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邯鄲,趙王之宮。趙惠文王拔劍以待,殺氣騰騰。
莊子身著劍士服以進,入宮不趨,見王不拜。
趙王:卿來為何
莊子:臣聞王好劍術,故以劍術見王。
趙王:卿之劍術如何
莊子:臣之劍術,十步殺一人,千裡無留行。
趙王驚喜道:如此劍術,天下無敵矣。
莊子:馭劍之術,示人以虛,人不及防,後發先至。王請試之。
趙王聞其如此口氣,便先氣餒一半:先生候我七日,然後比劍。
莊之應之,與太子還歸館舍以待。
趙王使千餘劍士較量七日,死六十餘,選出六人,複請莊子入宮。
趙王:今請對劍。
莊子:期待久矣。
趙王:先生所用何劍
莊子:皆可。然臣有三劍,先請論其妙用,聽憑大王善擇,然後再與王之劍客比武。
趙王:願聞三劍。
莊子:三劍者,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
趙王:何謂天子劍
莊子: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製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雲,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趙王:諸侯之劍何如
莊子:諸侯之劍,以智勇士為鋒,清廉士為鍔,賢良士為脊,忠聖士為譚,豪桀士為夾。此劍亦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此劍一用,如雷霆之震,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
趙王:庶人之劍何如
莊子: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後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於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此庶人之劍,無異於鬥雞,一旦命絕,無所用於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
趙王聞罷,繞案三匝。
莊子:王靜坐,臣劍術已畢!
於是趙王三月不出,宮中劍士皆都伏劍自殺。
畫外音:此事當然是後世托名偽作,不可置信,權作茶餘而已。
閃回結束,複敘史實。
趙惠王薨,太子丹繼立,是為趙孝成王。因成王年少,惠文威太後用事,拜虞卿代為相國。因聞秦王將來來伐,與相國範睢報仇,太後欲使廉頗率師禦敵,眾臣相持不決。
虞卿奏道:請奉長安君為質於齊,以求救兵。
威太後許之。於是長安君為質於齊,來至臨淄。事有湊巧,其年齊襄王亦薨,太子建即位,正當青春年少,王後太史氏用事。
長安君往質於齊求援,王後太史氏見外孫親來,自是關心,立即答應出兵。遂命田單為將,發兵十萬,前來救趙。
消息傳到秦營,王翦恐師兄廉頗、師弟李牧與田單聯手,難以對付,便奏秦王。
王翦:趙國本多良將,又有平原君之賢,未易攻也;況齊救將至,田單曾以火牛陣一人大敗全燕,王不聞乎不如遣使議和,全師而歸。
秦王:卿言是也。然不得魏齊首級,便即班師,恐不好與應侯範睢見麵。
王翦:王可遣使至趙,向趙勝強行索討可也。
秦王:卿計甚善。
於是便派使者前往趙都邯鄲,直至平原君府上,寄書道:若獻出魏齊,孤便退兵。
然而使者三往,平原君終不肯承認魏齊是在趙國。
秦王心生一計,乃致書趙王道:秦師至趙,隻為魏齊。今願以所取趙之三城以易魏齊,君其許之,便即和好如初。如若不然,賢王自思可也。
然後不待趙王回複,便令撤兵。
田單聞報秦師已退,亦便還師歸齊,向齊王繳還兵符將印。因田單是為王族宗室,相較齊王建高出兩輩,連太史太後亦需以王叔呼之,由此便更為太後及齊王所忌。
