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三國:我不是曹睿 > 第76章 三辭三讓

第76章 三辭三讓(1 / 1)

推荐阅读:

漢吳兩國出使大事,蔣琬終究還是不能放心委派給下屬,又不辭辛勞親至武昌。

胡綜又一次到館驛中迎接蔣琬:“又讓公琰兄等了數日,是我之過也。左將軍、綏南將軍皆已回到武昌。”

蔣琬笑著看向胡綜:“偉則,此二人皆為我之事來?倒也不至於這麼快吧,這才五日不到。”

胡綜也麵帶笑意的拱手:“不瞞公琰兄,我吳國將有喜事。屆時也請公琰兄前來赴宴。”

“喜事?”蔣琬略帶疑問的看了胡綜一眼:“赴宴是一定的。隻不過我遠道而來,並未多帶什麼禮物。”

“什麼禮物不禮物的,吳、漢本是同盟,何必計較這些?”胡綜觀察了一下左右的環境,壓低聲音說道:“不瞞公琰兄,吳王三翁主已與建義校尉朱據朱子範定下婚約,六月二十三日即將成婚!”

蔣琬思略片刻,出言問道:“再有三日就要成婚了?如此喜事,我定然要去赴宴。這朱子範既然姓朱,莫不是吳郡朱氏之人?”

胡綜點了點頭,隨後歎了口氣道:“故奮武將軍朱休穆此前在皖城戰歿,還是前年故揚州牧呂子衡薨時、魏國曹文烈遣人致喪禮,而後才將骨殖討回的。”

“朱氏精忠為國,吳王當時就許了婚約。國事繁重,一直拖到了今日才辦。”

蔣琬也是一陣歎息。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吳國有慘痛的回憶,大漢又何嘗不是呢?單單漢中……

算了,彆提漢中了。

蔣琬將腦中思緒清空之後,拱手道:“既然左將軍與綏南將軍都已回到武昌,還請偉則帶我前去覲見。”

“好!”胡綜點頭。

胡綜這次本就是來請蔣琬的。二人入了武昌宮後,蔣琬本要再問出兵之事,卻不料諸葛瑾率先提了一個問題:

“公琰,我記得昭烈皇帝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在漢中沔陽稱漢中王,二十六年在成都稱帝,是也不是?”

諸葛瑾乃是諸葛丞相的胞兄,因而蜀漢眾人即使出訪孫權時偶有奮力相爭,但對諸葛瑾從來都是恭敬異常的。

蔣琬拱手答道:“將軍所言極是。正是二十四年與二十六年。”

不同政權之間的年號並不相通,本質上是來源於政治分歧。當年劉協尚為皇帝之時,天下各處皆遵‘建安’年號,魏蜀吳三處並無區分。

曹丕改建安二十五年為延康元年、後又改為黃初元年,蜀漢這邊根本不可能應。加之劉備還未來得及稱帝,因而莫名憑空多了個建安二十六年來。

孫權倒還用過‘黃初’年號。畢竟曾受魏國封賞,年號隻不過是順帶的小事罷了。

諸葛瑾又問:“昔日昭烈皇帝稱漢中王、稱皇帝之時,可有三辭三讓?”

這種事關重大的核心問題,蔣琬絲毫不敢怠慢。認真想了片刻之後,語速極緩的出言答道:

“將軍或許不知,逆賊曹丕脅迫孝湣皇帝行禪讓之禮,這才行辭讓虛禮以作偽飾。我昭烈皇帝繼承劉氏帝業,應天順時以利社稷,又如何要辭讓呢?”

諸葛瑾看了一眼孫權,發現孫權依舊麵無表情後,不依不饒繼續問道:

“公琰,所謂辭讓不僅是皇位禪讓,也可以是主君對臣下勸進的辭讓。連這個都沒有嗎?”

蔣琬搖頭:“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我昭烈皇帝力扶宗廟傾危,又何來辭讓一說?”

就在這時,胡綜小步走到孫權身側,附在耳邊輕聲說道:“至尊可還記得,臣前幾日與至尊說過,有一從魏國叛離至武昌、喚作隱蕃的年輕士子?”

孫權微微點頭以示知情。

胡綜接著輕聲說道:“此人昨日又給臣寫了封自薦書,稱其曾在魏國太學中學了一年多,素知魏國禮法大政。所謂‘三辭三讓’也在禮法之中,此事或許他能知曉。不若將隱蕃喚來一問?”

