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問題?大臣吃飯……難道還是一個問題?”
次日。
原平州府——現在已經被更名為“國務衙門”——最高層的書房。
窗外暴雨滂沱,比昨日有增無減。
窗戶裡,副首相長孫無忌對著來訪的兩位陛下發愣。
李明和李世民,地球的答案、生命的,冒著大雨專程來這兒一趟,就為了這事???
“諸臣是一日兩餐還是三餐、是食肉還是吃素,並非要事,不敢驚動陛下和太上皇的大駕。”
長孫無忌生硬的聲音回蕩在寬敞的書房裡,擲地有聲。
這間書房原本是他和房玄齡共用的。
但因為房相正在鬨辭職,所以屋裡隻有他一個。
經理國家的全部重任,自然而然地也落到了他的頭上。
換言之,長孫無忌終於當上了夢寐以求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頭號大權臣。
隻是大權獨攬以後,長孫大權臣看上去並不是很開心的樣子。
“如今我朝不亞於新生,政事千頭萬緒。
“在這個承前啟後的關鍵時點,卻要將寶貴的時間揮霍在大臣的飲食習慣問題上,陛下覺得合適嗎?”
長孫無忌雙眼無神,但是語氣很衝。
一旁的李世民皺了皺眉頭。
身為退休老乾部,他一起跟過來隻是來旁觀的。
看看李明這小子在治理上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把他吊打得體無完膚。
但是看著看著,他的指導欲就上來了。
你長孫無忌什麼身份,敢對皇帝這麼說話?
李明本人倒是對大臣的無禮態度並不生氣,隻是抱著胳膊,嚴肅地點頭,以示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很合適,大臣乃是大國吃飯當然是個問題。”
“嘶……陛下對百官如此關心,無微不至,臣感激涕零。但……”
長孫無忌先是熟練地給自己疊了層甲,然後便開始輸出了:
“現在天下百廢待興,事務繁忙,陛下卻執著於雞毛蒜皮的飲食問題,是否會因小失大?”
陪同一旁的李世民嗬了一聲:
“長孫公,你倒是成了一位敢直言進諫的忠臣了。”
將在李承乾、李治和李明陣營之間搖擺,二度跳槽的三家姓奴為“忠”,老太上皇的諷刺不可謂不辛辣。
平心而論,長孫無忌犯顏直諫,規勸得很有道理,頗有貞觀之風。
但李世民陛下現在已經退休了。
他自己當皇帝的時候,還可以虛心納諫。
但現在老李就能放飛自我,對諫臣也照噴不誤。
噴他不行可以,當麵噴他兒子更不行,兒子隻能他來噴。
這不僅是因為老李“像”小李,是個護犢子的。
還因為老李是被小李暴打的,你長孫無忌連小李都敢噴,那豈不是更要在我老李頭上拉屎了?
這個簡單的食物鏈,讓李世民陛下必須對自己的大舅哥重拳出擊。
“承蒙太上皇陛下抬舉。”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長孫無忌完全沒有因為自己的二五仔行為而感到羞愧,直接給老李懟了回去。
語氣之衝,讓李世民都不由得吃了一驚,不禁正眼端詳著對方。
這才發現,大舅哥的眼眶是黑的,臉也是黑的,整個人都散發著怨念的黑氣。
這是加班加過頭的打工人,所特有的怨氣。
經常加班的朋友都知道,當你連續熬夜加班幾個日夜以後,都會進入這種天不怕地不怕、就算天王老子過來都得挨倆嘴巴子的無敵狀態。
長孫無忌現在就進入了這種狀態。
一向小心謹慎、對“妹夫陛下”唯唯諾諾的他,現在也敢正麵硬懟了。
李世民被懟得眼皮子直跳,竟被對方“無敵之人”的氣勢給震退了,下意識地看了看自己的身邊。
好大兒又怎麼迫害臣下了,把人逼成了這樣……
而被“以下犯上”的李明,那自然是一點也不生氣,相反吞吞吐吐的,還有點心虛。
“那個……咳咳。朕知道你和長孫延事務繁忙。
“但常言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又有言道,千裡之堤毀於蟻穴……”
李明勉強擺起了皇帝的譜,試圖壓製副首相的氣焰。
然而不幸的是,長孫無忌完全無視之,徑直說道:
“關於陛下命臣下辦理的官製改良事宜,今想向陛下彙報最新進展,希望陛下撥冗垂聽。”
用詞都是“酌情”,但是話說到這份上,並沒有給李明拒絕的餘地。