又因秦國施行範睢“遠交近攻”國策,此後不再與齊國為敵,故而齊國海晏河清,良久並無戰爭,田單愈發感覺可有可無,隻在朝堂上礙眼。
趙威太後知此,遂以三城並共五十七邑,交換田單至趙,封為都平君,使為上將。
田單既為趙國上將,遂率軍北伐,攻下燕國三座小城。
畫外音:自此之後,史冊便無關於田單任何記載。估計未久便即亡故,或者不知所蹤,成為千古之迷,亦未可知。田單平生結果,於此略作交待。
秦王雖然還兵班師,仍複遣人至趙,致書於平原君趙勝:寡人聞君高義,願為布衣之交;君幸過秦邦,寡人願為十日之飲。
平原君不敢私自答複,便持書入宮,呈與趙王,並請太後示下。
趙威後:秦乃虎狼之國,昔孟嘗君入秦,幾乎不返。今邀平原君往秦,必還是因為魏齊之故。你等眾卿商議一下,如何行止。以老身之見,勿乃不可
廉頗進言:昔藺相如一介文士,尚獨身入秦,完璧歸趙。公子若不往,反引其疑。
趙王年幼,不禁嚇唬,亦恐秦王發怒,便令趙勝,同秦使一同西入鹹陽。
秦王設宴相待,舉卮賀道:今得見公子,足慰平生。然我丞相範君,乃寡人之太公望,其仇人魏齊托身君府。公子可使人歸取其頭,以畢範君之恨,即寡人受君之賜。君必不交出魏齊,請恕寡人無禮,亦要屈留尊駕,不放公子出關。
平原君:大王以書相召,趙勝奉命而至,而以威劫之,天下皆知曲直所在。休說魏齊不在勝府,既以性命相托,常人亦不肯賣友求榮,況趙勝乎
秦王知其不肯負魏齊,非但不怒,反而深加讚歎。遂以禮款留,複使人寄書趙王:
魏齊之頭旦至,平原君則夕返。
趙王見書大懼,議於其母:寡人豈為他國亡臣,易我宗親公子
威太後稱是,乃命人帶兵,去平原君家索取魏齊。
魏齊卻又提前聞訊,就而逃出平原君府,往投相國虞卿。
虞卿見魏齊來投,竟然放棄相印,車載魏齊,潛出邯鄲,一同逃至魏都大梁,來投信陵君魏無忌。信陵君早知魏齊與範睢恩怨,畏秦問罪,麵有難色。虞卿看破,大怒而去。
侯生當時在座,對信陵君說道:虞卿乃世之大賢,得罪可惜。
信陵君聞言大慚,急使輿人駕車,疾驅郊外,在後追之,欲要請回府中。因策馬狂追,前車已是遙遙遠望。信陵君於是順風高喊:虞卿停車,趙勝有話說!
魏齊與虞卿正走之間,聽到後麵馬蹄聲急;回頭看時,又聞平原君立在車上高聲叫喚,似乎是命令前麵停車。魏齊以為平原君必是後悔,前來擒殺自己,遂對虞卿長歎。
虞卿:我兄歎者何來
魏齊:是我一時不察,得罪範叔,又累平原君被羈鹹陽。更累先生,為我棄相逃奔。便請先生將我首級獻給秦王,然後自歸邯鄲。某當初不辨賢愚,今又乞此殘喘何為!
說罷,即引肋下佩劍,橫劍自刎。
虞卿急忙伸手奪劍,然而隻差一瞬,魏齊喉嚨已斷,鮮血噴湧。虞卿見好友既死,乃跳車亡走山林,避免與信陵君相見。
信陵君快馬追及,見到車中魏齊屍首,歎道:可惜因為此賊,使我得罪賢人也。
便在此時,趙使已經聞訊追到,請賜魏齊之首,以換平原君歸國。信陵君見人既死,不若以其首級換回好友趙勝,於是便割魏齊之首,交給趙使,然後掩埋屍身於郊。
趙使去後,信陵君複又派出府中人馬,四處遍尋虞卿,卻是徒勞無功。
虞卿既為魏齊放棄相位,又終究沒能保其性命,因感慨世情涼薄,遂隱居於白雲山中,著書譏刺時事,名曰《虞氏春秋》,就此終老。
趙王既得魏齊之首,便使人星夜送至鹹陽。秦王大喜,遂命人送至相府,交給丞相。
範睢終獲仇人之首,遂命漆其頭為溺器,以報當年棄廁遭溺之恨。
秦王見丞相仇人已得,遂禮送平原君出境,還於趙都邯鄲。趙王因虞卿棄相遠走,便拜平原君為相國,以代虞卿之位。
範睢入宮謝恩,趁便進言秦王,請遷王稽為河東守,鄭安平為偏將軍,以報救命及引見之恩。於是竭力為秦國籌謀,近攻韓、魏,遠交齊、楚。
因聞齊國史太後賢而多智,遂命使者以玉連環以獻,並傳語史太後:齊國有能解此環者,秦王有生之年,不複與齊國為敵。
齊王建見此玉連環大奇,便聚眾臣於朝,研究半日,皆不得其解。
秦使見此,麵現譏諷之意。史太後見而大怒,即取金錘在手,一下擊斷其環,謂秦使道:傳語秦王,老婦解矣。
使者大驚,拜辭還秦,以此回複秦王。範睢驚道:此婦若在,齊國不可侵犯!
