嘩啦啦~
暴雨傾盆,劈裡啪啦打在車頂上,聽得人心煩。
李世民有種錯覺,總覺得這雨仿佛要滴穿車頂,將他們全部淹沒。
他搖了搖腦袋,試圖把這荒唐的想法從腦子裡驅逐出去,重新望向了窗外。
原本熱鬨的首都街頭,因為大雨的緣故冷清了許多。
但是大街上仍然有不少人打著傘、穿著蓑衣,行色匆匆。
雨下歸下,活兒還得照乾,要恰飯的嘛。
李世民隔著雨幕看了一會兒街景,感到無趣,便又將目光收了回來,有些好笑、又有些無奈道:
“你的臣下,意見還挺多的。”
李明正托著腦袋麵朝窗外,目光空虛,心不在焉地嗯了一聲:
“是這樣的。”
李世民呼出一口濁氣,回想起了剛才在國務衙門的經曆。
「一切都依陛下的意旨為準。」——長孫無忌在聽了李明的講述以後,隻回答了這一句話,就把他倆轟了出去。
嗯,這代表了一類大臣的意見,那就是“關我何事”。
但長孫無忌的意見並不代表整個官僚集團的意見。
畢竟事關他們本人的夥食問題,總得征詢征詢他們的意見。
這意見就五花八門了。
以楊師道為首,意見和楊太後基本一致,主張備齊食品、群臣各取所需的“自助餐”形式。
而崔仁師崔氏為代表的河北大族,也基本站在這一立場上。
順便提一嘴,楊師道是楊太後的族叔,而崔氏是楊太後愛女李令的兒女親家。
嗯,他們和楊太後持同樣的態度,真是巧合呢……
而以蕭瑀等為首的太祖朝老官吏,他們的反應則劇烈得多。
全盤反對李明陛下的提議,主張“飲食自主”。
君權不能、也沒有必要伸到大臣們的餐盤裡。
至於陛下此舉可以提升大臣們的身體素質、尤其是能夠讓房玄齡重回工作崗位什麼的,更是萬萬不可……
「咳咳,不是……臣的意思是,房相年事已高,精力不濟,與食肉多寡並無甚必然聯係。
「陛下與房相君臣相惜,不失為一件美談。
「隻是新陳代謝乃是自然之理,也請陛下不必太過不舍,就讓房相乞骸骨,告老還鄉,落葉歸根吧。」——
蕭瑀是這麼說的。
他一定不是因為不希望房玄齡重回權力中樞的私心,才這麼抵製李明搞出的“營養三餐”計劃。
而和蕭瑀站在同一條戰線的老臣集團,也都是與房玄齡有嫌隙的。
他們一定也都是站在大公無私的立場上,才做此決策的吧。
當然,既然有拚命抵觸皇權滲透的臣子,那自然有張開雙臂歡迎的臣子。
以長孫延、房遺則、尉遲循毓等十四黨少壯派為代表。
「明哥陛下,你作為皇帝的權力是無限的!
「你想讓臣子吃什麼,臣子就必須吃什麼,即使是鴆毒火焰也在所不辭!
「下命令吧!你想毒死誰?」
“唉……”李世民感到一陣頭疼,忍不住揉揉眼睛。
吃飯問題雖小,但是折射出來的問題可不小——
這大明政壇內部的派係也忒多了!
他們都是李明在自己人生的不同階段所吸納進來的,背景、個性、乃至年齡都迥異。
有的是青春少年,有的是黃土沒眉的老人,有的是滿腔壯誌的理想主義者,有的是城府極深的老狐狸……
各有各的主見,各有各的道理。
雖然說在一個大帝國內部,萬眾一心隻是偶爾,派係林立才是常態。
但是這也太林立了!
更彆提,大唐政壇的那幫老人還沒有算進來呢!
劉洎、唐儉、還有韋挺等一眾“韋”……
他們雖然現在還蟄伏著,但是時間一長,遲早也會出來拉幫結派,興風作浪!
說不定還會和原隸屬大明的官僚集團產生尖銳對立,大戰三百回合,把朝堂攪和得烏煙瘴氣……
“你也不容易啊……”李世民不由自主地感歎一聲。
李明把視線從窗外收回來,滿臉的疑問:
“怎麼了?哪裡不容易了?”
