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旁鄭度開口對劉備道:
“我大漢想要助燕,唯有出巴郡、攻南郡,直搗襄陽。
攻下荊襄之地,乾國人心震動,將士士氣大跌。
如此一來,乾國在北伐之戰中,必然失利。”
劉備搖頭道:
“吾早與乾國有約在先,一年內誓不與乾軍刀兵相見。
背信棄義之事,我劉備絕不會做!
攻打荊州這個辦法,不可行。”
謀臣法正輕歎一聲,說道:
“陛下,就算您同意攻打荊州,其實也不可行。”
“那袁耀以陸遜為荊州兵馬大都督,龐統為軍師,統禦十餘萬大軍防備我軍。
陸遜對南郡重兵布防,龐統又沿著山地建築了無數烽火台。
一旦我軍有風吹草動,荊州兵馬會立刻知曉。
陸遜和龐統,也會在第一時間做出應對。 ”
聽了法正之言,劉備簡直無語,諸葛亮也捏著扇子直搖頭。
荊州,劉備不是沒打過。
之前蜀漢大軍出荊州,就遇到了陸遜、龐統等人。
結果諸葛亮雖然奇計百出,還識破了陸遜的火燒連營之策,蜀漢大軍卻依舊敗在了乾軍手上。
諸葛亮對龐統很了解,兩人一同拜在水鏡先生門下,年少時便是互為對手,又互為好友的關係。
龐統的智略和手段,或許比自己略遜一籌,但差距絕對不大。
大乾的士兵精銳,裝備精良,剛好彌補了兩人智謀上的細微差距。
出兵與龐統決戰,諸葛亮沒有必勝的把握,還會讓劉備落得背信棄義之名。
這等蠢事,諸葛亮絕對不會去做。
見眾人都不說話,張飛嚷道:
“那袁耀小兒,分明是不信任大哥!
都已經有約定了,還派龐統跟陸遜在這做什麼?
難道是怕俺大哥毀約不成?”
“若俺大哥真是不講信義之人,他有龐統和陸遜也沒用!
俺們兄弟幾人皆為萬人敵,衝陣殺敵何人能擋?”
見張飛情緒有些激動,法正幽幽地開口道:
“袁耀還在荊州留下了黃忠、太史慈、陳到、張繡等大將,翼德將軍”
聽到這幾個名字,張飛瞬間沒了脾氣。
就法正提到這四人,有一個算一個,全是難啃的硬骨頭。
想他張飛跟二哥關羽、四弟劉安齊上,也未必能擊敗這四人。
更不用說,將此四將斬殺
袁耀這等部署,分明是像防賊一樣防著蜀漢,根本不相信劉備的仁義之名。
如此布置,也讓劉備對荊州徹底無從下口了。
劉備的目光,再次轉到諸葛亮身上。
他希望神機妙算的諸葛丞相,能給自己出一個良策。
大燕現在絕不能滅,尤其不能為乾國所滅。
如果乾國滅燕,那就會坐擁天下十州,幾乎成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了!
到時候什麼西晉、蜀漢,覆滅都隻是時間問題。
匡扶漢室,也會成為空談。
諸葛亮搖著羽扇,對劉備道:
“助燕勢在必行,不過撕毀盟約,出兵荊州乃是下策。
亮有一策,可助燕國抵禦乾軍。
不說戰勝乾軍,至少能夠擋住乾軍的進攻,不讓乾軍將燕國滅掉。”
“這樣堅持到一年之期,我大漢再與燕、晉聯手,共同出兵,便可削弱乾軍的實力。
三國與乾成平衡之勢,陛下複興大漢,方才有望。”
劉備問道:
“軍師所思何計,不出兵如何能破乾?”
諸葛亮雙手握扇,對劉備施禮道:
“陛下可遣亮為使者,前往燕國。
吾會竭儘所能,助燕帝穩住局勢。
亮隻是一使者而已,陛下並未與乾國兵戎相見。
如此我大漢也不算違背盟約。
亮用燕國之兵抗乾,既能削弱乾國,保住燕國不失,又不用消耗我大乾軍力。
此乃一舉兩得之事,陛下以為如何?”
劉備麾下眾文武聞言,眼前皆是一亮。
袁耀為了攻乾,在荊州重兵布防。
劉備想要從荊州突破,不但有違道義,更是要麵對陸遜、龐統兩大強敵。
一旦戰起,損兵折將不說,還不一定能成。
諸葛亮提出的這個策略就太妙了,用燕軍打乾軍,怎麼打蜀漢都不吃虧。
而且有諸葛亮的加入,燕國的勝算無疑會暴增。
諸葛亮算無遺策,堪稱天下第一謀士。
劉備坐困荊州,一無所有的時候,諸葛亮都能把他的勢力盤活,讓劉備坐擁蜀漢江山。
袁紹本就有五州之地、百萬雄兵,諸葛亮隻是助他抵擋袁耀的進攻
這種事對於諸葛亮來說,應該沒有任何難度吧?
“丞相,妙計啊!”
法正興奮道:
“以燕國之兵抗乾,我大漢正好可以趁此良機養精蓄銳。
若是燕、乾兩國兩敗俱傷,我大漢甚至有重收河山之望!”
諸葛亮也轉頭望向劉備,說道:
“陛下,你以為如何?”
“丞相這計策好是好,可是”
劉備說了一句話,突然有些哽咽。
他一把抓住諸葛亮的手,眼淚奪眶而出。
“丞相前往燕國,豈不是以身犯險?
讓丞相身處險地,朕又於心何忍?”
見劉備流淚,諸葛亮連忙對他安慰道:
“陛下勿憂,燕國對臣來說,沒有那麼危險。
燕帝袁紹最重視他四世三公的出身,也是最重名望之人。
臣乃天下名士,以袁紹禮賢下士之風,定會將臣待為上賓。”
“而且臣到了燕國,自有自保之策。
不但如此,臣還有把握,讓大燕天子,聽從臣的策略對抗乾軍。
陛下儘管放心。”
諸葛亮雖然這麼說,可劉備還是流淚道:
“漢室傾頹,奸賊當道!
無數逆賊竊據我大漢河山,朕卻不能將他們一一掃除。
是朕無能,才累得丞相以身犯險。
孔明,你是在代朕受過啊!”
“孔明為朕犯險,這一去,朕也不能日日向丞相請教。
思至此處,朕心如刀絞!
倘有大事,朕又與何人商議?”
劉備真情流露,讓諸葛亮感動莫名。
諸葛亮握著羽扇拜道:
“陛下厚恩,臣萬死不能相報。
唯有略儘綿力,為陛下退敵。
臣離開之後,陛下遇事不決可問孝直與伯雅。
有此二人在,川中必然穩如泰山。
待臣退了乾軍,自會返回蜀地,助陛下再興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