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冀州,燕趙大地。
張角、張寶、張梁兄弟三人分路雲遊,到處收徒布道,施符治病。宣傳太平道時,雜揉“黃老”思想,並將此學說化為教義,廣泛向信徒宣傳。
太平道教義宣稱,在天上皆有鬼神,時刻監視世人行為,並根據人行善惡以增減壽命。由此要求人們多行善事,少做壞事。鄉裡無知愚民聞此,無不趨之若鶩。
張角常持九節杖,在民間以符水、咒語之術,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學說。
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麵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以善道教化天下。經過十多年努力,太平道發展到中國多地,教徒達到數十萬眾。
張角眼見徒眾大集,於是自稱太平道教主,又稱大賢良師,到處布道,並給人施符治病。施術之時,先令病者跪拜首過,或時病愈,眾人神而信之,以此太平道迅速風靡河北。
閃回結束。時光荏苒,悠忽十年已過。
十年以來,張角分遣弟子周行四方,轉相誑誘,自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或棄賣財產、流移奔赴,填塞道路;未至而病死者,亦以萬數。
太平道所行之處,郡縣官吏不解其意,反言張角是以善道教化百姓,實為聖賢之舉。
帝師楊賜看透其間微妙,上書言道:張角誑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急下州郡捕討,恐更騷擾,速成其患。宜切敕刺史、二千石諸官,簡彆流民,各護歸本郡,以孤弱其黨,然後誅其渠帥,可不勞而定。
表章雖上,時逢楊賜罷職去位,事遂留中不發。
司徒掾劉陶乃是楊賜弟子,深以恩師之論為然,複上疏言:張角等陰謀益甚,四方私言,皆雲張角竊入京師,覘視朝政。鳥聲獸心,私共鳴呼。州郡忌諱,不欲聞之,但更相告語,莫肯公文。宜下明詔,重募角等,賞以國土,有敢回避,與之同罪。
靈帝殊覽奏,不以為意。但因欣賞劉陶文采飛揚,遂詔命其次第《春秋條例》。
張角便趁朝廷放任之機,遂置天下部眾為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在各方及諸郡傳其訛言道: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又命徒眾各以白土為筆,在京城寺門及州郡官府,皆寫作“甲子”二字於門牆之上。約定來日聽從總壇號令,以為攻擊目標符號。
畫外音:隻因漢靈帝失於大意,不予禁止,太平道因此得以盛行天下,蔓延不可遏製。因太平道以《太平經》為主要經典,奉祀“中黃太一”為至尊天神;教中綱領目標、教義稱號、教區組織、宗教儀式、活動內容、傳教方式等,皆據《太平經》而來。
鏡頭轉換,按下江湖,複說朝堂。
字幕:光和六年,宦官勢力達到極盛。一年之中,中常侍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粟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寧典等皆都封侯,貴寵無比,時人稱為“十常侍”。