範雎相秦,欲謀取道蜀中,南下滅楚。遂命由秦入蜀群山峻嶺中開鑿棧道,是謂褒斜道。南起褒穀口(漢中市大鐘寺附近),北至斜穀口(眉縣斜峪關口),沿褒斜二水並行,貫穿褒斜二穀,故名褒斜道,也稱斜穀路。乃為古巴蜀通秦川主乾道路,全程五百裡。
褒斜道建成,秦**需糧草也可通過棧道,將巴蜀軍糧源源不斷運送至鹹陽。棧道開通,不但便利秦、蜀間往來交通,也使秦國用兵更加靈活,可由蜀地出擊荊楚。
在中國隧道建築史上,褒斜道開鑿最早、規模最大、沿用時間最長,功莫大焉。棧道修成之後,秦國便不斷恫嚇楚國,揚言將由蜀地順江而下,不消幾日,就可踏平楚國。
平原君趙勝自交換魏齊首級還趙,深以為恥,遂以重金招徠天下謀士,皆都聚集趙國,討論合縱盟約,以圖再聯六國抗秦。
秦昭王聞之深以為憂,遂與範睢商議對策。
範睢:大王勿憂,臣可使其合縱之盟,瞬間土崩瓦解。
秦王:何以為計
範睢:秦王對於天下策士,平日並無怨仇,故其為平原君謀劃攻打秦國者,不過是為借此升官發財而已。王若擲以肉骨,則必相爭,不及謀秦矣。
秦王:此言何意
範睢:大王請觀宮中眾犬,睡有睡姿,立有立態,行有行貌,止有止相,彼此無爭。然大五若棄骨於地,則眾犬必哄然上前,呲牙咧嘴,凶殘以奪。何哉因生爭搶之念也。
秦王恍然大悟,笑道:任先生自為!
範睢遂派心腹門客唐雎為使,予以五千金,以車載之,並美女樂伎,往趙國武安。
唐雎受命,因載黃金美女來到武安,在城中招搖過市,並於飲驛中大張宴席,懸榜於門。其榜文略雲:趙人凡不參與謀伐秦國者,可為座上之賓,並賜黃金。
於是身在趙國之士,凡與平原君共謀攻秦者,不得其門而入。而凡入內飲宴,並領賜黃金遊士,就此皆都親秦。未過十餘日,唐雎散儘五千金,空車而還。
範睢問明此番宴客賞金情狀,大喜讚道:先生散士,奇功不小。然謀伐秦者眾,散之未完,尚須再往。先生此去,可不分是否謀秦,皆予賜金。五千金散罷,即算首功!
於是使人複於國庫中再出五千金,裝載車上。並就懷中掏出一塊玄鐵令牌,交付唐雎手中,秘密囑道:卿再宴客之時,可將此物高懸大堂正壁,必有奇效。
唐雎接牌在手,見隻有掌心大小,正麵鐫以“文能安邦”,背麵刻以“武能定國”;兩麵上方又各有相同四字:鬼穀之令。
唐雎驚道:鬼穀老祖令牌!
範睢噓道:悄言!
