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嘬嘬嘬,咕咕雞來吃米來吃……哎呀!彆啄寡人,寡人沒偷汝的蛋!寡人甚至不知道汝下蛋了……
“唉!逼寡人太甚,寡人也是有脾氣的!”
百濟國,泗沘城,王宮禦花園。
國王扶餘義慈憤而拔劍,四顧茫然。
花園裡不見妃子宮女,到處都是雞,一片鳥語花香的咕咕噠。
妃子和宮女呢?
她們在其他園區養雞呢,沒空照管國王。
義慈王聞著嗆人的雞屎味,又窩囊地把劍收了回去。
“不能宰不能宰,宰了寡人拿什麼獻給大明皇帝啊,寡人自己嗎?”
作為大明的狗,能討得主人的歡心固然不錯。
隻是,主人的關懷有如泰山壓頂,壓得他這個小小的國王有點喘不過氣來——
不知道為什麼,大明對百濟烏骨雞的需求激增,養都養不過來。
先是神皇陛下親自指名,每月要定時奉納烏骨雞若乾。
然後,便是唐州各大衙門也來索要。
最後,這股吃烏骨雞的風潮很快從官方蔓延到了民間。
上行下效,京城的有錢人趨之若鶩,請客筵席上若能擺出一隻百濟烏骨雞,能讓賓客體會到尚書級的待遇。
而且大明人吃雞也吃得很……有特點。
不取細小昂貴的雞舌,不吃脆嫩彈牙的雞胗,而專挑最便宜大塊的雞胸肉。
就算再細嫩的烏骨雞,那雞胸肉也是又乾又柴,難以下咽啊。
隻能說,城裡人的思路,百濟人搞不懂。
百濟人也不需要搞懂。
當狗是這樣的,狗隻需要滿足主人的一切合理不合理的要求就行了,而狗主人為了咽下乾柴的雞胸肉,要考慮的就多了。
現在,整個百濟國都快成為一個巨大的養雞場了。
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少壯,無不手裡攥著雞飼料,在哄烏骨雞大爺開心,生怕大爺不開心掉幾兩肉。
偏偏這種鳥東西又嬌貴得很。
含辛茹苦養一年,好不容易快出欄了,說不定就因為你今天進門先邁左腳,就突然嘎嘣嗝屁了。
所以,百濟人對這些鳥東西都當成祖宗供著,甚至恨不得抱在懷裡,一勺一勺地喂。
可想而知,這樣的精細化飼養工作,會占用多少人力。
而百濟並不是一個人口資源豐沛的大國。
更糟心的是,彆看這些雞在園子裡活蹦亂跳的。
能經曆幾千裡運輸、活著運到大明的,十不存一。
你總不能送死雞給明大人吃吧?
也不能提前宰殺醃製,因為神皇陛下有令,醃製品“不健康”,必須吃新鮮的。
於是就有了開頭的這一幕,因為養雞人手實在緊缺,連王宮裡的人都被動員了起來。
不但沒人照顧大王,連大王都得親自動手來照顧這些鳥祖宗。
小國寡民是這樣的。
“阿西巴!泗沘城是烏骨雞的老巢嗎?再這樣下去,我國就要成為國際社會的笑柄了!”
義慈王氣不打一處來。
他這個王,當得也忒憋屈了。
不求自己像中原皇帝那樣口含天憲,那至少也該像個普通地主家的傻兒子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吧?
這全國人民動員起來養雞,到底是什麼個事兒呢!
“該不會,大明就是想用沉重的納貢拖垮我國?
“然後,就以小國沒有按時進獻貢品、事大國不誠為理由,對我國悍然發兵,然後這樣這樣,那樣那樣……”
扶餘義慈越想越感到害怕,冷汗漸漸爬上了腦門。
畢竟這種事情,漢家王朝也不是沒有做過。
到時候整個國家就真的和烏骨雞一樣,因為進門先邁左腳,被嘎嘣一下……
“殿下。”
冷不丁的背後傳來一個聲音,嚇得義慈王虎軀一震。
回頭定睛一看,正是自家老舅、內臣佐平的那張老臉。
“唔……愛卿何事?”義慈王撫平跳動的小心臟,儘量心平氣和地問。
扶餘比流答道:
“大明下詔……”
“這麼快?!”義慈王不禁大呼。
咦?
