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會議早於曆史半年召開,這也代表著歐洲列強對非洲的殖民進度相較於曆史已經大不相同。
英國在交換了所有西非殖民地之後,他們在非洲的殖民地就隻剩下南非和北非,也就是開普殖民地和埃及殖民地。
這也導致開羅開普敦連線比曆史上更加重要,英國政府在這方麵絕對不會選擇退讓。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原本各國代表以為隻需要不到一個月就能開完的柏林會議,愣是持續了好幾個月都沒有結束。
當然,這對西班牙來說也並非是一個壞消息。柏林會議持續的時間越久,也就代表著歐洲列強對於現有的瓜分非洲局勢的方案越不滿意。
所造成的結果,就是實力沒有那麼強大的國家可以渾水摸魚,在列強沒有關注的角落獲得自己的殖民地。
柏林會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以英國和西班牙為首的列強國家在剛果南部土地的矛盾。
英國方麵提出的要求是由英國占領巴羅瑟蘭王國,穆瓦塔卡曾貝王國,馬拉維王國以及葉克王國,確保英國的開普殖民地可以和埃及進行連接。
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在國內民意的逼迫下,葡萄牙政府並未放棄這些土地,並且宣稱這些土地是葡萄牙與西班牙進行殖民地置換時獲得的土地,英國無權跨越上千公裡的距離進行隔山打牛一般的殖民行動。
葡萄牙政府說的還是很有依據的。剛果南部的土地確實在英國開羅開普敦連線的路線上,但問題是,最南部的巴羅瑟蘭王國的邊境距離英國的開普殖民地都有超過1100公裡的距離,最北部的葉克王國距離英國所控製的蘇丹殖民地也有超過1000公裡的距離。
大英帝國再強,也不能這麼跨越式的殖民吧。更何況西班牙是最先在剛果河流域建立殖民地的國家,西班牙的殖民據點也早已經遍布剛果河流域的土地。
本來這片土地的主權當然是屬於西班牙的,既然西班牙交換給了葡萄牙,那土地的主權自然是屬於葡萄牙的,和英國沒有任何關係。
英國這樣的隔空索要土地明顯形式太過霸道,這也是葡萄牙政府無論如何都不能答應英國政府的原因。
這要是在柏林會議上答應了英國政府的提議,隻要被國內的民眾得知詳情,葡萄牙政府的首相和內閣的部長們就彆想著善終了。
甚至就連路易斯一世都有可能被民怒波及,在民眾高度關注柏林會議的情況下,葡萄牙政府是不可能在明麵上對英國政府進行退讓的。
畢竟孰輕孰重他們還是分得清的。反正殖民地爭端已經變成了列強參與的柏林會議,除非英國政府想犯眾怒,否則他們是不會在柏林會議期間發動對葡萄牙的戰爭的。
雖然葡萄牙是競爭方之一,但在柏林會議的談判上,葡萄牙代表並未發表過多的言論。
主要進行辯論的還是英國與西班牙代表,列強之下的國家是沒有太多的話語權的。
此時的英國政府終於重視起了他們一直沒看得起的西班牙,西班牙讓他們感受到了俄國人那樣的難纏。
雖然都是列強國家,但列強國家之間也是有差距的。就比如意大利,英國政府是絲毫不怕的。
沒有加裡波第這個最後的英雄,意大利軍隊的戰鬥力是極其糟糕的。彆看意大利國王翁貝托一世一直促進著意大利的軍事擴張,但英國政府一直未把意大利放在眼中。
作為一個地中海沿岸國家,英國隻需要封鎖地中海東西兩個出海口,意大利的海軍就算再強也沒有用,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抵達大洋,更無法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
陸軍就更不用多說了,意大利和英國間隔十萬八千裡,再加上意大利陸軍的糟糕戰鬥力,兩個意大利都不被英國放在眼中。