唐雎會意,鄭重納入懷中,複載黃金美女,東出函穀關,來至武安,依如前麵所為。但此番不分是否合縱謀秦,凡為縱橫謀士,皆都列座廳中,使美女奏樂,並贈黃金。
因有前番享客贈金在先,眾士皆都引為奇談。有自列國遠路趕來,未逢其會者,亦正自懊惱不迭。此番唐雎再至,愈加轟動,幾乎天下遊說之士皆知,來者過半。
唐雎每日宴客百人,計兩月而罷,共計接待列國謀士五千人,每人得金一斤。
此時戰國四公子,孟嘗君已經年邁,平原君、信陵君及春申君聞此,皆都驚歎。
畫外音:其實宴樂分金,倒是小事。尤其每日宴會,眾士舉頭便能看見正壁之上,高懸鬼穀令牌,這才是宴客分金真正用意所在。當時凡是天下遊說之士,用兵奇才,哪個不識鬼穀令牌於是天下皆知,秦國背後實有鬼穀門撐腰。便有不識此牌者,則為搶奪黃金,也已大起內訌,互分門派而鬥。因此唐雎還歸鹹陽之時,江湖上已是一片腥風血雨。天下之士,此後忙於幫派拚殺,搶奪黃金,再也無暇合縱圖秦。範睢散金間士之計,可謂高絕。
周赧王四十九年,楚頃襄王三十三年,秦昭襄王四十一年,是為公元前266年。
秦太子質於魏國,不幸病卒。秦王以此為由,舉兵伐魏,奪取刑丘。
楚國趁火打劫,乘機約齊攻魏,兵至魏郊。
魏王無奈,隻得飲鴆止渴,反遣使向秦國求救。
秦昭王發兵救魏,楚、齊聞訊便即退兵。其實此是楚、齊對秦國進行試探,觀其是否決意滅魏。則見秦國出兵,便當即撤退,不敢對秦軍正麵對抗。
截至此時,秦國一統天下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是年荀子由齊國周遊入秦,與秦昭王、範雎相見,縱論治理天下學問。荀子建議秦昭王重用儒士,實行王道。秦國正忙於兼並戰爭,故對荀子議論讚而不納。
荀子歎道:秦國已是鬼穀門天下!
於是荀子悻悻然離開秦國,到至趙國,繼續宣傳其王道樂土學說。
而此時趙國,正以鬼穀門弟子李牧為將,計議北征匈奴,亦是大戰在即,烽煙突起。
李牧拜印掛帥,乃精選戰車一千三百乘,良馬一萬三千匹,勇士五萬,弓手十萬;然後嚴格編隊,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
一切準備就緒,李牧率師北出,設計埋伏山林,然後驅使百姓,滿山遍野放牧牲畜,故意引誘匈奴入侵。匈奴騎兵果然上當,向趙地發起攻掠。
趙國牧民依計急馳,將匈奴騎兵誘入埋伏圈中。
趙軍十萬弓手,三麵列陣,將進入伏擊圈內匈奴騎兵連人帶馬,皆都射成刺蝟。弓手射畢,精銳騎兵複從兩翼包抄過來,追殲殘敵,便如集體屠殺,匈奴根本毫無還手之力。
匈奴自崛起以來,遭遇首次大敗,由是遠遁陰山,自李牧有生之年,不敢再犯趙境。
李牧又乘大勝之威,先後平滅襜襤、大破東胡,收降林胡。
此後胡人但聞李牧之名,或望其旗號,轉身便逃。
廉頗讚道:鬼穀兵法,被師弟運用出神入化,愚兄愧不如也。
李牧遜謝:未知若遇師兄白起,你我兄弟如何
廉頗聞言,沉默不語。
此言便如魔咒讖語,出口未久,果然便引來鬼穀戰神白起。
周赧王五十年春,白起率秦軍大舉進攻韓國,奪韓九城,攻陘城,取五邑,斬首五萬。韓軍難以抵擋,開始謀求防守,但為時已晚。
秦王以為平滅六國時機已至,於是乘勝追擊,複以白起部下王齕為將,率大軍二十萬伐趙,拔其三城。王齕者,便是當年敗於趙奢手下,王翦弟子胡傷。
趙大夫觸讋說服趙威太後,以愛子長安君為質,換得齊國十萬援軍。同時以名將廉頗為帥,與平原君趙勝互為聲援,協力據守國都邯鄲。
秦軍見已無利可圖,且王齕深為忌憚師伯廉頗,於是奏請撤軍,全師而退。
因見此戰不分勝敗,秦國便與趙國定約和好,互換王室子弟,以為人質。
秦安國君之子名喚嬴異人,以王孫身份到趙國邯鄲為質,因此便被稱為秦質子。
兩國表麵言和,背裡各自擴軍練兵,準備決一死戰。因而嬴異人身在趙都邯鄲,處境非常窘困。便在此際,衛國富商呂不韋出現,與嬴異人偶然結識。
呂不韋仔細分析當時天下大勢,以為秦質子奇貨可居,遂與其傾心交納。一麵全力供應生活起居,又提供足夠錢財,使與趙國卿士大夫交遊;一麵又將寵妾趙姬以獻,使與嬴異人同居。當趙姬被秦質子笑納之時,卻已身懷有孕,乃是呂不韋親身所授。
時間既久,呂不韋之父發覺兒子在趙都邯鄲不務正業,而且花錢如同流水一般,十分憤怒,便責問之。呂不韋不慌不忙,遂將自己心中打算和盤說出。
呂不韋:請問父親,耕田能獲利幾倍
呂父答:能獲十倍利。
呂不韋:經營珠玉,能贏利幾倍
呂父答:能嬴利百倍。
呂不韋:助立一國之主,能贏利幾倍
其父聞此,瞪目不答。
呂不韋:努力耕田,免於饑寒;助立國君,利傳後世。大利可圖之事,頗值經營!
