處為官、下屬為誰……曹睿心中都明白清楚的記著呢。

司馬懿另外一名下屬陳矯在秦州任刺史,好友蔣濟在揚州任刺史,又要多一人在營州任刺史嗎?

一西一東一北?

雖說司馬懿為錄尚書事故吏眾多,完全避免不太現實。但也不能放任!

此事甚至無關司馬懿本人的忠誠與否,出於朝堂上的平衡,也是要調整一番的。

曹睿出言道:“崔林此前受過委屈,讓他回返幽州任職,也算對他有所安慰。至於武周,已有一個知兵的王昶在營州任都督,不需要再多一個知兵的人了。”

“擬詔。”曹睿從容吩咐道:“大鴻儒崔林崔德儒通曉政事、治理有能,詔崔林為幽州刺史。陳留太守王雄王元伯久任邊事、足稱勤勉,詔王雄為營州刺史,接詔後即刻赴任!”

“遵旨。”盧毓在一旁應聲,接下了擬旨的工作。

司馬懿拱手道:“陛下聖明,是臣思略短淺了。王文舒久任樞密院,若論知兵之能在朝中應數前列,屬實不需再將武周調任至營州。”

“無妨。”

曹睿輕笑一聲:“陳留太守倒還好說,就是九卿現在又缺了一位大鴻臚。”

環視一周之後,見無人接話,曹睿笑道:“崇文觀副祭酒、雍丘王曹植如何?諸卿有何看法?”

隨著六部勢大,九卿的職能本就越來越小。管理屬國、外事的大鴻臚更是排序漸漸靠後。

崔林去了幽州,讓曹植任九卿?給他個崇文觀副祭酒的實職,就已經算是太和皇帝皇恩浩蕩、善待宗族了,如今竟要任他為九卿?

方才舉薦武周未果,司馬懿沒有半點爭取的意思。可讓曹植任九卿,這個突破可就似乎過了些。

皇帝可以不在乎。

曹植畢竟是皇帝血脈相連的親叔,又承了皇帝起複重用的大恩,若對皇帝不忠世人難容。而且先帝曹丕已逝,兩兄弟之間恩仇一泯也是應有之義,叔侄也是一般。

可司馬懿不能不在乎!

作為當年為曹丕奪嫡‘出生入死’的頭號謀臣,楊修、丁儀這些曹植同黨敗事身死的大仇,曹植又會如何不記得呢?

真要死灰複燃了嗎?

司馬懿心中飛速想了許多,當即向前邁了一步,肅容說道:“陛下,臣有肺腑之言欲稟,還望陛下準臣陳奏。”

曹睿轉頭看向司馬懿:“司空如何這般客套了?何事要說?”

司馬懿道:“陛下,雍丘王曾與先帝爭奪儲位,身居嫌疑之地,被陛下破格啟用、拔擢為兩千石實職已是恩德浩蕩。雍丘王素以文才聞名天下,而非以治政之能。且其年齡未到四旬,恐難服眾,還望陛下三思!”

曹睿輕輕頷首:“滿將軍怎麼看?”

滿寵微微低頭:“軍事為臣分內之責,其餘諸事非臣所能言之。”

司馬懿心中暗罵一聲。西閣平日借著軍事對各種事情指手畫腳,如今卻裝聾作啞了?

滿寵沒有明白表態,實際上已經闡明了立場。

而徐庶、裴潛、盧毓三名侍中,徐庶明確讚同,裴、盧二人如滿寵一般沒有表態。剩餘劉曄、文欽、毌丘儉三人,皇帝根本問都沒問。

司馬懿都不用想,這三個都是皇帝心腹,皇帝讓他們往東絕對不會往西那種。

隨著皇帝問著,司馬懿也漸漸覺得有些乏力。若陛下征淮南回返麵見曹植之時,自己也同在陳留就好了!哪裡要等到現在!

曹睿似笑非笑的看向司馬懿:“諸卿皆認為雍丘王可以勝任。司空可還有異議?”司馬懿心中長歎一聲。

不怪他們,昔日先帝奪嫡之時,這些人沒有一個是先帝‘黨羽’,統統都是外任之官,並無一人牽扯進去,自然無妨!

方才自己該點出的事情已經說得明明白白。爭儲之事、隻有文才、年齡不足,可皇帝並未半點理會。

要順著皇帝之意,還是堅持立場?