靈帝對十常侍視若親人,須臾不能使離左右。若有朝臣進諫,則必當眾對人言道:張常侍是我阿公,趙常侍是我阿母。世人皆奉父母至孝,我何獨不能哉
於是滿朝文武皆都緘口,十常侍依恃帝寵,愈加無所忌憚。
乃自宮外京城之內,各起高宅大第,規模皆都同於皇宮;又使父兄子弟出任州郡牧守,殘害百姓,貪暴胡為,無人敢問,天下怨聲四起。
八月,靈帝大興土木,起四百尺觀於阿亭道。
冬十月,太尉許彧罷職,以太常楊賜為太尉。
楊賜便奏黃琬治亂之才,命為議郎,繼任青州刺史。黃琬已看出天下將亂,但鬼穀門徒大都禁錮隱居,或藏匿江湖之中,自己獨木難支,亦無善計阻之。
便在此時,漢靈帝依然驕奢淫侈,不以朝政為意,時或出京校獵,因久不回。因曆函穀關西去,狩於廣成苑;至十二月年底之前方回鑾還都,卻不處理政務,又臨幸太學講經。
時有桓典為侍禦史,為政不避權貴,宦官大都畏之。
字幕:桓典,字公雅,譙國龍亢人,故太傅桓焉之孫。複傳祖業,以《尚書》教授潁川,門徒數百人,舉孝廉為郎。
當沛相王吉以罪被誅之時,故人親戚莫敢至者。桓典獨棄官收斂歸葬,服喪三年,負土成墳,為立祠堂,儘禮而去。其後以侍禦征辟於司徒袁隗府,舉其高第,得拜侍禦史。
是時宦官秉權,正在炙手可熱之際,獨桓典執政無所回避,便如當年陽球一般。因桓典常乘驄馬過市,京師權貴畏憚,相互為語:行行且止,避驄馬禦史。
鏡頭轉換,按下朝堂,複說江湖。
字幕:光和七年,因本年閏月,改元為中平元年。
春正月,張角授命親傳弟子馬元義:命你為淮南大方渠帥,收荊、揚二州黨徒數萬人,與為師約期而會,先於鄴城發動起事。
馬元義:喏,徒兒謹遵師命。
於是前往淮南聯絡黨徒,又數度往來於京師之間,結連中常侍封諝、徐奉等以為內應,約以三月初五甲子日為期,內外俱起,依照白堊土所書“甲子”符號,攻打京師。
然在二月十五日前後,太平道信徒濟南人唐周上書官府,告發起義之事。
靈帝聞報大驚,於是便命國舅何進,率左右羽林軍五營駐紮都亭,修理器械,保衛京師。
何進乃率軍備戰,並依唐周所供線索緊急捕捉馬元義,將其押赴京師。
靈帝命將馬元義車裂於洛陽,何進因功進封慎侯,複領車騎將軍,全麵負責平叛事宜。
何進就此兵權在握,於是緊急動員各地屯兵,捕殺太平道信徒一千餘人;又派人馳書通知冀州刺史,迅速捕捉張角及其家人。
馬元義死難之事報到冀州,張角被迫提前發難,派出數十路徒眾馳檄諸州,命令全國三十六方一時齊發。
因命部眾皆都頭裹黃巾,取其“黃天當立”,以土德將承火德,奪取天下之意。
由是東漢末年著名黃巾起義,就此拉開帷幕。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先在北方冀州起事;燒毀官府、殺害吏士、四處劫掠。
一個月內,全國七州二十八郡都發生戰事,遍地狼煙。黃巾軍勢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動京都。
漢靈帝聞說太平道如此厲害,忙於三月戊申日下詔:以何進為大將軍,率左右羽林五營士鎮守京師;自函穀關、大穀、廣城、伊闕、轘轅、旋門、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關口,設置都尉駐防;複詔各地嚴防,命各州郡準備作戰、訓練士兵、整點武器、召集義軍。
中郎將皇甫嵩趁機上表諫奏:值此國難當頭,朝廷急切用人之際,臣請解除黨禁,詔宣被錮士人共赴國難;儘出皇宮錢財及西園良馬贈給軍士,以提升士氣。
靈帝不決,問於中常侍等。
呂彊率先上言:皇甫將軍之言是也,望陛下納之。今黨錮久積,儒士十數年來不能入仕朝廷,光耀門楣,今若與黃巾合謀,悔之無救。
