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知否:我是皇太子 > 第四百五十五章 張桂芬產子

第四百五十五章 張桂芬產子(1 / 1)

推荐阅读:

趙興眉頭微皺道:“不管如何,棄城而逃都是大罪。你父親隻是被貶,已經算是處罰的很輕了。”

按照曾慶軒所說,當時的局麵確實守不住。

趙興並不是迂腐之人,連守城兵馬都被抽調走了,短時間肯定沒有援軍。

要是靈州城不怎麼重要,以當時的情況,放棄也就放棄了。

可是靈州城對大宋非常重要,乃是大宋通往西域的唯一道路。

西域雖然貧瘠,卻是絲綢之路必經之路,不僅能夠和西邊國家通商,大宋還能從西域獲得馬匹。

靈州城丟失,也丟失了大宋唯一獲得戰馬的途徑。

從那以後,戰馬價格翻倍增長。

沒辦法,大宋已經沒有獲得戰馬的渠道了,隻能向遼國和西夏購買,人家壟斷後,自然加價。

要是因為兵力懸殊守不住放棄也就罷了,可當時根本沒有守,曾慶軒的父親直接下令逃了。

以趙旭的性子,棄城的官員武將都該宰了。

然而曾慶軒的父親隻是被貶,可見大宋的情況爛成什麼樣了。

“臣非因此怨恨朝廷,陛下所言沒錯,臣父當時棄城而逃,如此處罰算是輕的了。可是此敗完全是韓大相公主戰導致的,若是韓大相公不抽調守城兵馬,也不會發生這種事。可事後韓大相公並未受到任何處罰。”曾慶軒憤恨道。

趙興聞言沉默了一會說道:“這麼說你是想報複韓大相公?”

“回陛下,臣並未有報複任何人的念頭。臣父被貶嶺南,臨終前曾和臣說,文人領兵,勝則加官,敗也未罰,即便罰也隻是被貶,將來還有啟用之時,臣隻是想改變這種現象。”曾慶軒說道。

“朕也有意改變這種現象,愛卿有心了。”趙興說道。

不管曾慶軒所言是不是真的,此人趙興暫時還是要用的。

不過曾慶軒所說的也是大宋傳統了,而這一切正是不殺文官所造成的。

“這件事短時間內平息不了,今日愛卿也是打了朝臣一個措手不及,接下來他們必然不會因此罷休,愛卿可有對策?”趙興問道。

“陛下可先裝病拖延,等塵埃落定即可。”曾慶軒說道。

他此時也沒有太好的辦法,正如趙興所說,今日他是打了那些官員一個措手不及。

那些文官不可能輕易妥協,必然還會鬨下去的。

“裝病太下等了。”

趙興搖了搖頭道:“朕準備命人修書,自古以來,無數典籍失傳,這些都是瑰寶。朕意昭告天下,收集孤本,將所有書籍結合起來,編纂一本宣武大典!”

所謂宣武大典,其實就是模仿朱棣命人編撰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包羅萬象,彙集了書籍七八千種。其內容涵蓋了經、史、子、集等多個領域,涉及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等多個方麵。

算是最早的百科全書了。

朱棣命人編纂永樂大典,是為了籠絡文人,消除他們的不滿。

文人愛名,立德立功立言被文人稱為三不朽。

編纂這種流傳千古的書籍,在其中名,可是流芳千古的好事。

趙興也有類似的目的,把朝中反對最激烈的人都丟去修書。

畢竟他不可能真的把所有反對的都給殺了。

除此外,趙興也想為後世保留一些文化瑰寶。

印刷術出現,很多書籍依舊還是孤本。

一來是人們喜歡敝帚自珍,二來也是沒有大規模流傳的價值。

但趙興下旨號召天下人進獻孤本,並且會在宣武大典之中注明,書籍是誰獻出來的,肯定有很多人願意把珍藏的孤本獻出來。

曾慶軒稍微一想,就明白了趙興的用意,一臉敬佩道:“陛下編纂此書,功在千秋,必然會成為一代聖君。”

“此事交給你了,儘快擬訂一個章程出來。先擬詔,命天下文人百姓獻書。”趙興擺了擺手道。

他對聖君不聖君的並不在乎,也不認為因此會被讓尊稱聖君。

皇帝說到底還是治理天下,天下治理好了,名聲自然有了。

若是他不能解決大宋積弊,過個幾代亡國了,他還是會被後世評價為庸君。

朱棣修永樂大典,乾隆修四庫全書,二者就因為這個被尊稱聖君了麼?

…………

早朝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開了。

大宋文風鼎盛的同時,也早就了言論自由。

文人之間談論國事,抨擊朝政朝臣之事,很是常見。

雖然之前士子鬨法場,在宮門口請願,趙興因此大發雷霆,處置了不少讀書人。

但是這並不能讓這些讀書人醒悟。

大宋立國百年,讀書人的優越感早就養成了,豈是那麼容易改變的。

不少讀書人甚至再次主張,要聯合起來請願,不能任由官家毀掉大宋,隻有如此,才能不失文人風骨。

隻是趙興上次禁止請願士子參加科舉,總歸還是有些震懾力的。

重文輕武雖然養出了讀書人的優越感,但是學得文武藝,還是要賣給帝王家的。

寒窗苦讀多年,不就是為了做官麼。

因此這些士子叫的雖然凶,但是真正從者卻不多。

這次的風波也並非全無好處,最少掩蓋了趙興下旨命各地官府篩選參加武舉之人,為其提供食宿之事。

要是沒有這次的事情,這個旨意一出,必然會引的所有文人士子反對。

畢竟大宋輕武已經是‘國策’了,文人自然不願意一直被他們壓著一頭的武夫,得到重視。

有好處自然也有弊端,那就是各地對於趙興的這條詔令並沒有認真宣揚,大多都是敷衍了事。

加上如今都在議論朝中的動蕩,根本沒有人議論關於武舉之事,宣傳效果就更差了。

不過相比較之前武舉,完全不受任何重視,甚至許多人都已經忘了大宋還有武舉來說,多少還是有些宣傳效果的。

就在這時,突然一個消息傳遍了汴京,官家欲修撰一部包含天下所有書籍的大典。

若是家中有孤本書籍的,皆可抄錄獻給朝廷,等大殿編纂成,會在其中注明獻書之人。

這個消息一出,倒是很好的轉移了注意力。

對於這道旨意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好事,也有人反駁,說不能讓那些雜書和儒家典籍並入一部大典。

趙興沒有心情關注這些,因為張桂芬要生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