司馬懿心中天人交戰,隻一瞬間就做出了決定。

司馬懿依舊嚴肅的拱手道:“臣以為還是莫要給雍丘王這般權柄了,陛下難道不記得太和元年征淮南之時,洛中有人謠言要立雍丘王為帝之事麼?”

曹睿臉色漸漸嚴肅了些:“荀氏之人造謠,朝廷已經悉數處置過了。莫非朕的親族做不得九卿嗎?”

“臣不敢!是臣失言了!”司馬懿當即躬身致歉,額頭上也隨之冒出一絲冷汗來。

這話說得就有些重了。

若司馬氏隻有自己一人為司空,司馬懿倒是不虛,總不會因為諫言了幾句被罷免的。

可自己親弟司馬孚正在涼州任刺史、自己族弟也在洛中為九卿。宗族興旺非一人之功,若是連累了他們二人可就麻煩了。

曹睿略帶詫異說道:“司空何故如此,朕可沒有怪罪司空的意思!都是為了朝廷,朕又何時因言罪人過了?”

司馬懿拱手行禮:“臣一時疏忽,沒能想起陛下廣任宗室之策,是臣之過,還望陛下治罪!”

曹睿雙眉一挑:“朕方才說過了,司空不必如此。既然空缺均已補上,如何安定遼東,今日朕也要與諸卿議上一議。”

“司空,昨日卿與朕說了安定營州的四件要事,可以與諸卿說一說了。”

“遵旨。”司馬懿平複了一下心情,接著說道:“四件要事,一為駐軍、二為遷民、三為抽兵、四為鮮卑。”

曹睿點頭:“先說駐軍的事情。據杜恕所說,公孫度時期的兵力久遠而不可考,公孫康、公孫恭時期的遼東兵力約為三萬。其中騎兵約有七、八千的樣子,大半都是輕騎,餘下皆為步卒。”

“大魏在營州駐紮軍隊該以什麼規模?按照舊例為三萬?還是更多或者少些?”

滿寵拱手道:“臣以為應當更少。彼時公孫氏除了應對周圍各國,還要防備大魏。如今大魏平定遼東而至營州,這部分兵力是可以省去的。”

“若大約說個數字呢?”曹睿問道。

滿寵沉默幾瞬:“營州駐軍雖不用三萬,兩萬多也是要的。兩萬五千之數,陛下以為如何?”

曹睿沒有正麵回答:“從內地抽一部分、營州再征一部分兵?步卒、騎軍都需留一些的。”

劉曄此時插話道:“陛下,臣以為若是按照滿將軍所言兩萬五千兵力,從大魏內地各處而來的外軍至少要占一萬。”

“而方才司空所言四事中,臣聽到了抽兵二字。不妨選拔此戰降卒中精銳者回返河南駐紮。以外軍為骨乾統領營州本地軍隊,豈不糧餉方便?”

司馬懿也拱手:“臣正是此意。公孫淵窮兵黷武有兵五萬,可以從中選拔一萬得力之軍扈從於洛陽,免得公孫氏舊部在遼東生事。”

曹睿道:“此言可行。從何處抽調外軍至遼東才是問題。”

滿寵答道:“臣以為當從中軍中抽出兩千騎兵為骨乾,佐以河北八千州郡兵。一萬軍隊足矣。”

曹睿頷首:“既然如此,就依諸卿所言吧。朕為遼東留下一萬軍隊,餘下治軍、整軍之事,就讓王昶來此後慢慢去做,正是他擅長之事。”

“司空繼續。”

司馬懿繼續說道:“所謂遷民,乃是從營州四郡中遷徙眾多曾在公孫氏治下任職過的官吏家屬。遼東太守杜恕已經大略核算了一下,約應遷的百姓約有兩萬六千餘人。”

曹睿道:“此前預計的是三萬人對吧?”

司馬懿點頭:“預計的是三萬人,實際為兩萬六千餘人。眼下已是六月二十三日,需在八月底之前完成此事。”

曹睿插話道:“此前有了在漢中的遷民經驗,此事倒也不難。滿將軍,該用多少兵士隨行監護?”

滿寵想了幾瞬:“若走海運,臣以為三千騎兵即可。”

“走海運?”曹睿一時不解:“滿將軍的意思是說,讓所遷民眾乘船回泉州,而後再至鄴城?”

滿寵笑道:“糧草能運,遼口處可以運兵,想來運送百姓也是無虞的。孫禮部可以先走陸路返回泉州,而後再護送至鄴城。”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