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黃小燕問:“劉夢石教授,《航海技術辯證法》是一本什麼樣的著作?”科普作家劉傻子說:“華夏《航海技術辯證法》一書認為,‘航海是一門綜合性的工程應用科學和技術,古代航海隻是一種技藝 ,至 15 世紀初才逐漸發展為技術 ,而到了 19 世紀中葉 ,它的科學形態才逐漸取得完善。這一過程與 19 世紀中葉自然科學的整體發展是一致的 ’。”
於張喜補充說:《航海技術辯證法》這本書主要探討了航海技術的發展曆程、特點、規律以及航海科技產生的動力等方麵的內容。書中還涉及到航海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航海學科性質的分歧、大航海觀的建立及其意義等內容。此外,書中還對海損事故進行了哲學分析,並對船舶駕駛技術的矛盾進行了分析。
劉夢石教授說,航海技術在曆史上的應用案例,你們知道嗎?有古代航海技術:古代航海技術主要依靠天文觀測和經驗導航。古代航海者通過觀測星象、測量角度等方法確定航向和位置,但受限於技術條件,航海精度較低。魏晉時期,水密艙壁技術在中國古代船舶製造中占據了重要地位。
沈聰明編輯雖然喜歡抬杠,私心也重,但是他善於學習,提前做了功課,所以,他開始賣弄,打斷劉夢石的話頭接著說,宋元時期,中國航海技術達到了鼎盛時期。這一時期,大型戎克船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中小型的戎克型船。
海洋專家高敏說,這些船隻吸收了歐洲的造船技術和風帆技術,使得中國航海技術更加先進。指南針的發明和應用對中國航海技術產生了巨大影響。它大大提高了航海活動的準確性和效率,使得航海家們不再依賴天象和海麵水流等自然現象來確定方向。
王可博士說,有近代航海技術:近代航海技術的發展主要得益於科學技術的進步。18世紀末,英國天文學家哈裡森發明了航海鐘,大大提高了航海精度。19世紀末,無線電通信技術的應用使船舶能夠與陸地進行實時通信,提高了航海的安全性和效率。
劉夢石說,還有現代航海技術:現代航海技術的發展主要得益於衛星導航技術的應用。20世紀末,全球定位係統gs的出現,使船舶能夠準確地確定自身位置和航向,大大提高了航海的精度和安全性。同時,雷達、聲納等技術的應用也使船舶能夠在複雜環境中進行導航和避碰。
神話學者夏青說,我去搜集羅馬神話時,也順便搜集了羅馬帝國時期的航海技術:羅馬帝國時期,航海技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羅馬人建造了大量的船隻會,並創造了一種名為"tule"的船帆布局,即五個斜桅的船,這使得羅馬船隻在遠航過程中具有更大的穩定性。同時,羅馬人還發展了一種名為"ract"的船舶,這種船舶在戰爭和貿易中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羅馬帝國的海上交往。
高敏所長說,17世紀末,英國發明家羅伯特史蒂文森發明了蒸汽船,使得船舶的航行速度和穩定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現了鐵殼船和裝甲船,使得船舶在戰鬥中具有更強的防護能力。
王可博士說,19世紀末,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船舶的建造技術和船帆的改進使得船舶的航行速度和穩定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一時期還出現了以油輪機為動力的船舶,使得船舶的航行速度和燃料效率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劉夢石說,20世紀初,隨著航空技術的發展,飛機開始在船舶上使用,使得船舶的航行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同時,這一時期還出現了更加先進的船舶設計,如飛剪船、貨船等,使得船舶的航行速度、穩定性和載重能力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海洋爺爺解釋說:“航海科學技術的狹義,是從航海人員駕駛船舶在海上航行的知識 、方法和手段出發的, 主要指地文航海技術 、天文航海技術 、無線電航海技術、船舶操縱與避碰技術 。廣義的航海科學技術,還應包括造船科學技術、船舶通信導航科學技術、船舶安全 和防汙染技術等 。其實 ,無論是狹義的,還是廣義的, 航海科學技術 都依賴於相關門類科學技術 ,並且是相關門類科學技術在航海上的綜合、集成與應用。”
科學博士說:“據 《漢書·堯文誌》 介紹 ,西漢時的導航占星書籍已有 《海中星占驗》 等 136 卷 ,表明天文導航術已有發展。《海島算經》 中已有測量海中地形、地物高度與距離的方法 ,對後來航海圖的測繪有深遠影響 。”
劉傻子說,世界上利用指南針進行海上導航的最早文字記載,見於北宋宣和元年( 1119 年) 《萍州可談》。該書中說:“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 ,晝則觀日 ,陰晦觀指南針。這比 1180 年英國 《論物質本性》 中提到航海者利用水浮磁針指北,要早 62 年。”