漢靈帝由是意決,遂接納皇甫嵩提案,決定解除黨錮之禍。來日升殿,當眾下達詔命:定於壬子日大赦黨人,並發還各徙徒、親屬及黨眾。要求各公卿捐出家中私藏良馬、勁弩,推舉眾將子孫及民間有深明戰略者,限期到公車署接受麵試。
春三月初,漢廷大發天下精兵,分路出擊。
傳旨官: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命北中郎將盧植,率軍攻打冀州張角,與黃巾軍主力周旋,以上將宗員為副;左中郎將皇甫嵩及右中郎將朱儁,各領一軍,控製五校、三河騎士及招募兵勇共四萬多人,討伐潁川一帶黃巾軍;騎都尉曹操為合後,候命聲援各路兵馬。
大軍臨發,朱儁上表,請招募下邳孫堅為佐軍司馬,以為自己副將。
漢靈帝不知孫堅是謂何人,但見是朱儁點名推薦,當即準奏,遣使往淮南下達任命詔書。
孫堅奉旨,同時複得恩師朱儁手書,遂帶同鄉裡少年及募得商旅子弟,並本部淮水、泗水精兵,共千餘人眾,出發渡淮北上,來與朱儁合兵。
庚子日,太平道黨徒張曼成攻殺南陽郡守褚貢,在江淮一帶響應張角。由是黃巾軍勢大盛,官軍屢戰不利。
四月,朱儁軍被黃巾賊首波才所敗,因與皇甫嵩撤至長社防守。波才乘勝而進,率軍圍城,漢軍屢戰不利,又糧草缺乏,因此士氣低落,鬥誌全消。
與此同時,汝南黃巾軍在邵陵打敗太守趙謙,廣陽黃巾軍殺死幽州刺史郭勳及太守劉衛。
漢靈帝聞說叛軍勢大猖獗,憂懼不已,手足無措。
侍中向栩、郎中張鈞趁機上書,向皇帝進奏:張角撮爾樵夫,能聚眾數十萬起事造亂者,根源皆在宦官攬政,朝廷上下不通之故也。又諸宦官父兄子弟、姻親賓客,遍任州郡地方官職,隻知侵害百姓,胡作非為,百姓之冤無處可訴,這才入於邪教,鋌而走險。目下之計,宜立斬十常侍之首,懸於京師南門之處,叛軍定會自行散去,不必再動兵戈。
靈帝覽奏不答,惟搖頭歎息而已。其後未久,向栩、張鈞二人都受十常侍讒害,反以勾通黃巾亂民之罪,下獄而死。
鏡頭轉換,分彆敘述各路戰場。
大將軍何進聞說皇甫嵩被圍長社,驚懼不已,急派騎都尉曹操率軍救援。
曹操領命引軍而進,因路遇大風,難以行軍。隻得下令依山背風,穿林而行。
此時長社城中,皇甫嵩因見刮起大風,便心生一計。傍晚之時,遂命士兵手持火把,暗地出城,利用黃巾軍營寨周圍雜草叢生,順風放火。
正當黃昏之際,風勢愈猛。於是火借風勢,風助火威,將黃巾軍燒得七零八落,丟盔棄械四散逃竄。官軍大呼進攻,城上亦舉出火把響應。
皇甫嵩下令副將擊鼓助戰,親自突騎衝入敵陣,大施神威,勢不可當。
黃巾軍大亂,四處奔走,不辨東西南北。正遇上曹操援軍到來,迎頭又殺一陣。
潁川黃巾軍被皇甫嵩、朱儁和曹操三麵夾擊,難以抵敵,被斬殺數萬,就此元氣大傷。
六月,南陽太守秦頡與本地黃巾軍戰鬥獲勝,斬殺賊首張曼成。南陽黃巾軍便以趙弘為帥,複聚眾十多萬人,占據宛城,負隅頑抗。
皇甫嵩與朱儁軍繼續進擊汝南,追擊波才到陽翟;又在西華大敗彭脫,就此轉入反攻。
潁川及南陽黃巾軍大敗,餘部聚於豫州,商議欲逃宛城,投奔趙弘。未及逃走,佐軍司馬孫堅率淮左軍馬突然殺至,登城先入。眾人蟻附推進,大破敵軍,成功討平豫州。
按下江淮,複說河北。
盧植在冀州數戰,大破張角,斬殺萬餘。張角撤到廣宗,盧植揮軍殺至,設圍數重,建築壁壘、挖掘壕溝,製造雲梯,將可攻下城池。
便在此時,朝廷派遣宦官左豐前來視察河北軍情,一路索賄,對帶兵將領敲榨勒索,無所不用其及。部將皆勸盧植賄賂左豐,以求邀功請賞,盧植不肯。