呂父仔細品味其子言語,因此不再責問,任其棄商從政,開始政治生涯。
便在此時,楚頃襄王熊橫動用舉國財力,欲從巴蜀修築棧道,以進攻夜郎。
但因工程險惡、民工逃跑嚴重,兩年不能成功。
後遣莊豪為將,自沅水泛舟西伐夜郎;又從沅水轉濞水,兵入且蘭國。
夜郎未下,楚國國力已衰。楚頃襄王遂含恨而卒,在位三十六年。
太子熊完當時為質於秦,聞說父死,便在太傅黃歇周密籌劃之下,逃回楚國就位,是為楚考烈王。因感激太傅擁立大功,拜為令尹,並賜封地於申,號為春申君。
黃歇自為楚國令尹,明智忠信,寬厚愛人,亦以禮賢下士、養客輔國聞名於世,並與趙國平原、魏國信陵二君往來交好。
春申君向北兼並鄒、魯,用荀卿為蘭陵令,修舉政法,練習兵士,楚國漸有起色。
秦王聞說楚考烈王即位,便即發兵攻楚,以觀其態度。令尹黃歇為息兵養戰,卑辭求和,割讓州陵(今湖北鹹寧)給秦。秦國由此不複有南顧之憂,兵鋒又指三晉。
因命白起為帥,發兵大舉攻韓,攻取野王,斷絕上黨通往韓都之路。白起繼伐上黨,圍而不攻,以待伏擊韓國援軍。
韓王聞報,知道上黨難守,遂傳令將其軍民撤還國內,將上黨棄於秦國。
上黨郡守馮亭不肯奉命,聚其僚佐計議對策。
馮亭:秦據野王,則上黨非韓所有,已成定局。若依公等之計,若其奈何
眾僚:戰之必敗,不如舉城降秦。
馮亭:我謂不然。與其降秦,不如降趙。
眾僚:卻是為何
馮亭:若是降秦,此後便為秦民,是叛晉國之祖也。趙雖屬異國,但亦出於三晉,與韓國本是一家。且我舉城降趙,秦王必將移兵向趙;趙受秦兵,是必親韓。韓、趙同患,可以聯手禦秦,不亦可乎
眾僚:郡守英明,我等智不及此也。
計議已定,馮亭乃遣使齎持降書,並上黨地圖,前至邯鄲,向趙孝成王求降。
趙王:上黨既然不能抗秦,降我趙國為何
上黨使:韓王不能守上黨,將欲棄之於秦。吏民皆願降趙,不欲為秦奴。且本郡有城邑十七,願皆入於趙國,於趙豈非大大有利
趙王:依卿所雲,此話倒也不錯。
上黨使:既是如此,便請大王發兵往救。若再延挨,事不及矣。
趙王貪其十七城,以為巨利,遂遣老將廉頗為統帥,發兵往取上黨。
平陽君趙豹諫道:無故之利,謂之禍殃。秦蠶食韓地,拔野王,絕上黨之道,自以為掌握中物。一旦為趙所有,秦王豈能甘心且馮亭不入地於秦,而入之於趙者,是為嫁禍之計,以舒韓國之困也。王其察之!
趙王不以為然,立命廉頗出兵。
廉頗奉命,點起大軍二十萬,乃是趙國全部精銳主力,出離邯鄲,前往上黨。老將熟諳兵法,不敢深入險地,故不先去接收上黨諸城,而是察勘地形,命軍築高壘挖深壕,固守於長平,以拒秦兵。並思就此決戰一場,亦建李牧大敗匈奴之功,甚至永絕秦患。
便在此時,探馬來報:秦將王齕進圍上黨,馮亭堅守不住,請將軍遽發大軍前往救援。
廉頗聞報,乃命擂鼓聚將,當眾說道:自今日起,敢有言往救上黨者,殺無赦!
