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不好了!”
侍從連滾帶爬入府,朝孫權急聲道。
孫權心生不妙,問道:“發生何事,竟如此慌張?”
侍從說道:“剛剛潰兵至城下,言西進之軍大潰,兵馬死傷慘重,漢昌城失守。”
聞言,孫權先是呆愣原地,繼而揚起聲音,發怒問道:“謊報軍情?”
“豈敢欺瞞使君?”
見狀,侍從心中大懼,委屈說道:“今潰兵非止一人,而是乃有數十上百人。使君招人詢問,便能曉得大軍情況!”
“據潰卒所言,我軍先是圍困唐人於山壘,然大前日黃昏時,柯比率騎趕至,縱馬突擊新卒,大軍遂是兵敗。各部軍情繁雜,仆暫不知後續細情。”侍從說道。
孫權長歎了口氣,沒有說話,而是揮手示意侍從出去。
及侍從離開,孫權忍不住重捶案幾,並發出如受傷般野獸的低吼聲,為大軍兵敗而忿怒!
“還我四萬大軍啊!”
孫權咬牙低吟,內心幾近崩潰。他對軍事雖說沒那麼了解,但確有基本的軍事常識,是役四萬大軍兵敗,意味著父兄留下的兵馬損耗過半,僅剩徐琨麾下的四萬兵馬尚能動用。
即便有潰軍逃回閬中,丟盔棄甲,喪失士氣的兵卒豈能承擔重任?
一時間,孫權頓感前程黑暗,渾身上下充滿無力之感,竟有種出降解脫之念!
在孫權陰鬱之時,侍從再次入堂,小心翼翼,說道:“使君,孫、吳二位將軍與法軍師正外求見!”
“請三君入府!”
“諾!”
少許,孫河、吳景、法正三人趨步入府,見到孫權上前迎接他們,三人大為慚愧。
“仆有負使君重托,望使君恕罪!”
“三位竭力儘忠,權怎敢怪罪!”
因初登大位,自知威望不足,故孫權沒有怪罪三人兵敗,反而以安撫的語氣撫恤三人。
“慚愧!”
見孫權沒怪罪自己,還好聲好語安撫,孫河羞愧說道:“河用兵有失,功虧一簣,實有負使君之期望!”
法正苦澀說道:“伏兵未阻柯比回援,正獻計有失!”
“諸君不必如此!”
孫權請三人入座,歎息說道:“唐軍一統中國,氣勢洶洶,無人能阻。我軍今敗,或乃天命爾!”
說著,孫權猶豫了下,問道:“此番兵敗,我軍兵馬或損失慘重。今下難阻唐軍,我欲率部降唐,不知諸位意見何如?”
三人對視幾眼,遂陷入沉默當中。
吳景考慮幾許,說道:“歸降唐室,使君或能裂土封爵,富貴一生無憂,其能延續子嗣。使君若真有意歸降,景以為可行!”
吳景作為孫權的舅舅,他希望姐姐吳夫人的子嗣能夠衣食無憂,故對孫權投降的選擇頗是認同。畢竟現在投降所得到的條件,肯定會比後續形勢惡化投降來得好。
孫河猶豫良久,說道:“河願聽使君吩咐,如使君願降,河便願率兵歸降;若使君不降,河願率兵抗拒。”
“孝直呢?”孫權看向法正,問道。
法正思索許久,問道:“使君莫非因喪師敗績,自認為難禦唐軍,故方有意出降?”
“然也!”
孫權無奈說道:“巴地空虛,唐軍席卷而下。閬中少兵,難以久禦唐軍。今時不降,兵敗之時則為階下囚爾!”
沉吟了下,法正拱手說道:“使君,我四萬大軍雖敗於唐人,但聚集兵馬尚能有數千、上萬兵丁,另閬中守軍五千,則能有上萬兵馬。兵據閬中,固守險要,未必不能退敵!”
“今曹操、劉備圍攻江陵,如能破城北上,動搖河南,張虞將會抽兵回援。而我軍固守漢水,敵寇不能入蜀,則是有退敵之希望!”
法正的思路很簡單,糾集殘軍敗卒守閬中,讓巴郡於唐軍,他們依托嘉陵江之險,抵禦滿寵的進攻。久持之下,如果曹操、劉備聯軍在荊州戰場有所突破,蜀地又遲遲打不開局麵,張虞或許就會放棄南征,轉而南禦曹、劉。
孫權沉默少許,問道:“守閬中能禦唐軍?”
“能!”
法正剖析蜀中地理,說道:“閬中直去漢昌數百裡,西臨劍閣一二百裡,唐軍如若南下,閬中之軍能截退路。故漢昌陷落,唐軍必伐閬中。閬中告破,唐軍方能直取入蜀。”
之前有提及閬中的重要性,然實際上閬中地理位置極其關鍵。
曆史上,劉備在未擁有漢中之前,閬中由張飛坐鎮,實際上成為抵禦北方敵人的第一道防線。尤其張郃入侵三巴遷民,張飛守閬中,遏製張郃向蜀地肆虐。
不僅於此,當張飛查明張郃動向時,閬中之軍則能由守轉攻,在宕渠擊敗了張郃。
且閬中位於嘉陵江畔,上遊為葭萌、白水,下遊為江州,因此如果蜀軍能退守閬中,依托漢水之險,短期內或許能擋住唐軍。
孫權問道:“軍師之計希望多寡?”