左豐惱羞成怒,就此返回洛陽,向朝廷誣告盧植作戰不力,養寇自重。靈帝聽信諂言,命用囚車徵召盧植回京問罪。
因臨陣易帥,朝廷唯有下詔,重新部署諸將:命皇甫嵩北上東郡;朱儁進攻南陽趙弘;以董卓代替盧植,進攻廣宗張角。
鏡頭閃回,董卓再次登場。
延熹九年,鮮卑人與羌人聯合入塞。朝廷拜張奐為護匈奴中郎將,負責平定幽、並、涼三州叛亂。董卓因此奉命出任軍司馬,接受張奐調遣。
永康元年冬,羌人進犯三輔,張奐派董卓、尹端出擊。董卓展其神威,大破羌兵,斬其首領數人,俘虜萬餘部眾。
張奐凱旋班師,表奏董卓殺敵之功,朝廷覽奏大悅,便拜董卓為郎中,賞賜縑繒九千匹。董卓尺帛不受,全部分給下屬官兵。
其後董卓相繼出任並州雁門郡廣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因事被免。熹平年間,董卓被司徒袁隗征為掾吏,後出任並州刺史、河東郡太守。
當時張奐罷官,被朝廷禁錮終身,隱居於弘農華陰。董卓聞知,委托兄長董擢贈縑百匹,以示不忘舊主。張奐厭惡董卓為人,拒絕不受,原封退還。
中平元年,黃巾起義爆發。北中郎將盧植大戰河北,正在節節勝利之際,卻遭宦官左豐誣陷,被朝廷罷免。由此改拜董卓為東中郎將,接管冀州戰區事務。
閃回結束。董卓接詔,就此上任,率部奔赴冀州戰場。
董卓到達河北,不去廣宗迎戰張角,卻引軍圍攻下曲陽縣。因兩月不克,反損兵折將。
朝廷聞報,令左中郎將皇甫嵩北上冀州;罷免董卓,押至廷尉受審,判減死罪一等。
按下河北,複說南陽。
皇甫嵩引軍北上冀州,朱儁自覺勢單力孤,便與荊州刺史徐璆、南陽太守秦頡合兵一處,共計一萬八千兵馬,圍攻宛城趙弘。因宛城牆厚池深,官兵百日不克,反而損兵折將。
消息傳至洛陽,朝中便有宦官提出奏議,請徵朱儁回京問罪。幸而司徒張溫上表說情,靈帝才罷,詔命限期破賊,以將功贖罪。
朱儁奉詔大驚,乃引兵急攻宛城,日夜不休。數日之後,終將趙弘射殺,但其城未破。
趙弘既死,黃巾軍共推韓忠為首,繼續死守。
朱儁因見自己兵少,難克艱城,便思一計。
於是下達將令,退兵五裡,擴大防圍、建築陣壘;同時堆砌土山,以觀望城內動靜。一切準備就序,即命副將引領一軍,高舉自己帥旗,鳴鼓呐喊,佯攻西南城隅。
韓忠果然中計,因謂官兵發動強攻,因此將主力全部調往西南,全力防守。
朱儁見賊軍主力被引往西南,則親率五千精兵掩殺東北。一場苦戰,官軍偷襲成功,攻入外城。韓忠這才知道上當,唯有收攏敗兵,退保內城。
黃巾軍受挫,士氣低迷,再無鬥誌。韓忠見此,遂遣使者墜城而出,向漢軍乞降。
漢軍諸將會商,張超、徐璆和秦頡都謂朝廷限期破敵詔命迫促,可受其降,以免受罰。
朱儁卻道:若允其降,百姓必以有利為賊,無利乞降為念,則禍根不除,必遺來日之憂。
便不接受其降,斥退來使,下令急攻。但正如諸將所說,宛城堅固異常,數戰不克。
朱儁登上土山觀望城內,知是黃巾軍因無退路,故而儘力死戰,所以未能攻克。由是大悟,遂下山還營,命令諸將:解開圍城一角,使賊自走。我等隨後掩殺,無有不勝之理。
諸將稱善,一齊領命,於是撤去西南之圍。
城內早已糧儘,韓忠聞說西南圍解,果然率眾儘出,惶促逃奔。不料離城不遠,便即落入官軍圈套,被朱儁伏兵四起,殲來大半。
韓忠就此喪膽,率殘部拚力衝出重圍,複向北逃竄。朱儁揮令諸將,必須全殲此寇,毋使落網。南陽太守秦頡一馬當先,率部向北追擊數十裡,複斬殺黃巾軍萬餘。
韓忠走投無路,隻得下馬棄械,跪地投降。
秦頡向與韓忠不和,冷笑道:此時方才請降,非出本意。留之何用與我砍了!