大王這一驚一乍的,把老臣給整的也有點蒙圈,小心翼翼地繼續說道:
“呃……是的,殿下。大明天朝對我國的賞賜確實很快……”
“唉,這該如何是好,如何是好……賞賜?”義慈王抓撓著頭皮,忽然發覺事情好像和自己想的有點不一樣。
“是的,賞賜。”
扶餘比流大概猜到了領導的那點小憂慮,道:
“我國態度恭敬,大明非常滿意,神皇陛下朱筆親批,親下賞賜十萬貫錢,已經運回國都,請殿下過目。”
“十萬貫?”義慈王睜大了眼睛。
這筆錢,都夠把半個百濟買回去了吧?
好乖乖,天朝上國是真的有錢啊!
不過是幾隻雞而已,隨手一賞便是十萬貫……
義慈王突然像是想到了什麼,立刻轉身向宮裡走去。
“殿下,有急事?”扶餘比流莫名其妙,亦步亦趨地跟上。
義慈王急匆匆地說:
“雞飼料喂完了,寡人再回去拿點。”
彆打擾寡人喂雞……不是,彆打擾寡人侍奉大國!
…………
“是嗎?那就好。”
李明坐在馬車裡,將百濟方向發來的密報緩緩展開。
十萬貫的賞賜極大地激發了百濟人養雞熱情,現在整個國家都在為雞癡狂,不但軍訓廢弛、百業凋零,甚至都不事農桑了。
畢竟人都不傻,種田才掙幾個錢啊?辛辛苦苦一整年,比得上給明大人供奉一隻雞的收益嗎?
於是乎,整個國家近乎停擺——除了畸形發展的養雞業。
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大明養雞場。
不過就算這樣,百濟並沒有爆發糧食危機之類的人道主義災難。
因為糧食可以買的嘛,國際大都市平壤離百濟又不遠!
大明賞賜的錢,不就是這麼用的嗎?
“隻不過是多印了一些紙,就讓一個國家完全接受了我的貨幣,連經濟命脈、甚至飯碗都被我掌握在了手裡。
“幾千年的朝貢體係,是有些東西在裡麵的。”
李明有些得意地在心裡盤算著。
這十幾萬貫錢印出來,如果放在國內會引起通貨膨脹。
但是放在國外,居然能買下一整個主權國家——
百濟連糧食都被大明卡脖子了,可以說是徹底融入大明的經濟體係了,離正式摘牌成為大明一州,也無非是臨門一腳的事。
同樣的,半島南端的另一個難兄難弟新羅,也差不多經曆了和百濟一樣的過程——
請客,養雞,收下當狗。
這倆哥們兒能順利歸降,就意味著大陸的版圖正式歸一。
從半島到西域,從黑水到儋州,大明真正做到了把東亞大陸所有適合人類居住的土地儘數收入囊中的壯舉。
除了一個地方之外。
“能夠讓三韓蠻夷無痛並入我天朝,便是大明最大的仁慈啊。
“至於另一夥蠻夷,就沒有那麼大的福分了。”
李明將手中密報揉成團,塞進了香爐。
馬車車隊緩緩停下。
“陛下,唐山港到了。小心雨水。”
那位長著山羊胡的大內總管為陛下開門、撐傘,一氣嗬成。
嘖,這雨得下一兩個月了吧,怎麼還不停啊……李明心裡吐槽,踩著濕乎乎的泥濘地,迎著夾雜雨絲的呼嘯狂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著。
在港灣區,風雨格外猛烈。
而在重重雨幕之中,一座巨大的造物漸漸顯現出了它的輪廓。
那是一艘船。
一艘即將駛往東海的儘頭,登陸倭國的戰船。
為了攻倭,李明提前做了不少部署準備,其中能夠遠洋航行的戰船是最關鍵的一環。
這條龐然大物,比當初內河的無敵艦隊還要再大上一圈,而且結構明顯不同。
該船的底部不是平底,而是下削如刃,有一根像脊椎一樣的梁柱,貫穿整條船身。
龍骨。
為了提高船舶在大海的適航性,天才的李明陛下劃時代地提出了龍骨的構想——
也僅僅是提出構想而已。
至於具體該怎麼造還得看具體的,你是造船的還是我是造船的?我治國理政可是很忙的咧!