西班牙不一樣。
雖然西班牙也是地中海沿岸國家,但西班牙也有一半的海岸線位於大西洋東岸。
這也代表著英國很難將西班牙的海軍完全封鎖在地中海,西班牙海軍也是有對英國本土造成威脅的能力的。
更重要的是,英國封鎖地中海的手段就是掌控兩個出海口,而地中海西部的出海口直布羅陀海峽曾經是屬於西班牙的。
一旦英國和西班牙發動戰爭,西班牙隨時可以通過陸軍收複直布羅陀,從而控製直布羅陀海峽。
一旦英國喪失對地中海兩個出海口的控製,地中海沿岸的局勢將變得更加難以預測,這也代表著英國費儘千方百計才掌控的蘇伊士運河將喪失至少一半的戰略價值。
英國與西班牙交戰,葡萄牙或許是第一個被吞並的國家。
完全統一的伊比利亞半島將成為類似英國的存在,既強大又能遊離於歐洲大陸之外,不受歐洲大陸局勢混亂的影響。
再加上自成一體的原因,英國也很難對伊比利亞半島造成威脅。這也代表著英國和西班牙的交戰將會變成雙方都無可奈何的局勢,除非英國願意組建遠征軍,但這麼做的傷亡是英國政府無法承受的。
雖然在陸軍方麵,德法的陸軍明顯更加出名。但這更多的原因也是西班牙的衰弱,在西班牙衰弱以前,西班牙陸軍也是相當強大的。
英國要是真組建遠征軍進攻西班牙本土,能否取得勝利還真的不好說。西班牙人將在保家衛國的buff之下一個個化身最強戰士,這樣的西班牙是任何一個列強國家都不想碰到的。
在柏林會議期間,美國著名的地標建築自由女神像所有部件安裝完成並且竣工,吸引了許多媒體的關注。
這個時代的美國奉行著孤立主義,他們對於大洋彼岸的歐洲沒有任何興趣,隻關注美洲的局勢。
這也是明明已經貴為列強,並且工業和經濟發展速度沒有列強能夠超越的美國在歐洲卻沒有任何存在感和影響力的原因。
再加上美國工業和經濟的崛起有太多歐洲資本幫助和投資的原因,導致美國人在歐洲是低人一等的。
這場關乎瓜分非洲的會議所有列強都參與了,除了大洋彼岸的美國。一方麵是美國確實不關心歐洲和非洲的局勢,另一方麵也是德國真的沒有邀請美國。
因為柏林會議的談判陷入了僵持,歐洲各國在參加會議的同時,自己的殖民擴張也一點沒有停止。
法國這邊,他們與越南的戰爭爆發的轟轟烈烈。法國成功兼並了柬埔寨,將自己的殖民地擴大了一倍,並且還有向北擴張的趨勢。
英國這邊,蘇丹殖民地也在不斷的向南擴張,為開羅開普敦連線打好基礎。
意大利正在謀劃著利比亞殖民地,他們在柏林會議中的訴求也正是獲得對利比亞殖民的主動權。
好消息是,雖然利比亞是一片麵積極大的土地,但因為這片土地上全部都是沙漠的原因,並未受到歐洲列強的重視。
除了英國表達反對態度之外,其他歐洲國家對於意大利占領利比亞並未有明顯的反對,意大利還是有希望獲得這片來之不易的殖民地的。
作為歐洲大陸上除了英國之外最強大的國家,德國也有自己的殖民動作。
因為德國統一較晚的原因,在德國政府啟動殖民計劃的時候,世界的大部分土地都已經被列強瓜分完畢。
德國也隻能將目光放在非洲,尋找著其他列強還沒有踏足的土地。
事實上,還真的讓德國人找到了這樣的土地。
關於這件事,就不得不提到英國在非洲的殖民政策了。
因為非洲大陸內部原始森林較多的原因,歐洲列強對於非洲的殖民主要集中在海岸,很少深入非洲大陸。
這也導致英國的殖民並未聚焦於殖民地主權,而是選擇掌控非洲地區的貿易,類似於經濟殖民的形式。
彆看英國殖民者的足跡已經遍布歐洲大陸,實際上有大片的土地英國並未宣布主權。
德國人也正是鑽了這樣的空子,在非洲找到了兩處英國雖然已經到達但是沒有宣布主權的土地。
其中一處土地位於英屬開普殖民地的西北部,最近處距離英國的開普殖民地隻有幾公裡的距離。
也可以這麼說,德國人完全是在英國的眼前組建了自己的非洲殖民地。
偏偏英國人還沒有什麼理由反駁,因為英國確實沒有宣布這片土地的主權。