一聲令下,韓忠人頭落地。
黃巾殘軍見此,一哄而散,逃入宛中。遂推孫夏為帥,收攏敗散人馬,再抗官軍。
朱儁再次急攻宛中,孫夏敗走。漢軍追至西鄂精山,斬殺孫夏,宛城一帶終於平定。
鏡頭轉換,按下南陽,複說河北。
皇甫嵩既奉聖旨,率引本部軍由汝南一路向北,於當年八月到達東郡倉亭。正遇黃巾渠帥卜己率軍來迎,於是兩軍交鋒,展開激戰。
戰未數合,官軍獲勝,斬殺黃巾軍七千餘眾,生擒渠首卜己。
於是下令鳴金收兵,打掃戰場,齎賞牛酒,犒勞三軍。正在呼盧暢飲之時,忽見北麵塵頭揚處,十數騎驅馳而來,至營門之前停住,乘者甩鐙下馬。
門軍上前盤問已畢,便引來人為首者入報主帥:中郎將董卓部下末將,求見將軍。
皇甫嵩大奇,問道:我聞董卓前因兵敗,已被朝廷罷職,因何又在河北
來使:董將軍前雖罷職還京,因被中常侍保舉,複被朝廷啟用,許其再至河北,戴罪立功。因進攻廣宗張梁不勝,恐被朝廷勘問,故請將軍前往相助。
皇甫嵩心中暗笑:此公倒會見風使舵,頗擅鑽營,竟得宦豎青睞,予以幫扶。似此閹黨,我本不欲理會,爭奈全為漢室江山,國家社稷,便即救他一救,也無妨礙。
於是答道:尊使且回,還報董中郎。某方經大戰,歇兵一夜,來早便行。
來使深施一禮,轉身出營,複率從騎往北馳去。
次日一早,皇甫嵩下令傳餐,拔營起行,繼續北上,欲與董卓合兵一處,攻伐張梁。然而未到廣宗,忽探馬來報:董卓久戰不勝,損師喪眾,已被召遣回京問罪。
皇甫嵩:既是如此,傳令三軍,兼程而行!
副將不解,問道:既是董卓已敗,賊軍士氣正盛,將軍何必不遺餘力,以疲師往赴
皇甫嵩:公等隻知其一,不知其二。那張梁既破董卓,必召三軍慶賀,守備鬆懈,不複嚴備。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之,則必出其不意,事半而功倍者。此謂兵貴神速。
諸將聞之,齊稱高明,於是各催部軍,兼程而進,天未明時,已至廣宗城下。皇甫嵩正欲下令攻城,哨馬來報:城上旗號嚴整,已有防備。
皇甫嵩笑謂諸將:未料此賊,倒非一介莽夫,行事小心,頗諳兵法。既是如此,權且紮營,歇兵一日,至夜再戰。
諸將奉命,於是就在城外安營下柵,飽餐而眠,令三軍養精蓄銳。
夜幕降臨,皇甫嵩傳令列陣出營,擂鼓吹號,四麵攻城。張梁軍雖已久戰疲憊,但乘大勝董卓之威,強犟無比,奮力守禦,官軍攻打一夜,不能攻克。
次日天明,皇甫嵩下令撤圍,閉營休息,另外暗中派出細作,觀察敵軍舉動。
時近傍晚,夜幕漸垂。哨探回營還報:賊軍防備稍為鬆懈。
皇甫嵩大喜,立即傳令聚將,對眾說道:時機至矣。命令三軍飽食束甲,三更進兵,四更圍城,五更黎明時發動突襲。必須一戰成功,不破廣宗,不許回兵!
眾將聽令,各歸本營安排,依令而行。果於黎明之前發起攻擊,撞車如雷,矢如飛蟥。
戰至下午,城內矢儘石罄,無力抵禦。官兵於是架起雲梯,蟻附而上,攻入城內,打開城門,放下吊橋。皇甫嵩揮師而入,成功大破敵軍,斬殺張梁,及其部眾三萬多人。
黃巾餘部聞說主將張梁已死,哄然四散,越城逃走。到城外河堤之時因為爭渡,複溺死五萬餘眾,河水為之不流。
大戰結束,皇甫嵩下令鳴金收兵,打掃戰場,出榜安民,檢查戰果。不一時軍司回報:此戰殲敵十萬,黃巾主力儘喪,焚燒糧車輜重三萬多輛,虜獲甚多,難以數計。
皇甫嵩聞報大喜,便命行軍主薄撰寫捷報,呈遞京師。
正在此時,忽見副將押解幾個黃巾俘虜而來,喜笑顏開道:啟主將,萬千之喜!
