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的準備期一直拖到四月中旬。
原因是德軍一直在外交上保持“妥協”的姿態,他們一方麵在羅馬尼亞和意大利兩個方向局部撤軍,另一方麵不斷通過荷蘭致電“國聯”:
“我們尊重‘國聯’的決定,德國並非好戰的國家,我們同樣希望結束這場戰爭。”
“我們正在撤出相關區域,但因為道路遭到破壞所以需要時間。”
“意大利人還在朝我們炮擊,我認為這破壞了我們的默契!”
……
事實上誰都能看出德國人隻是做個姿態,他們撤出的區域是防線中部地區。
意大利皮韋亞河方向甚至不能算是撤退,德軍隻是將兵力集中到了兩翼讓出中部平原,一旦意軍渡河追擊就會被德軍圍殲。
然而,即便是做個姿態,夏爾也不適合下令進攻,否則就有可能落下“破壞和平”的口實。
其實是夏爾默許德軍這種拖延戰術。
如果夏爾不樂意,隻需要找個借口,比如德軍沒有撤退的誠意,就可以在國際社會的支持聲中發起進攻。
夏爾之所以等,是因為他得到情報,德國人正在不斷的將兵力轉移到萊茵河東岸。
德國人做得很隱秘,他們白天沒有任何動作隻在夜裡暗中行軍,到達目的地後就躲在戰壕裡不冒頭並保持無線電靜默。
他們試圖用這種方式隱藏自己的兵力情況。
德國人沒想到的是,“白衣夫人”的偵察方式是平民趴在窗口數軍車數量,或者數列車運輸的物資,又或者跟蹤車輪印。
往往越簡單的偵察方式越難防備,甚至沒法防備。
夏爾樂見這情況發生,於是裝作上當靜靜等待,同時跟德軍一樣在萊茵河西岸秘密增兵。
除了塔西尼的第三裝甲軍外,他還把福煦的北方集團軍調來做進攻準備。
德國人知道福煦是用來進攻的,他從不防守,這契合了法軍進攻方向是萊茵河的戰略!
福煦見到夏爾時給了一個大大的擁抱:
“中將,我們終於等到這一天了。”
“真沒想到能有現在的局麵,我們不隻收複了失地,還能反攻進德國本土!”
“知道嗎,這是所有法蘭西人的夢想,我也不例外,是你給了我們這個機會!”
……
福煦以為夏爾是有意把“攻入德國本土”這個潑天的榮耀留給他,因此心存感激。
夏爾回答得很低調:“總司令閣下,像這種規模的戰役,當然需要您來指揮,我的重裝集團軍更擅長集中一點實施穿插。”
言下之意是自己欠缺大兵團指揮能力。
這話讓福煦十分受用,他笑嗬嗬的握著夏爾的手:“這是我們一起努力的結果。努力吧中將,我相信我們的合作會很順利。”
福煦心裡清楚,主導戰爭走向的從來都是夏爾,有時他這個總司令連具體的作戰計劃都不知道。
老一套的作戰思想已經過時了,福煦看了夏爾和提賈尼一眼,心下暗歎:後生可畏,他已經跟不上現在年輕人的步伐了。
夏爾讓福煦負責萊茵河的指揮,北方集團軍一邊部署兵力一邊秘密搭建船塢,做好多點渡河的準備。
這瞬間讓德軍頭大,他們馬上做出判斷:法軍有可能從任何一點強渡,斯特拉斯堡隻是進攻重點,在這裡渡河的可能隻是夏爾的第一裝甲軍。
……
在準備了二十幾天後,德軍終於不裝了,在四月十六日這天同時朝羅馬尼亞和意大利發起反攻。
羅馬尼亞方向。
由於德軍的裝備和戰鬥力普遍強於奧匈帝國,再加上羅馬尼亞失去了俄軍的支持,德軍第一時間就突破了喀爾巴阡山防線深入其腹地。
意大利方向。
雖然意軍聽了夏爾的建議購買了大批火箭炮用於炸毀德軍搭起的浮橋。
但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任何固定單一的戰術,時間一久都會被對方找到破綻。
德軍針對火箭炮彈藥消耗大的特點采用欺騙手段。
他們選擇在夜間渡河,用木船偽裝成“帶式舟橋”渡河,而且遍地都是。
神經緊繃的意軍見坑就往下跳,使用火箭炮拚命往所謂的“浮橋”轟炸。
不過一個多小時火箭彈就消耗殆儘。
這時德軍才搬出真正的“帶式舟橋”,並用坦克帶領著步兵強渡皮韋亞河。
意軍一潰千裡,逃到波河組織防禦。
而波河地處平原一片平坦,到處是渡河點到處是漏洞,意大利軍隊瞬間就陷入滅國的危機中。
……
一封封救急電報被送到夏爾桌上。
羅馬尼亞王後來電:
“親愛的中將,德軍名為撤退實為進攻,他們組建一支‘阿爾卑斯軍’,三日內在山區高速行軍80公裡,穿插到我防線後方擊潰駐守隘口的駐軍。”
“此時他們距離布加勒斯特隻有65公裡,羅馬尼亞危在旦夕。”
“這是對‘國聯’的挑釁,也是對您的挑釁,請您務必救救我們。”
“羅馬尼亞承諾,我們將會給您更多的石油配額……”
意大利卡多爾納發來急電:
“中將,請您派出援兵,或者給我們更多火箭彈,否則我們很可能就要崩潰了。”
“我們是‘國聯’堅定的支持者,我們已交出煤鋼管理權,您不會坐視我們被德軍攻占的,是嗎?”
……
電話鈴聲一直沒停,一會是克雷孟梭一會兒是駐“國聯”代表。
“國聯”的會議室已吵翻天,他們用最快的速度做出決定:“是時候進攻德國了,給他們一個教訓。”
各大報紙緊急加刊報導德軍進攻的消息,公民們都知道了這件事,所有人都認為進攻勢在必行。
情緒值已拉滿,人們將目光轉向夏爾,看他會怎麼做。
唯一沒有催夏爾的人就是加利埃尼。
市政廳部長辦公室裡,他站在地圖前看著夏爾在洛林和阿爾薩斯地區的兵力部署,微微一笑:“這家夥早就做好準備了!”
加利埃尼目光緊盯薩爾布呂肯。
他知道這是夏爾的目標,因為這裡距離短,有可能用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
隻是加利埃尼不知道,夏爾會怎麼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