德國拿到主權的方式也很值得一提,他們並未選擇歐洲列強傳統的建立殖民據點,然後連成一片宣布主權建立殖民地的流程,而是乾脆利落的利用軍隊強行征服了當地的土著部落,隨後和當地的土著部落酋長簽署了一份他們根本看不懂的條約。
這些土著哪裡看得懂德文書寫的條約條款,在德國軍隊鋼槍大炮的逼迫之下,他們隻能莫名其妙的在條約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並且按上手印。
按上手印也是德國強加的另一道保險。畢竟德國人初來乍到,他們也不清楚這些土著到底叫不叫這樣的名字。
土著當然不會用德語來寫字,他們都是用的自己的語言,德國人同樣也看不懂。
不過看不懂不要緊,隻要按了手印,後續手印能對上人就行。
也正是在這樣一份簽約雙方隻有一方知情的條約的幫助下,德國成功建立了自己在非洲的第一個殖民地。
德國西非殖民地建立的過程可謂相當精彩,基本上就是在英國的眼皮底下建立的。
這也讓英國人察覺到了一絲危機,要真按照德國這樣的證明方法,哪怕英國在柏林會議中拿到了剛果南部土地,開羅開普敦連線線路上的其他土地也會被歐洲列強所瓜分。
英國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力造成殖民地競爭,難道次次都能用這樣的辦法嗎?
畢竟英國也是歐洲國家,英國的實力並沒有完全碾壓其他的歐洲列強。
既然是歐洲國家,那自然要遵守歐洲國家一直默認的規定的。
英國政府內部進行商議之後,決定對西班牙進行一定的退讓,更快推動柏林會議中關於剛果南部土地的妥協。
隻有早一點解決了剛果南部土地的爭端,英國才有足夠的精力完成開羅開普敦連線,同時防備德國這樣更加強大的列強以自己的方式快速殖民非洲。
西班牙畢竟是一個中等列強國家,所能造成的威脅是有限的。
哪怕給西班牙機會,光靠西班牙那2000多萬人,也無法殖民太大的土地。
但德法這樣的國家不同。德國和法國擁有更多的人口,更發達的工業和更繁榮的經濟,這也代表著他們能殖民的非洲土地是更多的,能夠吸的血也是更多的。
非洲大陸就如同一塊大蛋糕,雖然英國人分到了最大的一份,但其他國家無時無刻不在盯著這塊大蛋糕。
隻有徹底的將其吃到嘴裡,才能確保英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英國主要防備的,還是端著盆來搶吃的的德國和法國。
對於西班牙這樣拿著碗的列強,適當性的退讓也沒有問題。畢竟西班牙的胃口有限,就算把蛋糕讓給西班牙,西班牙也注定會消化不良。
柏林那邊,柏林會議在不緩不慢的進行著。
而在馬德裡這邊,英國大使也再一次找到了卡洛。
和上一次求見卡洛不同,這一次求見卡洛的時候,英國大使表達出了更加恭敬的態度,言語之中也沒有上一次那麼強硬。
在和卡洛的會談當中,英國大使不止一次的提到了開羅開普敦連線對英國的重要性,且表示英國願意在剛果南部土地之外的其他土地上進行一定的退讓。
英國提出了三個條件可以供卡洛和西班牙政府選擇。
第一個條件是在荷屬東印度殖民地上,英國願意讓西班牙占領更多的土地,作為對剛果南部土地的補償。
不過,荷屬東印度最核心的蘇門答臘島和爪哇島,英國是不願意放棄給西班牙的。
第二個條件是在新幾內亞島的殖民上。英國政府可以默認西班牙在新幾內亞島的殖民行動,並且支持西班牙未來在新幾內亞島建立的殖民地。
第三個條件則是在中東方麵,英國可以允許西班牙的阿曼殖民地向北擴張到休戰諸邦的範圍。
從這三個條件上也能感受到英國退讓的態度。
隻不過,英國退讓的力度並沒有那麼大。不管是荷屬東印度還是新幾內亞,又或者說是休戰諸邦,價值都沒有那麼大。
英國之所以願意在這些土地中退讓,實際上也是因為英國在這些土地並沒有太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