皇甫嵩:擊破劇賊,乃是大功,全賴諸公之力,俱各同喜。
副將:非僅如此。末將在清理敵巢之時,在府衙後堂見一棺槨,故曰萬千之喜也。
皇甫嵩:嗬嗬,升棺發材,將軍果是大喜。
副將:不是末將見棺則喜,實是這棺中人物,非同小可,實出意外!主公休怪末將辭不達意,隻問這幾個俘虜,便知端地。
皇甫嵩:則你幾個實話招來,棺中之屍,究是何人
眾俘:實不敢瞞將軍,棺中之人,乃是大賢良師、天公將軍張角。
皇甫嵩這一驚非同小可,追問道:張角身懷奇術,兼且善醫,卻因何故而死
眾俘:老爺明鑒,天公將軍身懷奇術,已是半仙之體,果是無病。隻因董卓來攻廣宗之前,有一道人來訪,天公將軍謂是同脈連枝,摒退從人,單獨召見。時過半晌,那道人告辭出府,揚長而去,不見蹤跡。我等皆是天公將軍徒弟,且是貼身內侍,見那道人走了,入內侍候,卻見本師安坐榻上,已是絕氣身亡,然遍體上下,並無一處傷痕。我等稟報地公將軍,張梁嚴令不許聲張,隻將天公將軍裝棺入殮,停屍後堂。此報是實,並無一字虛言。
皇甫嵩愈聽愈奇,一邊察言觀色,料知數人不敢撒謊。於是便命副將帶路,前往府衙後堂,破棺戮屍,斬下張角首級,連同捷報呈送京師。
字幕:張角既死,黃巾軍失去精神領袖,自此後便即迅速土崩瓦解。當年十一月,皇甫嵩與巨鹿太守郭典合兵攻下曲陽,成功斬殺張寶,殲滅十多萬眾。至此曆時九個月餘,遍及黃河、淮河及長江流域,播亂大半個中國黃巾之亂基本平息。
起義雖被朝廷鎮壓,但漢室威信大衰,此後諸州郡漸都不服朝廷調度。
此後各地不斷發生小型叛亂,產生許多黃巾分散勢力,分彆以黑山、白波、黃龍、左校、青牛角、五鹿、羝根、李大目、左髭丈八、苦蝤、劉石、平漢、大洪、白繞、司隸、緣城、羅市、雷公、浮雲、飛燕、白爵、楊鳳、於毒等為名號。
尤其張燕所率義軍,被朝廷名為黑山賊,號稱從者百萬,曆久不滅。
中平元年十一月,皇甫嵩平定冀州黃巾軍,將十萬人屍骨築成京觀,然後班師。
朝廷敘論此番平亂大功,公論是以皇甫嵩為首,拜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並晉封為槐裡侯,食槐裡、美陽兩縣租稅,食邑共八千戶。
字幕:皇甫嵩,字義真,安定郡朝那縣人,雁門太守皇甫節之子、度遼將軍皇甫規之侄。少年時便有文武之誌,酷好詩書,兼熟習弓馬。初舉孝廉,拜為郎中,遷任霸陵、臨汾縣令。靈帝以公車征辟為侍郎,遷任北地太守,至此便立大功。
平滅黃巾起義第二功臣,乃是右中郎將朱儁。與皇甫嵩共同平滅南陽黃巾軍,被封右車騎將軍。又任光祿大夫,增加食邑五千戶,改封錢塘侯,加位特進。
字幕:朱儁,字公偉,會稽郡上虞縣人。初舉孝廉,後任蘭陵縣令。交趾梁龍率眾萬人,和南海太守孔芝一起反叛,朝廷命朱儁為交州刺史,前往平叛。朱儁調集七郡兵士進剿,斬殺梁龍,逼降部眾,州郡平定。因功封為都亭侯,任諫議大夫。此番平滅黃巾,再立大功。
平滅黃巾起義第三位功臣,乃是北中郎將盧植。受小黃門左豐誣陷,不但無功反而受過,免除職務,押送洛陽,判減死罪一等。
字幕:盧植,字子乾,涿郡涿縣人,範陽盧氏先祖。性格剛毅,師從太尉陳球、大儒馬融等,為鄭玄、管寧、華歆同門師兄。先後擔任九江、廬江太守,平定蠻族叛亂。後與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東觀校勘儒學經典書籍,並參與續寫《漢記》。
皇甫嵩率得勝之師返回京師,聞說盧植下獄,便即上書天子,將平定冀州黃巾軍功勞推給盧植。於是盧植否極泰來,詔命官複尚書原職。
