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家父李隆基 > 第三十二章 空中樓閣

第三十二章 空中樓閣(1 / 1)

推荐阅读:

繼嗣典禮到底怎麼辦?上麵沒有跟李誌暕打招呼,不過他心裡也大概有個譜。

另外兩個都好說,乾乾淨淨兩個人,什麼都不牽扯,按照正常流程辦了就好,就是壽王這邊,有點讓人緊張。

宗正寺選擇繼嗣的日子,講究很多,首先就要避開正主生身父母,祖父祖母等的吉日。

這個吉日包括生日,婚娶日、立嗣日、冠禮日、以及祭日等,祭日在這裡也叫吉日,升天做神仙還不吉祥嗎?

三個要繼嗣的,都是宗室,所以他們需要避開的日子,要從太祖皇帝李虎那裡開始算。

那麼從八月十五開始,武惠妃的吉日會比較集中,所以壽王的事情要辦,就是在八月十五之前,辦了。

而且李誌暕很上道,他知道聖人雖然沒有催他,但壽王的事情,必須以最快的速度辦完,不然就不是催了,而是讓他滾了。

於是他在八月初九這天,來到了寧王府。

既然是你奏請壽王出嗣,那麼你來拿決定,況且你們家四郎李璹,也要出嗣申王。

“這是誰的車駕?怎麼有點眼熟?”

寧王山池院,門前列戟十六,府門外,剛剛登上台階的李誌暕朝著王府管事詢問道。

管事答道:“是燕國張公夫婦在此,剛入府不久。”

“嗬嗬.......也算是稀客了,”李誌暕笑了笑,負手邁入大門。

他之所以對張去逸的車駕不太熟,是因為他是宗室,像張去逸這種外戚,基本不敢跟宗室打交道。

還有一點就是,對方的車隊中,有一肩輿,也就是唐朝的轎子,眼下叫做簷子。

而府門外的簷子,規格有點高。

貞觀律,外命婦一品二品中書門下三品母妻,乘金銅飾簷子,舁(抬轎子)不得過八人。

所以李誌暕方才打眼一看,就知道至少是國公一級的女眷來了,但他沒想到是張去逸夫婦。

寧王府最深處的山水園子,如今是李憲的起居之所,因為園子裡養著一些小動物,鮮花綠植,池魚籠鳥,充滿了生氣的地方,對於養病之人,是有好處的。

“彭王稍待,阿爺有客,要不您跟隨我去客院歇一歇?”老六李瑀招呼著李誌暕,然後派下人去請四郎李璹。

因為他能猜到李誌暕今天來的目的是什麼。

“哈哈,不必了,我就在這園子裡轉轉即可,”

說著,李誌暕率先邁步,然後小聲八卦道:“他來乾什麼?”

李瑀笑了笑:“我要是知道,我就跟你說了,這不,阿爺剛剛才見了人家,具體聊什麼,我去哪知道呢?”

相比李誌暕,寧王府肯定算是大宗,而李瑀也不太將李誌暕放在眼裡,畢竟對方已經是個嗣王,下一代能不能繼承,未必,因為眼下宗室承繼爵位,叫做“不著為常例”。

意思就是能不能繼承,不看祖宗留下的規矩了,看聖人心意。

李誌暕點了點頭:

“四郎的事情,還要等等,我今天來,是為壽王的事情來的,過了中秋節,貞順皇後的吉日比較繁多,我琢磨著,早點給壽王辦了吧。”

“壽王不是不辦嗎?”李瑀笑道。

李誌暕哈哈一笑:“簡辦.......簡辦.......你懂的,就是走個流程,我上報聖人,就算完事了。”

“恩,這樣最好,”李瑀點頭道:

“譜牒印璽,禮服儀製,宗正寺都準備好了?定的哪個日子?”

李誌暕道:“都準備好了,先緊著準備壽王的,至於日子,八月十五之前,哪天都行,我這不是來找寧王商量來了嗎?事情最後,還得他老人家拿主意。”

簡單聊了一些,兩人就沒話題了,剛好李璹來了,於是談論起了李璹出嗣的事情。

老四李璹呢,是個庶出,與過繼出去,已經去世的老五李珣,是一個媽。

像李瑀,人家這是王妃元氏的嫡出,他大哥李璡當年的地位更顯赫,是睿宗皇帝李旦的嫡長孫。

嫡出一般不會拿出去給彆人繼嗣,這就是為什麼李琩外繼,讓整個朝堂都覺得匪夷所思。

.......

那邊廂的寧王,臉上的表情沒有一點客氣可言,雖然談不上拒人於千裡之外,其實也差球不多了。

彆人敬讓他張去逸三分,李憲可不會。

你算老幾啊,我還得給伱臉?