孫權看了一眼蔣琬,而後回應道:“可,偉則速去。”

“遵令。”

諸葛瑾依舊問著劉備當年稱帝時的各種細節,包括讖緯、祥瑞、異象、流程、禮製等等,悉數問了個遍。

蔣琬是當年的親曆者,加之孫權稱帝本就是蜀漢內部統一過意見的,因而也不厭其煩的回答著。兩人就這樣一問一答,小半個時辰很快就過去了。

胡綜又從殿外走入,隱蕃也亦步亦趨的跟在後麵。

“臣拜見至尊!臣從魏國歸義至此,今日終於得見至尊天顏,何其幸也!商紂無道而微子歸去,漢高寬明而陳平歸附。”

“臣唯望能效力至尊一二!”

孫權點了點頭,指著隱蕃說道:“這名隱叔平遠從魏國歸義而來,而且是青州北海郡人。子瑜,此人家鄉離你不遠。”

諸葛瑾笑道:“臣乃琅琊郡人,又在琅琊最北的陽都縣。不知這位隱叔平是北海哪一縣的?”

“見過左將軍。”隱蕃不卑不亢的行了一禮,麵色從容答道:“在下家中世居劇縣,與左將軍家鄉隻隔了一個東莞郡,亦是近鄰。”

諸葛瑾點頭道:“遠來歸義之舉大善。”

“至尊,臣觀此人雖然年輕,卻氣度不凡。臣請為至尊出言問之,以測此人才學如何。”

孫權點了點頭:“就依子瑜之言!叔平,且入席吧。”

“謝至尊恩典!”隱蕃恭敬一禮。

諸葛瑾輕咳一聲:“叔平在魏國有何履曆?”

隱蕃答道:“在下今年二十有二,前年入了魏國太學。”

“洛中之事可否儘知?”諸葛瑾又問。

隱蕃點頭:“能知之事儘知,非我能知之事自然不知。”

諸葛瑾笑道:“既然如此,你在魏國太學中可曾學禮?可知昔日曹丕是如何禪讓的?”

隱蕃想了幾瞬:“在下知曉此事。曹丕當年在洛陽三辭三讓後,封漢末帝為山陽公,禮製宗廟皆如以往,還納了山陽公的兩名女兒為妾。”

蔣琬雖未多問,可在二人言談中已經聽出了個大概。

方才諸葛瑾一直詢問昔日昭烈皇帝稱帝時的禮製,顯然是為了孫權自己稱帝來做準備。而這個新來歸附的隱蕃又在洛陽待過,諸葛瑾又拿著相同的問題問他。

但聽到漢末帝、也就是山陽公的消息時,蔣琬選擇了暫時失聰。

裝聽不見唄!

還能怎麼辦?當年劉備稱帝之時,昭告天下說得明白。劉協死了,被曹氏所害,還給劉協上了個‘孝湣皇帝’的尊號。可這隱蕃說劉協還在山陽縣裡活得好好的,甚至宗廟都在!

蔣琬並無其他應對法子。

“三辭三讓!”諸葛瑾聽到了隱蕃話裡的關鍵詞,直接了當的問道:“還請叔平說一說這三辭三讓,到底是怎麼辭讓的?莫非是漢帝連下三詔,而曹丕辭讓了三次?”

在後世之人看來,三辭三讓這種禪讓或者篡位的流程,隻不過是走個過場。

但正如曹操學王莽篡位流程的小心翼翼一般,如何當皇帝乃是這個時代最高端的政治課題。

劉備借著自己姓劉,強行莽上一波當了皇帝。這種辦法孫權顯然是無法借鑒的。

而曹丕的稱帝流程,孫權卻是可以摹仿的。畢竟沒有漢帝下詔書,臣子們推舉也是可以的嘛!這是立國之基,現在麻煩一點倒是無妨,後世數百年都能用到的!

若更深層次來說,孫權還是願學曹丕更多些、不太願意學劉備的。雖然本質上漢吳是同盟,可孰強孰弱一看便知。如何要學個更弱的一方?

隱蕃略顯古怪的看了諸葛瑾一眼,偽作思索狀,閉口不言。

就在諸葛瑾略微沉不住氣,欲要再次發問之時,隱蕃開口答道:

“左將軍或許不知,三辭三讓的‘三’不過是個虛值罷了,並不是實際上辭讓的次數。”

“在下隱約記得,漢帝給曹丕下詔禪讓就有四次。若再算上群臣勸進的辭讓,曹丕一共辭讓了二十餘次!”

諸葛瑾倒吸了口冷氣。本章完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