平滅黃巾起義其餘功臣不可勝數,首推曹操、孫堅二人,亦各因功升職。靈帝下詔,曹操除為濟南相,孫堅為彆部司馬。
畫外音:黃巾起義雖然快速得以平定,但因朝廷詔命下放軍權至地方州郡,故此造成地方諸侯手握重兵,割據地方,便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揭開序幕,更為三國分立種下遠因。黃巾軍雖擁百萬之眾,但其主體組織不嚴,除攻打官府,又普遍攻打豪強、士族及富貴人家,導致各地豪強地主紛紛起兵,配合官軍鎮壓起義,此乃張角迅速失敗之根本原因。這些地主豪強之中,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孫堅、劉備等人,是為最著名者。
鏡頭轉換,光和七年六月,交趾百姓因刺史貪殘害民,再次起兵反漢。
漢廷改以議郎賈琮為交趾刺史,命帶兵前往平叛。
字幕:賈琮字孟堅,東郡聊城人。
賈琮受職領命,率兵到至交趾。未先攻伐,先召父老訊問民情。當地父老皆言賦稅過重,百姓無法承受;又京師遙遠,告訴無門,故此相聚起事。
問明民變緣由,賈琮心中有數,於是告示百姓,令其各安本業,免除徭役;又挑選廉潔官吏,出任各縣令長。由是不動刀兵,隻一年之間,交趾複又平定。
賈琮在交趾刺史任上三年,竟使交趾成為全國最安定州郡。
三年任期滿後,漢靈帝詔命調其入朝,複任議郎。因黃巾起義後,州縣貪官乘機加重賦稅,漢靈帝選賢用能以正時弊,賈琮便受任冀州刺史。
舊時刺史上任,大都在所乘車上掛著布帷,以避閒人圍觀。賈琮赴任冀州,命人將窗帷揭起,說道:作為州郡刺史,應遠視廣聽,察辨美惡,焉能垂掛車帷,自掩耳目哉
冀州吏民聞之,無不讚佩,此舉便被傳為佳話。
字幕:中平二年二月,京師洛陽發生火災,南宮被毀。宦官中常侍張讓、趙忠等進勸靈帝,應重稅田畝以修宮室、並鑄銅人。
靈帝再受權宦蠱惑,詔令天下,除正常租賦之外,另加畝稅十錢助修宮室。又詔發州郡材木文石,運送京師備用。於是宦官趁機從中為奸,刺吏太守複增私調,百姓怨氣衝天。
張讓等猶不滿足,又奏請天子下詔,規定凡刺史、太守及茂才、孝廉遷除,皆要交納助軍修宮錢。除授大郡者交錢二、三千萬,中小郡者五百至千萬錢不等。
此詔既下,其後新官凡上任前,皆須先去西園講定錢數,屆時交請。或有到期無法交齊,因而被迫自殺者。故新官一旦到任,必競相搜刮百姓,聚斂財富以為補償。
百姓因此不堪重壓,一時複又俱起為盜,西及益州,南至交趾。中原更有黑山、黃龍等義軍數十股,大者有兵二三萬,小者六七千。青州軍及黑山軍勢力最巨,皆都號稱眾至百萬。
義軍攻打郡縣,誅殺官吏,聲勢浩大,此起彼伏,再次形成燎原之勢。
靈帝明知其事,故作充耳不聞,催命臣下在西園建造萬金堂,將司農所藏國家財物金錢移入堂中,以為私貯。務儘聚斂以為私藏,莫此為樂。
畫外音:自光和二年時首開西園賣官,又每逢郡國進貢,皆先使官責貢使交納“導行費”,漢靈帝所得錢皆據為私有,分存於宦官之手,每人致有數千萬錢。修成萬金堂後,複又命皆移入堂中貯存。此後不久,又於河間郡賤買田地,寺起宇第,搜刮錢財,唯恐不儘。
中平二年九月,司空楊賜病死。
與此同年,前司徒陳耽與諫議大夫劉陶同遭宦官誣諂,俱死於獄中。