你是鈍感到完全沒有意識到問題,還是對這個問題習以為常以至於都不當個問題了……李世民嘴角一抽,扭過頭不再搭理他。
因為台風的影響,暴風特彆猛烈,密集的雨幕被風吹得上下起伏,如同波浪,龍輦就像在行駛在驚濤駭浪裡的小舟。
這般強橫的風雨,若是發生在大唐的其他城市,恐怕早已是樓倒屋塌,大水漫灌,形成內澇災害了。
可是大明的京城就是能在風暴裡巋然不動。
房屋十分堅固,市政排水也很通暢,路上行人並沒有遭災的驚恐,隻是覺得這雨有些麻煩而已。
一切都井然有序,仿佛這不過是尋常的一場夏季暴雨罷了。
大明的基礎建設能力,是毋庸置疑的遙遙領先。
而能動用海量的人力、物力,將一個邊陲之地、化外之地和反骨之地捏合起來的奇妙帝國,建設成文明燈塔。
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官僚體係,是無法想象的。
問題來了,這些官僚都是派係各異、立場不同的同床異夢者,究竟是怎麼被撮合起來,乾成了這麼一番偉業的?!
難道是因為各支勢力太多、派係太過於龐雜,各方的力量相互抵消製衡。
導致誰都沒法在朝堂之中占據絕對優勢,誰都必須依賴“皇帝”這個至高無上的第三方,反而加強了君權?
什麼“本程序依賴bug運行”……
難怪李明這廝完全不擔心太後、太上皇或者彆的什麼“太”篡權,敢這麼放心地把大權交到楊太後、房玄齡或長孫無忌這種,一看就很有權利欲望的老狐狸手裡。
大明的朝堂都亂成一鍋粥了!
除了他李明本人,誰有這個威望和本事能蓋住蓋子?
換一個人上來,彆說蓋蓋子了,粥鍋分分鐘滿溢出來,把人給吞了好吧!
難怪房玄齡和長孫無忌占據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首相大位,卻一個退位讓賢,一個索性病遁。
有治國之責、卻無專權之能,敢情在這個職位上隻有義務、沒有權力啊!
嘶……哎?
李世民的腦海裡突然閃過一個奇怪的想法。
大明這種拚色盤似的“混搭”權力格局,該不會是李明這小子有意打造的吧……
“有了。”
李明一打響指。
“嗯?”
李世民從沉思中驚醒,一臉茫然地問兒子:
“有什麼了?”
“當然是,怎麼能夠讓房相乖乖地回來……如何讓百官通過一日三餐攝取足夠營養的方案了。”李明道,有些擔憂地看著他:
“阿爺,從剛才起你就魂不守舍的。是發生了什麼?還是說,你腦袋又梗……”
砰!
“嗯?你剛才說什麼了嗎?”
李世民撫摸著發疼手指關節。
“沒,沒什麼……”李明摸著腦殼上鼓起的大包。
“唉,該說你是孩子氣還是……”李世民欲言又止,頓了頓,換了個話題:
“那你,接下去準備怎麼辦?聽取你阿娘的意見,還是你舅舅,還是彆的什麼人的意見?”
李明神秘兮兮地笑了笑:
“嘿嘿,朕自有妙計。”
你可有的是妙計……李世民在心裡吐槽。
“說起來。”李明提高了音量。
“在攻陷晉陽、鯨吞大唐以後,我還沒有舉辦慶祝儀式,犒賞三軍。”
被攻陷晉陽、率眾投降的李世民不由得嘴角抽搐,沒好氣道:
“怎麼?你是要拿我的的腦袋,去祭拜祖廟嗎?”
“哎呀哪裡的話啊父皇~”李明拖長了聲調:
“三軍早就犒賞過了,我隻是找個由頭,把群臣聚集起來吃個飯,明、唐雙方的同僚認識一下而已。”
哼,你小子怎麼做都有理……李世民把目光往窗外瞥去,懶得搭理這個不孝子。
不爽啊,好不爽啊!怎麼就被這個囂張的臭小子踩頭了!
要不是自己中了風、狀態大受影響,怎麼也不會輸給這廝!有本事再打一仗!