諸將麵麵相覷道:老將軍與那趙奢,不愧是一師之徒,所發軍令,毫無二致。
因皆深信主將之能,故都齊聲應諾,敬奉不違。
兩月之後,上黨守馮亭見趙援兵不至,乃棄城而走,率其吏民,逃奔趙國。
馮亭逃至長平,來見廉頗,訴說上黨已失,深有恨怨之意。
廉頗反倒安心,安慰道:太守休憂,待老將殺退秦兵,再與你奪回十七城便是。
馮亭口中不言,心中暗道:這老漢便如吃了燈心草一般,說得倒也輕巧。
於是咕噥幾句,帶惱告辭而去,引眾逃往邯鄲。
廉頗笑道:這廝絮絮叨叨,好不耐煩。他既走了,我等備戰,必使秦軍片甲難回!
乃命大軍展開,就金門山下列營築壘,東西各數十座,如列星之狀。又分兵三萬,使帳前三都尉各引萬人,分守光狼城及東西二鄣城;又使裨將趙茄率軍五千,遠探秦兵動向。
不則一日,王齕大軍已到。因恃戰勝之威,也不休整,便至趙軍營前挑戰。
趙茄不聽廉頗禁令,恃勇領軍出戰,被王齕一乾刺死,五千遊騎敗回趙營。
王齕引軍而進,距金門山十裡下寨,分軍攻打光狼及二鄣城。三戰皆勝,趙軍皆都棄城而走,敗回大營。
廉頗不怪,對眾將說道:秦軍初到,其勢正盛,再有敢輕易出戰者,雖勝亦斬!
眾將無不凜遵。王齕挑戰數次,見趙兵不出,笑道:老師伯如此持重!
偏將王陵獻計:可斷金門山下楊穀澗,使水不東流,趙人無汲必亂,無不勝矣。
王齕:此計甚善!
於是從之,命出三千工兵,先將澗水築斷。至今楊穀之地,又名為絕水,便為王齕當年截斷澗水之故。未料廉頗早有準備,命在營中預掘深井,故此飲水日用不乏。
秦、趙相持近半年,王齕不得一戰,隻得遣使入告秦王,請求退兵。
秦王聞報,召集眾卿,計議對策。眾卿有同意退兵者,有建議添兵再戰者,各執一辭。
應侯範睢笑道:大軍既出,此時若回,上黨亦必得而複失,是謂前功儘棄也。
秦王:然趙軍當住長平,固壘不戰,如此奈何
範睢:廉頗是我鬼穀門下弟子,身經百戰,深諳兵法,王齕非其對手。此人不去,秦軍難勝。然要去除廉頗,須用反間之計,更費千金,未知大王肯舍否
秦王喜道:惟聽先生調度,不必再告寡人!即命撥付千金,以供丞相使用。
範睢再命唐雎扮作富商,間道東入邯鄲,用千金賄賂趙王左右,使其布散流言於朝:
秦將最懼馬服君,以及其子趙括。廉頗老怯,屢戰俱敗,今為秦兵所逼,不日必降。
趙王先聞趙茄被殺,又聞連失三城,本來不悅。卻不知此是廉頗驕兵之計,並以此震懾眾將,不得輕易出戰。複聞此流言,便即信以為實。於是遂召趙括,入宮問計。
趙孝成王:若使卿為將,能為寡人退秦軍乎
趙括答道:秦國諸將,隻有武安君白起堪為臣之對手。如王齕等輩,何足道哉!
趙王:卿何出此言
趙括:大王有所未知,那武安君白起,與我先父同出一門,皆師從於鬼穀仙師,習學兵法,才能不相上下。其自下山以來,為將二十餘年,率秦軍先敗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再攻魏,取大小六十一城;又南攻楚,拔鄢、郢,定巫、黔二郡;又複攻魏,走芒卯,斬首十三萬;又攻韓,拔五城,斬首五萬;又斬趙將賈偃,沉其卒二萬人於河。戰必勝,攻必取,威名素著。臣若與彼對壘,勝負居半,且須讓其前輩,故曰頗費籌畫。如王齕新為秦將,籍籍無名,且乘廉師伯老怯,故致猖獗;若使遇臣,如秋葉遇風,不足當迅掃也!