字幕:劉陶,字子奇,潁川潁陰人。少遊太學,屢次上疏言政;後以孝廉起家,除順陽長,曆任侍禦史、尚書令、侍中、京兆尹、諫議大夫。中平二年,劉陶上疏言論政事八條,認為天下之亂,皆由宦官。宦官忌恨,誣其與外賊交通,下獄拷問甚急,劉陶自知難免一死,便在獄中自殺身亡。劉陶大才,著書數十萬言,皆為當世妙文高論。
劉陶與陳耽一並含冤而死,天下莫不痛之,更恨奸宦。
中平三年丙寅,春二月,江夏郡兵趙慈造反,殺南陽太守秦頡。
字幕:秦頡,字初起,南陽郡鄀縣人。黃巾起義爆發時,秦頡臨危受任南陽郡太守,與荊州刺史徐璆聯合出擊,斬殺渠帥張曼成。複與朱儁聯合斬殺趙弘、韓忠、孫夏等人,攻破宛城,平定黃巾。至此江夏士兵趙慈起發動叛亂,攻破六個縣城,秦頡便被斬殺。
鏡頭閃回,中平元年。
秦頡趕往南陽郡上任,途徑宜城縣。城中有一戶人家,大門朝東,並衝大道。秦頡停車觀之,忽對從人說道:此房可做墳墓。
從人聞之,皆都莫名其妙,不知主人所指。
閃回結束。至秦頡被殺,運送屍體馬車路過此宅,忽然停住,不肯再向前走。
秦頡故吏便掏錢將此房屋買下來,修做秦頡墳墓。
二月庚戌日,靈帝宣布大赦天下。罷太尉張延,遣使持節前往長安,拜張溫為太尉;又以中常侍趙忠為車騎將軍。
靈帝有日詢問趙忠:討伐黃巾之功臣,尚有未被封爵者否
趙忠瞠目結舌,不知所答。執金吾甄舉當時在側,悄謂趙忠道:傅南容前在東軍,有功不曾封侯,天下失望。今將軍親當重任,宜進賢理屈,以副眾心。
鏡頭閃回,敘述傅南容其人。
字幕:傅南容本名傅燮,字幼起,後改南容,北地郡靈州人,西漢義陽侯傅介子後裔。
傅燮身長八尺,容貌魁梧。少時入洛陽求學,師從太尉劉寬,後舉孝廉。黃巾起義爆發,奉朝廷征召,進京拜為護軍司馬,隨左中郎將皇甫嵩出征。
出征之前,傅燮上書朝廷,認為宦官乃是禍亂之源。中常侍趙忠見其奏章,非常不滿。
皇甫嵩引軍戰於兗州東郡倉亭,大破黃巾軍,傅燮生擒渠帥卜巳、張伯、梁仲寧三人,位居首功。由於趙忠從中作梗,傅燮有功不賞,僅得微職安定都尉,不久因病離職。
閃回結束。趙忠聽聞甄舉提醒,故作大悟,遂向靈帝舉薦傅燮。
靈帝聞奏甚喜,遂詔命將傅燮征召入朝,擔任議郎。
鏡頭轉換,按下朝堂,複說江湖。
黃巾之亂平定未久,邊關入報:韓遂、邊章反於涼州,將欲入侵關中,聲勢壯大。
天子聞報,詔命車騎將軍皇甫嵩帶兵西征。皇甫嵩奉旨前往,曆經數戰,未能擊敗叛軍,隻得回京待罪,後被免職。
靈帝見皇甫嵩也不能勝,下令公卿議論對策。司徒崔烈提議,不如棄涼州。
傅燮當即出班,厲聲說道:請將司徒斬首,天下才會安定!
尚書郎楊讚向與崔烈交厚,聞言出班,彈劾傅燮當廷侮辱大臣,應予重懲。
傅燮斥道:當年匈奴單於冒頓忤逆呂太後,上將軍樊噲當眾誇口,說願得十萬之眾,橫行匈奴。如此忠君愛國,季布仍說樊噲可斬,此是為何隻因涼州是為天下要衝,國家藩衛。高祖與酈商平定隴右,世宗漢武帝開拓涼州,設立四郡,時人比作斬斷匈奴右臂。今涼州治理混亂,出現叛逆,天下為此騷動,陛下為此寢食難安。崔烈以宰臣之重,不能為國分憂,卻要割棄萬裡疆土,臣對此實感不解。若使異族得其涼州,則對關中三輔發動更大攻勢,是最大惡果也!若崔烈不知此理,便是愚昧,若明知而為此計,則是對陛下不忠。不斬之若何!
靈帝讚道:善哉此言,實為公忠體國之論。
崔烈及楊讚聞此,不由大慚。朝廷百官聞之,亦都敬重傅燮敢言,於是互相議論,商量一旦公卿出缺,當先奏請傅燮補之。
趙忠因聞眾議,遂派胞弟趙延:你去拜訪傅燮,結為同黨,豈不是好(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