“好……”李明麵有愧色地點頭。
話音未落,長孫無忌已經自顧自地彙報了起來。
“為了統合天下,高效治理,陛下曾下敕旨,由臣牽頭負責改良我朝的行政機構和官僚體係。
“現在,臣會同長孫延、蕭瑀等已大致辦理妥當,情況如下。”
簡短的開場白之後,長孫副首相不給兩位陛下整理思路的時間,便直入主題,將複雜的具體改良事項一一鋪陳開來。
行政機構和官僚體係,事關國計民生中的“國計”,乃是經濟之外、李明最關注的議題。
在創立遼東政權以來,李明就經過了一輪大的機構改組,弄出了表裡兩套製度。在打出大明旗號以後,又進行了一次改革,將表麵用於應付大唐的那層“殼”徹底廢黜。
現在是第三次“機構改革”,規模非同尋常。
這不是說過去大明的體製有問題。
而是今時的大明已經不同往日,不再是占據一角的割據政權。
而是一頭橫跨亞洲、疆域遠超傳統封建社會統治力極限的利維坦。
治理難度陡然增加,政治體係自然要與時俱進,相應做出改進。
而作為政治老手,長孫無忌要考慮的還不光是做事。
還有做人。
以明代唐,雖不是螞蟻吞大象,但也足以稱得上是火星撞地球。
兩個體量相當的龐然大物合並,對權力版圖不啻一場巨震,將原有格局徹底洗牌重組。
誰該擁有何等職位,不同職位又該享有什麼等級的權力,如此安排是否會打破大明複雜而精細的平衡,是否有利於國家,是否有利於自家……
既要保證行政效率,又要兼顧權力分配,簡直是米粒上雕花,牽一發而動全身。
作為官僚體係的領頭人之一,長孫副首相的任務有多重,毋庸贅言。
這段時間,他和他的下屬都快忙瘋了,五加二、白加黑,提前拿到了二十一世紀體驗卡。
而他的好大孫、首席秘書長孫延,更是修仙修到人憔悴,發際線後移到了十分危險的境地。
在大夥兒個個都是零零七的節骨眼上,李明陛下突然又在突發奇想,找他就為了商量什麼“早上中午晚上”吃啥。
也難怪長孫無忌會這麼生氣。
自己都快忙到螺旋升天了,老大卻在雞毛蒜皮的事情上摸魚。
這換誰都要生氣的。
“臣已經依照陛下的意旨,對三省六部和百官職位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長孫無忌仔仔細細地講述著。
而李明也一改剛才心不在焉的態度,認認真真地聆聽著。
這是正事。
大明改製,首當其衝的便是行政機構改革。
發端自夏朝的三公九卿製,發展到唐朝時已經名存實亡,成為了禮儀性質的虛銜,在這次機構改組中被正式廢除,壽終正寢。
而前朝大隋所開創的三省六部製,現在才過了一百來年,還不至於過時。
事實上,這套體製挺適合農業社會的生產方式的,一直沿用到了一千多年以後、另一個東北起家的王朝政權——也就是帶清。
李明陛下是很務實的,不至於為了改革而改革,因此三省的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都得以保留。
隻是三者的職能有了“微調”。
尚書省作為行政部門不變,下轄的六部尚書在權責上有些調整,自不必贅述。
變動較大的是中書和門下兩省。
中書省負責根據皇帝意旨草擬敕令,門下省則負責審查詔令。兩省的沿革都源自皇帝的內侍機構,兩者的職能也有頗多重合互補之處。
所以在後世,兩省就逐漸合並成了“中書門下”一個部門。
而在李明陛下手裡,自然不會把這個問題遺留給後人,他現在就要解決。
“門下省的詔令審查職能,悉數移交中書省,由中書省完整地負責法令的製訂與審核發布。
“原九卿中的大理寺、以及尚書省的刑部,並入門下省。由門下省負責監督審查全國範圍內的法令實施,司令法律。”
長孫無忌滔滔不絕地講著,李明點頭聽著。
經過這麼一通魔改,三省就分彆負責了行政、立法(陛下敕旨的編撰、審核與發布)和司法(監督法令實施),各司其職。
在各自主管的領域內,三省分彆擁有完整的權力,而在更廣大的行政、立法、司法三權上,三省又各自分立,互相掣肘。
這樣既可以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又保持了一定的權力製衡。
“而在三省之上,原門下省政事堂升格為‘國務衙門’,便是此處府院。
“國務衙門統合三省,在三省長官之上,再設正副首相各一人,便是房玄齡房相和在下。”
長孫無忌繼續說道。