…………
當然,打一仗是不可能的,老李甚至都沒有把這句吐槽說出來。
因為雖然李明不說,但他自己心裡也清楚,自己其實是被暴力推翻的前朝君主。
仗都打輸了,要點臉。
不過,李明倒也沒有真的召開“凱旋晚宴”,對大唐諸君跳臉。
晚宴的名頭比較勉強,是為了“慶祝端午”——儘管端午節早就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
父子二人就這麼維持著默契,對建國過程中的若乾敏感話題避而不談。
這場“拜晚年”晚會就在國務衙門附屬的宴會廳召開。
雖然唐州還在下著大雨。
但是些許雨水,自然是抵擋不住群臣麵聖的熱情的。
宴會廳燈火通明,火氣強勁的煤油燈,將偌大的空間照耀得如白晝一般。
在京的文武官員悉數到場,群賢畢至(褒義),將星璀璨。
今晚的排座很有意思。
為了避免明、唐兩地對立,坐席安排完全按照品秩排序,不按出身排座次,大家被打散坐在了一塊兒。
因此,在報紙上被公開宣傳為“妖言惑眾,蠱惑太上皇、唐隱帝造反”的首逆劉洎,就這麼坐在了侯君集和李道宗的中間。
李靖和李世績“武廟二人組”也是一樣,他倆都是帝國的最高軍事統帥,自然得並肩而坐。
而李治的前任老師馬周,則和現任老師許敬宗、李義府一個座次。
類似“機緣巧合”的配對還有很多,宴會廳內外洋溢著尷尬的空氣。
“你說陛下在今晚搞這一出,是有何企圖啊?”李道宗隔著一個空座位,探出腦袋,和不遠處的侯君集說著悄悄話。
侯君集抱著胳膊微微側耳,無所謂地聳了聳肩膀。
“誰知道,陛下總是想一出是一出……”
“咳哼。”
一聲乾咳打斷了兩人的背後蛐蛐。
侯、李二人同時回頭。
隻見大唐黃門侍郎,劉洎劉宰相,紅著臉、悶著頭,插進了兩人之間,坐在中間的席位上。
嘖……侯君集不耐地咂了咂嘴,瞪了一眼這個不羞不臊的手下敗將。
老劉把頭垂得更低了,背卻挺得筆直,跪坐在桌案前,好像一個對著酒席罰跪的小學生一般,尷尬得腳趾都快摳抽筋了。
要是可以,他寧願在旁邊站一輩子,也不想坐在這兩頭豺狼虎豹的中間。
但是,沒辦法,全場大家都坐下了,隻有他站著更加尷尬……
大概是覺得沉默更為難熬,劉洎又是乾咳幾聲,開腔了:
“陛下請諸位齊聚,一定有他的道理。”
李道宗尬笑一聲:
“哈哈,劉侍郎這話說得,和說了話似的。”
老劉不吭氣了,腦袋快垂到了桌案上。
類似的情形,還發生在另一桌。
李靖和李世績坐在一起,相顧無言。
“你好。”
“你好。”
沉默……
“吃了嗎?”
“沒呢,等開飯。你呢?”
“好巧啊,我也是。”
又是沉默……
在廳堂的上風,龍椅的左右兩旁。
正副首相正襟危坐,一言不發。
房玄齡身體輕輕搖晃,他瘦得很厲害,就像台風中的一根枯竹,雖是會被狂風連根拔起。
陛下設宴,他沒有理由繼續病遁,必須列席。
他懷疑這場“鴻門宴”和他有關,但他沒有證據。
在老房的對麵,隔著一張龍椅,坐著他的老同僚長孫無忌。
長孫相同樣麵容莊重,不苟言笑。
他也懷疑李明陛下此舉和那個什麼勞什子“營養三餐”計劃有關,但他同樣沒有證據。
在一片難堪之中,背景各異的眾人,心中卻有一個共同意念——
陛下在哪裡?趕緊開宴、吃完走人,結束這煎熬的尷尬吧!
就在在場所有人的翹首以盼中,李明陛下姍姍來遲。
群臣由衷地鬆了一口氣,在房玄齡、長孫無忌的帶領下,齊聲頌曰:
“臣,拜見陛下!”
李明端坐主位,俯瞰著一個又一個對著自己卑躬屈膝的人頭,不禁感慨萬千。
貞觀全明星,都被他一人給集齊了!
房玄齡、長孫無忌、李靖、李世績……
連同李世民和李治。
一個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如今都在他的麾下,對他俯首稱臣,在他的調配之下,為了他的天下而嘔心瀝血!
頭一回,李明陛下真正有了“天下儘在我手”的慷慨情懷。
在感慨之餘,他卻忽地生出了另一個荒唐的念頭:
如果在此時此地,鬨出了什麼事故。
天下會大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