“十有之五!”
法正說道:“漢昌兵敗,三巴震恐,巴地難存。為今之計,唯守閬中,以遏敵勢,方能阻敵。不用此計,可依使君之計乞降爾!”
頓了頓,法正說道:“使君乞降唐人,或能得一生之富貴,然誌向卻是難施,終受監護鬱鬱而終。故不如趁機用兵,待無計可施之際,出城乞降,彼時無千戶之侯,亦有百戶之侯。而凡人一生,何須上千戶供食,百戶之家供養足矣!”
“是啊!”
孫權大為感觸,說道:“既為階下囚,渾渾噩噩一生,何須千戶之家供給,百戶獻食足矣!”
對於熱衷於建功立業的孫權而言,法正勸說之語直擊要害。
如果他兵敗降唐,他注定會被羈押,彼時混吃等死的他,百戶食邑與千戶食邑差彆不大。故與歸降,得到優渥的歸降待遇,不如最後拚搏,看能否坐斷巴蜀。
下定決心,孫權沉聲說道:“巴蜀為父兄兩世之基業,權延續事業,豈敢輕易舍業歸唐。今依軍師之言,招攬潰兵,堅守閬中、嘉陵,蜀地尚存,閬中不破,便竭力據敵。”
“諾!”三人應聲。
見孫權下定決心,吳景說道:“今劍閣有兵四萬,憑天險足以據敵。然閬中缺少兵馬,故不如招五千兵馬東援,以為充實兵力之用。”
“可!”
孫權應諾說道:“今有勞舅父召集潰軍,軍事仍由孫君統領,軍師參謀軍略。”
“遵命!”
且不說孫權采納法正之計,欲拚死守閬中,以求得些許的退敵希望。而今當消息傳至徐晃軍中,眾唐軍文武為之一喜。
“伯寧乃有大略,誘敵圍擊,裡表並發,斬俘一萬七千餘眾,所立之功巨大!”徐晃傳遞書信,讚揚道:“今三巴空虛,伯寧必能席卷而下!”
“滿副督之計雖險,但卻是破局之策。”
田豐讚歎說道:“眼下蜀軍大潰,閬中寡有兵力,蜀人若不出降,必召兵馬齊聚閬中。兵馬抽調之下,廣漢諸縣必然空虛。我潛出陰平之軍,凡能繞出劍閣之後,必能動搖蜀地。”
郭嘉深以為然,說道:“陰平之軍抄險道而進,如遇敵中途伏擊,我軍必敗。故此番漢昌大捷,將能為我陰平之軍吸引兵力。”
徐晃笑道:“伯寧建功於巴地,此信寄送於此,一為告知軍情,二為宣揚武功。然殊不知我已遣兵偷渡陰平,如能下涪城,蜀中驚駭,必降於我!”
徐晃、滿寵二人為主副將,一人統大軍,一人率偏軍。若說沒有爭功之心,這句話大概為假!
實際上,張虞授九萬大軍於徐晃,不可能說真將大軍全部交於徐晃,而是讓滿寵分徐晃兵權,畢竟永遠不能考驗人性。而分兵並進之下,二人自然都渴望建立功勳,力求壓對方一頭,奪得滅蜀首功。
今滿寵大捷取勝,來信宣揚武功,徐晃說不羨慕那是不可能之事。故徐晃若想壓過滿寵一頭,隻得依靠偷渡陰平的大軍了。
郭嘉沉吟了下,說道:“滿督將軍情如實通稟於我,今下是否告知偷渡陰平之軍情?”
“告知!”
“為何不告知?”
徐晃停下腳步,說道:“伯寧大捷告勝,我軍離滅蜀僅差一籌。而今高順如能偷渡成功,那麼孫氏自降。況滿伯寧非嫉賢之人,今不告知用兵方略。豈不有害滅蜀大計!”
“都督寬厚!”左右稱讚道。
稱讚徐晃並非沒有道理,徐晃作為大軍主帥,他隻需要向張虞彙報,根本不用將方案告於滿寵。因此徐晃有意爭功,並且嫉妒滿寵的話,大概率會留截關鍵消息,將滿寵蒙在鼓裡。
徐晃雖有意與滿寵爭功,但他卻知道滅蜀之重要,故不願隱瞞滿寵。出於便於兩軍配合角度考慮,徐晃希望滿寵能牽製閬中蜀軍,以便高順突襲成功!
“今高順兵至何處?”徐晃問道。
“未有斥候消息!”
郭嘉估算行程,說道:“依腳程估算,高順兵馬已距江油不遠。而如能突襲江油成功,便能下涪城、梓潼。劍閣與蜀中失聯,或許無需下成都,孫權見大勢已去,便會出降我軍!”
“望能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