計算機姐姐說:“明代 《海道經》 中保存了一卷 《海道指南圖》,這是據元人底稿而繪成的,是迄今見到的中國較早的航海圖。到了明初 ,鄭和七下西洋是中國古代先進航海科學技術之集大成。 鄭和航海術 ,主要記錄在 《鄭和航海圖》 中。該圖原名 《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是我國流傳至今的一部最早的遠洋航用航圖。其中圖文記載 ,反映了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華夏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科學技術。”
劉傻子說:“航海史學者研究表明,鄭和船隊中的大型海船叫‘寶船 ’,其‘大者長約 1518 米 ,闊約 616 米 ’;有 9 桅 ,張 12 帆 ;其‘篷、帆、錨、 舵 ,非二三百人莫能舉動’。而哥倫布船隊中最大的帆船,長僅 18 米,僅及寶船的八分之一 ,足見中國明代造船業的強盛。”
小聰說:“我搜索後知道,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 ,歐洲國家率先從封建主義時代進入資本主義時代 ,各門類科學技術取得突飛猛 進的發展 。新的材料、機械 、電氣 、電子、控製 、信息技術 ,逐步應用於航海,形成了近代和現代航海科學技術。”
小燕子說:“我看了一些資料 ,覺得海洋文化與科技的發展關係密切 ,就造船材料而言 。18 世紀煉鐵業的發展 ,導致 1787 年製造出第一艘鐵木船;1841 年,建造出第一艘鐵質船 ; 1858 年 ,出現了鋼,1866 年,開始用鋼造船。”
小明說:“我讀了一本刊物,上麵寫著,1890 年,鋼質船完全取代鐵質船。就船舶動力而言 , 1769 年,研製成雙向蒸汽機 ; 1783 年,則製成蒸汽動力明輪船; 1876 年 ,研製成功內燃機 ; 1892 年,發明柴油機;1903 年 ,則製成內燃機船。”
小聰說:“我知道海洋文化與科技進步相關,就天文航海學來說,18 世紀機械製造業的發展與天文學結合 ,致使 1730 年發明了航用六分儀 ; 1767 年 ,發明了航海用的天文鐘 。船舶通訊導航方麵 , 1888年 ,發現電磁波 ; 1895 年 ,發明了無線電報 ,無線電通信而後被船舶航海采用。”
夢弟說:“我查閱圖書資料,了解了航海科技的發展情況,1935年,人類發明了雷達 ,隨即於 1937 年開始用於船舶探測目標、定位、導航與避碰方麵 ; 1957 年,人類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1964 年, 就研製出衛星導航係統 ,三年後 ,向民用船舶開放使用。”
劉傻子說:“《航海技術辯證法》 一書指出 ,物質資料生產的需要,是航海和 航海科技產生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動力 ;經濟 、生產發展的需要,是航海科技發展的根本動力。”
小燕子說:“航海文化證實 ,軍事 、戰爭的需要,是航海科技發展的重要動力;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其他相關科技的發展,是航海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推動力量。”
科學博士說:“這一結論符合實際 。航海科學技術的進步,使航海從技藝逐步發展成為科學技術 ,從帆船時代進入機動船時代,從地文航海和天文航海時代進入電子航海時代。”
劉傻子說:“值得指出的是,在近代和現代史中 ,華夏航海科學技術曾一度落後於西方發達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 ,經過多年奮鬥,航海事業了很大的發展 ,具有重大的國際影響 。當然,華夏在航海科學技術方麵 ,應該學習 、借鑒、引進、消化、吸收西方發達國家的航海科學技術成果,為我所用。”
小燕子問:“什麼是海圖電子化與航海資料數字化?”計算機姐姐說:“傳統的紙質印刷海圖,已不適應船舶自動化和航海智能化的發展要求,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係統,在近十幾年研發成功,並不斷完善。”
科學博士補充說:“電子海圖顯示與信息係統 ,不僅能很好地提 供紙質印刷海圖的有用信息 ,而且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海圖作業 ,綜合了 gs、aa、ais 等各種現代化的導航設備所能獲得的信息,成為一種集成式的航海信息係統,被稱為是航海領域的一場技術革命。”
小燕子 、小聰知道 ,航海所需的各種圖書資料 ,原來都采用紙質印刷形式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 ,航海通告潮汐表、燈標表等出現了電子版和網絡版。海員可購買光盤或在網上查詢與下載 。這有利於航海圖書資料中內容的迅速更新,避免了海員對紙質圖書資料的手工更正 ,使用也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