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nove.com/最快更新!無廣告!
雨越下越大,甚至帶著點淡淡的紅色,打在坦克的裝甲上發出“咚咚鐺鐺”的聲音。
突襲塹壕內,第一特種炮兵師嚴陣以待。
克裡斯汀披著雨衣,坐在裝甲偵察車敞開的後車廂裡等著,身前身後全是已發動做好出擊準備的“夏爾A1”坦克。
身邊的參謀伸長脖子望了望突襲塹壕外,德軍已與衝鋒的法軍步兵打成一片。
“將軍。”參謀回頭疑惑的望向克裡斯汀:“我們的訓練不是這樣的,我們似乎,應該衝在前麵而不是呆在這裡。”
克裡斯汀長歎一口氣,他不知道該怎麼回答。
騎兵或許應該衝在步兵後麵。
當敵我雙方步兵殺成一團時,騎兵突然從側翼衝出包圍其側後,讓對方亂成一團潰不成軍。
然而,這是坦克。
如果讓它衝在步兵後麵,它的裝甲又有多大意義?
正在克裡斯汀眉頭大皺之時,突然傳來尖銳刺耳的哨聲,接著是前線指揮官大聲命令:“進攻,第一特種炮兵師!進攻!”
克裡斯汀跟著下令:“進攻!”
為首的坦克“隆”的一聲,加足馬力沿著斜麵衝出突襲戰壕,其它坦克魚貫而出。
一名軍官從坦克艙內探出頭來高喊著激勵部下:“給德國佬一點厲害瞧瞧,把他們都殺光!”
克裡斯汀卻一點信心都沒有。
這不是他消極,而是他知道尼維勒的作戰計劃行不通。
騎兵穿插到敵人腹地或許可以生存幾天甚至更久,因為他們更容易獲得補給,從敵人那繳,或者從敵控區的法蘭西平民那臨時征用。
坦克不一樣,它要的是汽油,汽油可不是隨隨便便能從敵人手裡繳獲或從平民手裡征到的。
如果沒有後續計劃,第一特種炮兵師成功穿插後甚至連一天的生存能力都沒有。
正想著,裝甲車已沿著斜麵開上了戰場。
克裡斯汀被看到的一幕驚呆了。
炮彈依舊在敵人陣地上狂轟濫炸,法軍士兵成批成批的衝向炮火。
然而,德軍也察覺到法軍這種打法,於是冒著炮火將機槍架在陣地前朝法軍掃射。
炮火無法對德軍機槍構成太大的威脅,因為他們躲在戰壕中還在用沙袋構築的女牆後,有些機槍陣地還是用原木、石頭和泥土構築起來的碉堡。
除非是炮火直接命中,否則很難將其摧毀。
炮火反而給衝鋒的法軍造成很大的困擾:炮彈掀起的煙霧隱藏了德軍火力點,四射飛濺的彈片以及炸開的石頭,都讓法軍士兵無法靠近。
於是,成片成片的法軍士兵倒在衝鋒的路上,但法軍士兵依舊踩著屍體往前衝。
無人區正在腐爛的屍體還沒來得及清理完,馬上又鋪上了一層新鮮的屍體。
暗紅的汙血與丹紅的鮮血彙在一起,在雨水的助力下鋪滿他整個戰場,乍一看就是一片紅土地。
士兵們還在衝鋒,他們在彈雨中不斷倒下。
腳下姿態各異的屍體讓他們衝鋒愈發困難,有些士兵不得不手腳並用在屍體上“爬行”才能前行。
克裡斯汀舉著望遠鏡用最快的速度觀察了一圈,麵無表情的說:“我們不能按計劃打。”
“可是將軍。”參謀說:“計劃是總司令製定的。”
不按計劃打的另一個意思就是違抗命令。
克裡斯汀猶豫了幾秒。
步兵看情形是無法成功奪取德軍防線了,在這基礎上如果按原計劃實施穿插,基本是有去無回。
反而是改變計劃協同步兵進攻,那還有一線生機。
想到這他當機立斷:“把命令傳下去,取消越壕穿插,全力協助步兵進攻!”
“是,將軍。”參謀回應,馬上通過信號旗和電台將命令傳達下去。
事實證明克裡斯汀的做法是正確的。
坦克從兩翼穿插進戰場,用機槍和火炮近距離壓製德軍機槍,又用自己的裝甲為步兵擋住了子彈和彈片,這才使步兵成功衝進德軍戰壕展開肉搏戰。
之後,法軍步兵與“特種炮兵”(裝甲兵)更是在這患難中形成了某種默契,他們彼此配合著繼續前進,在天黑前竟成功的將防線往前推了一公裡。
尼維勒聽到這勝利的消息後喜形於色,他第一時間向巴黎報喜:“我軍經過艱苦的戰鬥,在索姆河取得決定性的勝利,僅一天的時間就奪取了兩道防線推進一公裡!”
接著,他又迫不及待的把消息發給各報社。
政府、議會議員,以及各報社對此都保持足夠的冷靜,他們沒有急著公布和報道,而是接二連三的致電尼維爾詢問傷亡情況。
所有人都明白,尼維勒這所謂的勝利很可能是用巨大的傷亡換來的。
尼維勒有些尷尬,但有過瞞報“前科”的他,這一回不敢回避這個問題,猶豫一陣後如實回答:“一共傷亡4萬餘人。”
舉座皆驚:
“一天傷亡4萬餘人?那可是夏爾部隊的兩倍。”
“夏爾進攻納木爾隻傷亡幾百人,就將防線推進了13公裡,夏爾都沒說大勝,尼維爾卻稱之為大勝?”
“我們該怎麼報道這場‘勝利’?無視傷亡情況?”
……
福煦的評論尤為辛辣:“我無法稱之為‘勝利’,用4萬餘人的代價推進一公裡。按這樣的比例,當我們推進到德國邊境收複法蘭西失地時,就要付出我們所有的士兵。”
貝當這時與福煦站在了一起:“然後,德國人就可以驕傲的用槍指著我們的腦袋。而我們,隻能舉起雙手投降,因為法蘭西已沒有可以拿起步槍戰鬥的成年人!”
尼維勒沒想到會有這種事發生,就在他憤憤不平時,更致命的來了。
德皇威廉二世通過《柏林日報》發聲:“毫無疑問,協約國正走在失敗的路上,是時候結束這場沒有意義的戰爭了,德國願意為了和平談判!”
德國人以為他們正處於上風?
並以勝利者的姿態表示願意談判?
而且還是在夏爾獲得了納木爾勝利之後?
很明顯,是索姆河戰役讓德國人有了這樣的信心和底氣!
(注:德國提出“為了和平談判”確有其事,隻不過是在1916時提出的,當時雙方都有些熬不住且德國占了上風,都有談判的意願,卻被美國財團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