然後,在大明的能工巧匠們獻祭了無數秀發以後,居然還真的手搓出了第一套具有實戰意義的龍骨船舶——
龍骨並不是什麼黑科技,宋朝就開始大規模應用了。在神皇陛下創造性地提出了正確的發展方向以後,技術難關很快就被攻破。
當然,目前的龍骨技術還十分原始,沒法分段建造安裝,一棵樹有多長,龍骨、以及隨之決定的船舶就有多長。
不過還好,在大明時期,在人跡罕至的東北森林,高大的樹木有的是。
而有了龍骨,又是在海上航行,那麼大明工匠就不需要考慮什麼內河適航性這類限製了,在船舶建造上便徹底放飛了自我。
以李明眼前這條巨輪為例,她雖然還隻是一條半成品,但已經超越了當今地表的其他一切船隻,像一座高峰一樣雄偉了。
而這麼吊的超級戰艦,還有很多艘正在同時開建。
雖然天上還在下著大雨,但是絲毫沒有澆滅工人們的熱情。
大家撐起巨大的雨幕,靜候陛下的到來。
“我簡單講兩句。”
麵對這種場景,李明已經是駕輕就熟了,清清嗓子:
“海船,一定要浮在海上……”
“萬歲!!!”話語未落,底下頓時爆發出排山倒海的歡呼聲。
工人們山呼萬歲,雄壯的聲音甚至蓋過了嘈雜的雨聲。
這次演講,又雙叒叕不出意外地被熱情群眾給打斷了。
李明撇了撇嘴,把事先準備的厚厚一疊演講稿又塞回了衣兜裡。
就這狂熱粉絲的熱情勁頭,他的“簡單兩句”估計是沒辦法講完了。
也不需要講完。
大家的工作積極性都爆棚了,還需要動員嗎?
“好啊,大家有乾勁兒就好啊……”
李明有些意猶未儘地下了講台,和群眾們一一親切握手。
和倭國開戰,“人和”是最不需要考慮的。
隻要在李明的手下,不論先前的立場為何,最終都能團結一致。
雖然某位姓房的計相可能會發出尖銳爆鳴,雖然資金有點不足。
但是,攻倭隻是把原先預備攻打百濟的資金,又提高了億點點而已。
應該沒事吧?
而相比人和,“地利”就有些困難了。
和倭國隔著一整座東海,以公元七世紀的航海水平,與天塹無異。
把士兵運上島已經很困難了,持續不斷地為士兵提供補給則更是困難超級加倍。
畢竟華夏人可不是倭人那樣的食草民族,“因糧於敵”在那個貧瘠島國也沒有現實基礎,部隊沒有補給是要出事的。
當然,地利因素也不是不能通過科技與狠活克服。
最大的問題,卻是天時。
“倒黴催的,這雨什麼時候停啊?”
回宮的路上,李明擔憂地望天。
從回唐州那天起,這雨就一直斷斷續續地下著。
不止唐州在下雨。
根據各地彙報,長江和黃河流域都遭遇了史無前例的長降雨天氣。
雖然能幫助解暑還挺不錯的,但是下雨會造成一個大問題——
洪水。
這也是李明這段時間動員全國,瘋狂造堤壩的原因。
和強大的自然力量相比,農耕時代的人類,能做的抵抗著實有限。
全國各地,大大小小的洪澇災害不斷,彙報災情的加急快報像雪片一樣飛來。
要不是這些造船工匠實在珍貴,加上災區交通不便、無力消納更多勞力,李明都恨不得停了這些大建,把工匠派遣到各地抗洪救災去了。
所幸,李明前期硬推土地公有化,一個大隊之中、幾個大隊之間可以互相扶助幫襯。
所以並沒有出現流民遍地、野有餓殍的慘景——
擱普通朝代,遇上這種級彆的天災,恐怕老百姓早就開始造反了。
然而,大明也已經快被繃到她的極限了。
不論李明和他的人民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客觀生產力水平擺在那裡。
大明畢竟還是農業社會,在天災麵前,隻能運用社會工程學,勉力維持社會不崩潰。
這鬼天氣再這麼持續下去,無疑會越來越吃力……
“等雨停了,雨總會停的,沒道理下這麼久的時間。
“等雨停了就好,我就把倭國辦了。
“隻是在此之前,得忍耐……”
李明緊咬牙關,不由得探出頭,望向身後那浩瀚的東海。
在海的那一頭,倭國在計劃著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