趙王大悅,即拜趙括為上將,賜金帛盈車,使持節往接廉頗帥印;複儘出舉國之兵,又增益勁軍二十萬。
趙括車載金帛以歸,進門後便即大呼小叫,得意洋洋。趙母聞聲出門,甚為不悅。
趙母:何事大呼小叫,毫無穩重之態
趙括:母親常雲孩兒絕非將才。未料今日得掌三軍,轄四十萬眾,將戰秦軍也。
趙母大驚,不理其子,急入宮求見趙王,叩首諫道:我夫臨終遺命,苦戒不可使我兒為將,說其是紙上談兵,終將誤國。請大王收其符節,另委他人!
趙王:趙括兵法精熟,你怎說其不可為將是不舍乎
趙母:妾夫為將,賞賜皆分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與士卒同休,每事不敢自專。今趙括一旦為將,東鄉而朝,軍吏無敢仰視。所賜金帛,悉歸私家。以此豈可為將
趙王:我以為是何大事,原來如此。孤意已決,且符節既授,豈可輕易收回軍政大事,卻不是你家府中廚役,視作兒戲更換!
趙母見此,便知言不能入,遂歎息一聲,伏地再奏:王若堅執不準妾奏,倘一旦兵敗,請隻誅趙括一個,幸無連坐妾身,以及妻子家人。
趙王笑道:卿多慮矣。果有此日,絕不連坐;席間眾卿,皆是見證。
趙母歎息再拜,隻得辭王歸府。趙括觀察母親顏色,便知奏請未準,遂嘻嘻而笑。
趙括:母親尚猶未老,便如此不信孩兒才能,尚不如素不謀麵之國君也。
由是打點日用行囊,裝有十車,便如搬家;再到校場點將,征調各處大軍,計二十萬眾,浩浩蕩蕩,出離邯鄲,望長平進發。
唐雎時在邯鄲,見趙括引軍而去,急回鹹陽,報予丞相。
範睢便奏秦王:廉頗既去,大事成矣!然趙兵總有四十萬眾,非同小可,僅隻王齕,絕不能勝。除非武安君白起出馬,不能了此事也。
秦王信以為然,更遣白起為上將,使王齕為副,亦再添十萬精兵,點將出征。
白起奉詔出關,傳令軍中:有人泄漏某為主將者,斬。
廉頗正在長平大營,忽見趙括進帳,宣布趙王詔旨,繼而索討帥印。於是廢然長歎,也不多說,驗過符節,即將軍籍交付趙括,獨引親軍百餘,自回邯鄲去訖。
趙括升座聚將,重頒禁律,將廉頗此前約束儘行更改。又棄各處軍壘,合並成一個連營;四十萬眾,延展百裡之遙。
馮亭作為向導先鋒,隨趙括從征在軍,見其如此調度,不由大驚,急出班切諫。
馮亭:將軍若如此布陣,則若秦軍斷我糧道水源,則四十萬軍,不過十日休矣。
趙括:我鬼穀門弟子用兵,向來神鬼莫測,豈是你一君之守,所能預料耶!
固執不聽。又以自己所帶將士,全部替換廉頗舊將,並下嚴令:秦兵若來,各要奮勇爭先;如遇得勝,便行追逐,務使秦軍一騎不返。
上麵一呼,階下千諾,其聲如雷。趙括大喜,乃命椎牛饗士,傳令來日大戰,定要生擒王齕。此時其還不知,秦軍主帥,已易為父親同門師兄白起。
白起到至長平,安營已定,與王齕相見,接其帥印兵符。
王齕甘願為副,列班聽令。
白起大集諸將,發布命令:命王賁、王陵二將,各率萬人列陣,隻要趙括引軍來攻,便佯敗而返,引敵來攻壁壘,便算一功。
王賁、王陵:喏!
白起:命司馬錯、司馬梗二人,各引兵一萬五千,繞出趙軍之後,絕其糧道。
錯、梗二將:喏!
白起:命副將蒙驁,引兵二萬,隻等趙軍開壁追我,即便殺出,將趙軍截為二段。
眾將皆都聽令,各回本營,自去點兵,依計而行。(本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