“晚輩也知道,郭家是您的家臣,可事情到了這個份上,我也是沒辦法了,”

張去逸苦著臉哀求道:“寧王就當幫我這一次吧。”

事情的經過,鹹宜昨日來府上的時候,都說了,而張去逸,也沒有隱瞞,照實說的。

所以李憲眼下,前因後果,算是清清楚楚了。

“十八郎與貴女,不過是於房中閒談須臾,行徑雖有不妥,但又未壞了貴女名節,你現在讓本王悔約,又置我顏麵於何地呢?”

大郎李璡眼下都已經在鄭縣,跟郭家的人談論婚約了,就算是個外人,李憲這個檔口也不能去做反悔的事。

更何況郭家本就是他的自己人。

張去逸一愣,須臾?你彆想跟我打馬虎眼,咱們清楚他們倆什麼都沒乾,但是彆人會不會這麼想呢?

聖人恐怕都不會這麼想。

孤男寡女共居一室,你竟然還說未壞名節?

張去逸已經動火了,要不是礙於對方身份,他早就翻臉了,眼下嘛,為了女兒的終身大事,隻能是苦苦壓製自己。

而一旁的夫人竇氏,已經是哭哭啼啼,一個勁的抹淚道:

“寧王就當憐憫我夫婦二人吧,生了個不肖女,如今落至如此田地,也是她咎由自取,我們已經無能為力了,但求寧王能夠體諒我等,為人父母的苦衷。”

李憲在心裡冷哼一聲,一個十六歲的小丫頭,就敢摻和進十王宅的事情當中。

我輕易都不敢!

由此可見,此女是個膽大包天之人,十八郎本就在前任王妃楊氏身上,栽了一個大跟頭,今後娶妻,重在端莊謹慎,若真是娶了這個張二娘,怕不是還要吃個大虧。

於情於理,他都不會同意。

但是李憲也清楚,聖人礙於情麵,如今將事情推在了他的身上,做惡人還是做好人,聖人其實已經不在乎了。

反正惡人是我。

“我家大郎,眼下就在鄭縣,”李憲冷著臉道:

“本王此生,從未有無信之事,兩位請回吧。”

送客的話一出,那邊已經有王府管家過來,客客氣氣的請夫婦倆離開。

張去逸還能說什麼呢?隻能在心裡咒罵李憲早點死。

.......

壽王府,

李琩獨自一個人呆在房間內,坐在書案前書寫著一些什麼。

寫完之後,他會自我審閱半晌,隨後便會將寫滿文字的紙張扔進一旁的火爐。

好腦子,不如爛筆杆子。

李琩一直在回憶著前世所熟悉的曆史知識,想到一些什麼,就會記錄下來,然後腦子再硬生生的過一遍,加深記憶,最後肯定得銷毀。

因為他記錄的這些東西,幾乎都是在詆毀和叱罵這座看似富庶承平,實則千瘡百孔的開元盛世。

李琩根據記憶做出的統計,眼下朝廷的軍費開支,已經由開元初期的每年二百萬貫,增長到了一千二百六十萬貫,翻了六倍。

這不是李琩杜撰的,曆史上,杜佑所撰《通典》記載:

自開元中及於天寶,開拓邊境,多立功勳,每歲軍用,日增其費:糴米粟則三百六十萬匹段,給衣則五百三十萬,彆支計則二百一十萬,饋軍食則百九十萬石,大凡一千二百六十萬貫,而賜賚之費,此不與焉。

這還隻是軍費,那麼政府財政的開支費用呢?

先說宮裡,宮女四萬人,宦官一萬兩千人,帶品階食俸祿的宦官三千人,其中三品以上的紫衣宦官,就高達一千人。

而朝廷及各地方官員達到了一萬七千六百八十六人,如果算上“吏”的話,更是高達五萬七千四百一十六人。

再加上宗室子弟高度膨脹,他們的食邑封地,奴仆佃戶,以及不斷兼並土地的行為,給朝廷的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困境。

而去年國家的整個財政收入,非常可憐。

李琩之所以知道,還是那晚在少陽院的時候,賀知章講的。

租錢二百餘萬貫,粟一千九百八十餘萬斛,庸、調之絹七百四十萬匹,棉一百八十餘萬屯,布一千三百五十餘萬端。

這點錢,已經不足以支撐整個國家的運轉了,這還是李林甫拚了命的在給國庫搞錢。

李琩每捋一遍大唐的國庫開支,腦袋便是一陣嗡嗡的。

按理說,入不敷出,早該垮了,是怎麼硬撐到如今的呢?李琩想到一個讓人遍體生寒的答案。

整個天下,實際上是在供養著長安。

大唐的子民,節衣縮食,撐起了這座實為空中樓閣的耀眼盛世。

“怪不得你需要聚斂之臣,沒有這些人,國庫看似盈滿,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巨大的窟窿,”

李琩歎息著將最新寫完的一張紙,揉成團扔進爐火。

火苗驟起,瞬間將紙團燒為灰燼。

想要改變現狀,李琩沒有這個能力,他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更多想要大唐變的更好的有誌之士,去完成這項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就是一本科生,還特麼是學體育的,一國之財政,我一個人扛不住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