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網址:看到有一些讀者對中晚唐軍事比較生僻,故根據中唐河東節度使下轄的管理衙軍的都虞侯李荃寫的《太白陰經》做幾個注釋。這不是單章,單純注釋說明一下。老家夥跳過,僅給不熟悉的讀者看看。
一,什麼是戰鋒?
經曰:統六軍之眾,將百萬之師,而無選鋒,渾而雜用,則智者無所施其謀,辨者無所施其說,勇者無所奮其敢…簡單說就是,開戰之前,要選一批特種兵出來,站在第一線。
這一批特種兵,謂之曰:鋒。
分為幾類。
有引五石之弓矢貫重劄,戈矛劍戟便於利用,陸搏犀兕,水攫黿鼉,佻身捕虜,搴旗摭鼓者,名曰:猛毅之士。這部分是貨真價實的老殺材,花兵,什麼兵器都玩得賊溜。力能開五石弓,披貫鐵甲而格鬥數人。一般都是打過幾十仗而不死的人形高達。輕生死、智商高、有眼力見,都是以一當十的絕對猛人。哪怕打了敗仗,也不會慌。書裡的小王就屬於這類。
有立乘奔馬,左右超忽,踰越城堡,出入廬舍,而亡形跡者,名曰:矯捷之士。說直白點吧,就是單槍匹馬在敵後活動,而你幾乎很難抓住的飛簷走壁的偵察兵。
有往返三百裡不及夕者,名曰:疾足之士。神行太保!一句話,善於奔跑,耐力好,馬拉鬆戰士。
有力負六百三十斤行五十步者,或二百四十斤者,名曰:巨力之士。這種武夫可以舉著磨盤在你麵前哈哈大笑,走團團轉…
開戰之前,為著取勝計,將帥就會想辦法把這部分殺材選出來,集中成“戰鋒”,到一線站著。這種武夫,成百上千往那一站,新兵就會嚇尿。昭宗討李茂貞、王行瑜,岐、邠兩鎮選了部分戰鋒站在前頭,禁軍遠遠看到,直接一哄而散。
一般而言,這部分人要是崩了,或者士氣衰落,那主帥就可以收拾大隊準備跑路了。彆想著補救了,沒用。
二,什麼是擊槊。擊槊到底是怎麼擊的?
仍然以河東衙軍的軍事風格作為例子。
一軍12500人,以10兵為一火,合1250火;然後根據接戰麵積,劃分戰段——人守地一尺六寸。什麼意思呢?你是一名武夫。麵對即將到來的擊槊,節度使的命令傳到兵馬使,兵馬使下達到十將,十將挨個告知火長,火長再告訴你們幾個大頭兵。然後,你和你的同袍每個人會得到“一尺六寸”的防區。無法後退,無法轉身,隻能穩住陣腳,奮力向前。
再有——以三千七百五十人為奇兵,餘八千七百五十人分為八陣。守地一千七百五十尺。意思是,除了你們這些被按在一線的三千多人,後方七千多人的大隊就站在你們背後,輪番等待替補。然後你們這一軍守地1750尺。這個寬度,就是你們這一軍的底線。
同時,你們的大隊七千多人也不是隨便站隊的,不是電視劇裡的方陣。而是八陣。
“天陣居乾為天門。地陣居坤為地門。”
“風陣居巽為風門,雲陣居坎為雲門。”
“飛龍居震為飛龍門。虎翼居兌為虎翼門。”
“鳥翔居離為鳥翔門。蛇蟠居艮為蛇蟠門。”
“天地風雲為四正。龍虎鳥蛇為四奇。乾坤巽坎為闔門。震兌離艮為開門。”
比較複雜,我簡單點解釋,就是會根據武夫的技能、士氣、素質、膽量、兵種劃分為若乾小陣,授予旗幟。分為正兵陣、奇兵陣,通過留出來的通道相互接應、援助。為啥說晚唐武夫軍事素養高?因為這是大夥公認的基本功。你連陣法都弄不好,大陣一觸即潰,要你這兵馬使何用?
總結:打起來之後,陣列未崩潰前,雙方就是在“一千七百五十尺”這個寬度上擊槊,武夫們手持四五米的槊,互捅。往往是成百上千把鐵槊在空中叢刺。非常殘忍,非常血腥。畫麵大夥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武夫,你體力不支了該怎麼辦?你的槊卡在了槊叢裡,握不住了,該怎麼辦?如果你被對方拖出陣列,會是什麼下場?捅成肉泥!
這是一萬對一萬的常規擊槊。
如果是幾萬對幾萬——總寬度——“守地一萬六千尺”起步,換算成李世民的腳步,得二千六百六十六步,餘四尺,換算成裡,得七裡。那畫麵…
唐人的戰鬥技術很精細,但一線廝殺一般而言就是這樣粗暴而直接。擊槊,互捅!捅步兵,捅騎兵,捅翻一切。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種白刃戰,很少發生。分為三種情況,要不就是柏鄉之戰那種,雙方都是精銳,陣列崩潰後,雙方殺紅了眼,誰也不肯後退,嗷嗷叫著互砍。主帥下令,武夫們也不走。要不就是一方兵敗如山倒,另一方追殺潰兵。要不就是行軍途中遭到猛烈進攻。
比如書裡的渼陂澤,岐人壓根沒想到主角會帶著騎卒半路繞道突襲,等收到斥候情報的時候,布陣已經來不及了。
再比如長春宮之戰,三千同州軍撤往大荔途中被主角中途阻擊。他們反應快,完成了布陣。本章我寫的比較細,那就是一場經典的騎兵圍殺小規模步兵的戰鬥,跟剝橘子似的,騎兵圍著你兜圈,不斷用馬槊找機會把人往出來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馬槊比步槊還長,他夠得著你,你夠不到他。憋屈嗎?