政事堂是原本諸位宰相共同議事的地方。以前的三省雖然分了權,可是遇上需要各部協調的大事,還是需要各位宰相在一起碰頭商議的。
政事堂便是群相辦公的地點,位於門下省。
李明索性把這個臨時機構轉正,淩駕於三省之上,統一調令國家大事,正式成為國家行政的中樞。
這便是最終敲定的,大明王朝政治權力基礎結構(再改剁手版)。
說是大改吧,一切框架都是從舊有的體製上發展而來的。
說是承襲舊製吧,權力格局是切切實實地改變了。
給人一種又新又舊的感覺。
也好,改革就該一步步來。
步子太大會扯著蛋的。
“之後,便是各部尚書人選。”
蘿卜坑已經挖好了,接下來便是栽蘿卜了。
長孫無忌繼續向李明介紹著人員任職情況。
這沒什麼好說的,因為人事權是一切的基礎,是李明的逆鱗,是他牢牢抓在手裡,絕不允許他人、包括親爹娘染指的權力。
各級官員人選他早就已經欽定了,長孫無忌隻是向陛下確認,他的意旨得到了落實而已。
李世民在一旁聽著,全程安靜得像個學生,沒有再放飛自我地發表意見。
信息量太大,他必須要好好消化一下。
國務衙門的設立和三省六部的重新分割,對他的震撼自不必說。
光這個“選人用人”,就充滿了學問——
每個衙門必定配備一位大唐舊臣為副手。
這地區平衡、權力平衡,玩兒得溜啊……
彙報完畢,長孫無忌呼出一口氣:
“經陛下調教,三省便能獨立地處理自己職能範圍內的事務,而不必跨部門會辦,縮短了辦事流程,減少了推諉扯皮。
“行政效率提升,便可助臣等統治這遼闊無邊的疆域。
“陛下,英明!”
說著,他鄭重地向李明一拜。
這是他發自內心的讚揚,不是拍馬屁、諷刺,或者進諫的起手式。
各部門掌握辦事的全流程,上麵再架設一個牽頭機構,之上是發號施令的皇帝,這是專為效率而生的權力結構。
和大明這個國家的氣質最為搭配——效率優先,銳意進取。
李明陛下雖然偶爾會……突發奇想,但是在大政方針上,他何時出過差錯?
是一位值得百官信賴的明君啊。
今次的政治改革,必將載入史冊……
“英明麼……”
李明並沒有感到得意。
這種權力分配方式,效率固然是提高了。
但也存在著另一個隱患——各部權力分立,容易板結一塊,形成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獨立王國。
人話說就是,缺乏製衡,容易形成利益集團。
在李明的勵精圖治下,通過定期輪崗、人員流動等方式,姑且還能延緩利益集團的形成,讓這套行政機器保持高效。
可時間一長,機器仍然難免鏽蝕……
也罷!
“後人的事,就相信後人的智慧吧。
“今人得先解決眼麵前的問題,以效率為先,先把這大到離譜的國土給治理好。”
李明嘀咕著,心裡不禁想到。
若是房相還在,他大約不會說什麼“陛下英明”,而是麵無表情地列出證明此舉愚蠢的一二三項理由吧……
“對了,說起房相。”
李明想起了來這兒的正事,話鋒一轉:
“長孫相,你希望你的同僚房玄齡回來嗎?”
伏惟陛下意旨是尊,但臣竊以為,房相年老體衰、思維遲滯,於公於私,都應放他告老還鄉為好……一旁的李世民自娛自樂地在心裡替長孫無忌回答著,一邊慢悠悠地喝著茶。
開玩笑,好不容易妨礙他專權的絆腳石走了,難道還請回來不成?
“希望。”長孫無忌麵無表情,簡短地回了這兩個字。
“噗!”李世民差點把茶湯吐出一地,以一種看陌生人的表情,詫異地打量著長孫無忌。
這位大舅哥,今天讓他感到陌生!
原本處事圓滑的,今天變得剛直無比。
原本權利欲旺盛的,今天卻要另請高明。
來大明的這段時間,長孫無忌到底是怎麼了?!
“工作任務太重,事情太繁複了……”
長孫無忌聲音虛弱,神色疲勞,臉上寫滿了生無可戀。
“兩位首相的職責,壓在我一人身上,著實有些勉強。
“我上書請求陛下擢升新的首相,或者將部分首相職責分出去,可陛下又不肯……”
“畢竟首相乃是群臣之首,茲事體大。除了房相和長孫相,其他人我誰也不敢信任啊。”看著快要過勞死的長孫無忌,李明的臉上露出了狡黠的笑意。
“如果我說,隻要重新規劃群臣的飲食,就能讓房相回來呢?”
長孫無忌頓時精神一振,死氣沉沉的臉上出現了明顯的波動。
先是驚喜,再是疑問,最後是篤定。
“請陛下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