三,主角擁有後世的見識,能不能采用一下戚繼光的兵法,用紀效新書練兵?
不是不行。但我打個比方,汴軍兩萬人排成陣列,等你來擊槊,你就是把原班戚家軍拿過來,打得贏嗎。明朝軍隊的體製有他的過人之處,但不適合這種情況。你讓武夫們用這種戰法和去敵人作戰,那是要造反的。當然,隨著劇情發展,比如後期進入南方作戰,麵對地形複雜的情況,無法排陣擊槊,明朝軍隊的一些優秀戰技是可以拿過來的。
額外解答幾個問題。
一,名將。
許多書友建議收集名將。個人沒這癖好,這是其一。其二,你們熟知的符存審、楊師厚、郭崇韜、劉知俊等等五代名將,在這會幾乎全是嘍囉。符存審投奔李克用的時候僅僅隻是李罕之麾下的一名列校,跟大頭兵差不多。所以書裡才會出現他被李克用隨手打發到長安,陪嫁閨女的劇情。
再比如楊師厚,先是轉投李克用,但河東最不缺的就是武夫,他根本出不了頭,後來犯了事,轉投朱溫,朱溫也隻是打發他了一個衙內的身份。在書裡這個時間裡,他在汴軍之中,真就一根蔥。
有書友說,現在符存審在麾下,應該授予重任。我知道這個武夫很異類,有道德,有操守,不造反,也有本事。但主角現在是一個勢力團夥,晉升得有規矩。隨手就拔為大將,其他將領怎麼想?這廝什麼功勞都沒有,憑什麼?而且主角在給小符機會啊,現在小符已經是中軍校尉,帶著一千多人護送使者到西域出使了,任務圓滿完成,肯定有提拔嘛。
不要對名將抱有濾鏡。時勢造英雄,就如符存審,如果他沒做出去太原的選擇,曆史上根本不會有這麼一號人,甚至連他的名字都不會留下。最多記載一句——及罕之勢蹙,其眾符存審等亡去。
人生就是這樣。很多時候一個不起眼的選擇就會改變人的一生。相信許多書友也有類似感受——如果我當初沒有報考那個專業,如果我當初沒有選擇在這個公司工作,如果我沒有愛上那個人,如果我考研,如果我考公,如果我跳槽…如果我沒有看這本書…
時勢造英雄,這是其一。其二,晚唐這個社會環境,不缺會打仗的武夫。許多人隻是像符存審那樣差一個機會,差一個正確的選擇。
二,官製,政治。
唐代官職我就不仔細介紹了,大夥自行查詢,書裡也有寫。最近寫到吐蕃,許多書友提出疑問。我沒在書裡做科普,比較占篇幅,有水字數的嫌疑。在這簡單說一下,吐蕃這個節點,中央政權已經滅亡了,中央官製就不說了。地方上跟唐朝差不多,節度使、觀察使一應俱全,下有都護、大都督、守備、安撫、稅官、水官、西本、秘書官、節兒。節兒對標內地,就是刺史。除此以外,還有什麼討擊使、部落使,亂七八糟的。當然,這些玩意都是吐蕃軍閥們自封的。中央都亡了,誰來給他們封?
唯一需要大夥注意的是僧官,吐蕃是一個神道教國家,以佛為神,佛教是統治階級食物鏈的頂端。在他們的宰相當中,以沙門僧身宰相為最尊。許多官員都有僧人身份,要麼真和尚,要麼名譽和尚。表現突出的漢人、突厥人、回鶻人,會被授予僧官身份,直白點說就是抬旗…
三,目前主角擴張,打下來的土地會采用什麼政治製度?
許多人建議上明清的製度。為免有人指責我捧一踩一,我先申明,我不是捧一踩一。
先說說明朝的三司製吧。地方上,一個省,按察使、布政使、都指揮使三司分立,分管州縣日常事務。有人造反,就派個大臣來,當巡撫統籌大局。如果戰爭蔓延範圍大,就擴大巡撫的統領權限。如果涉及到幾個省,就派總督。乾完活,巡撫、總督拍屁股走人,回朝。
但明朝的事大家也清楚,後續巡撫、總督的設立幾乎成了常態,為啥,因為地方上狗屁倒灶的破事多,不得不常駐巡撫。
書裡這個情況,事多不多?肯定多啊。像河西這種地方,大大小小的山頭、豪強亂成一鍋粥,打完就沒事了?打一次就搞定了?肯定不可能啊。
總而言之,三司製是建立在對地方強大的控製力和滲透力度的基礎上,而這需要設置大量部門、崗位,增添大量官、吏,砸錢砸人以此強化統治。主角現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肯定沒法把資源用來堆積冗官。很簡單,目前這個節點決定政權安全、成敗的,是軍隊。堆積冗官的確能強化統治,但用於官的開支多一文,用於武夫的錢就少一文。一旦財政出現問題,輕者像德宗那樣被武夫們陳兵丹鳳,讓聖人滾出來答話。重者闔家富貴。
目前,置郡太守、尉,在不增加成本的情況初步分下權,沒問題。後續等政權安全了,財政日益寬裕,基本排除亡國之危,主角會調整。
更新晚點。
彆說——“有這功夫不如多寫一章。”哈哈,哪怕不寫這些,我每天產量也就五千,精神封印了我,每次寫到五千字就不想寫了。天公和另一位書友的上盟,抽空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