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七十八章呼朋引伴,防微杜漸

第二百七十八章呼朋引伴,防微杜漸(1 / 1)

推荐阅读:

四月,米倉道,山陰亭(今南江縣)。

滿寵率軍從南鄭出發,跋涉三百餘裡,翻越崎嶇山道,方才抵達地勢稍微平緩的山陰亭。

山陰亭因位於大巴山脈中,天氣雖說談不上熱,但雨水卻是豐富。故大軍初至山陰亭時,天便忽降大雨。而考慮雨水天泥濘難行,滿寵遂在巴江畔紮營。

帳外,雨水嘩啦啦下得不停,啪啪打在帳篷上的聲音清脆可聞,雨水裹挾的涼氣穿透入帳內,令人為之清爽。

“雨水甚大,不知軍中防水何如?”滿寵問道。

“稟將軍,仆將軍庫修於高地,另鑿小渠以防積水。而軍中糧草、弓矢、巾帛等輜重也亦儘數入庫儲藏。”軍需官賀瑾說道。

滿寵點了點頭,說道:“天色稍晚些,我與你共巡庫營。”

“遵命!”

賀瑾應了下聲,便趕緊向屬下使眼色,讓他回營提前準備好。畢竟滿寵性嚴在軍中出了名,其不僅體現在軍法的執行上,更是落實到一係列細節中。稍後巡查如果庫營有失,輕則棍棒上刑,重則砍人腦袋。

在滿寵了解軍中布置情況時,披著蓑衣的斥候至帳外求見。

“今下可有探得軍情?”滿寵招斥候入帳,問道。

“稟將軍,經眾人深入漢昌探查,得知蜀人屯重兵於劍閣、閬中,今漢昌僅有數千兵馬固守城隘。”斥候說道:“守將為甘寧,舊為錦帆賊,自投孫氏麾下,以勇略出聞名於益州。”

“漢昌地形如何?”

“北高而南低,自北向南斜,故巴江能流經漢昌。縣內多為平壩、丘陵,尤其至漢昌起,周圍寡有險峻高山,但山陵層層相迭,是為南下巴中之險要。”斥候說道。

柯比說道:“漢昌為米倉道之要衝,今蜀人屯兵於閬中是為何意?”

滿寵踱步至輿圖前,沉吟良久,說道:“閬中為蜀中中轉之地,東連漢昌,西及葭萌。敵屯並於閬中,無非令我有後顧之憂,不敢越漢昌而入巴。”

“而南鄭至漢昌有上六、七百裡之遙,大軍糧草轉運不便。時我軍重圍漢昌,敵軍隨時機變,令我難以專心攻城,彼時受挫於城下,曠日持久則糧草不濟,無糧則我軍必撤矣!”

對巴蜀北部地理,滿寵功課做得很足。今知蜀軍布置情況,便知蜀人用兵之意圖。

如閬中為葭萌與漢昌之中,而漢昌為米倉道上重關。因此南征唐軍難以繞行漢昌,如果一旦繞行漢昌,那麼閬中之兵東行,便能截斷唐軍的退路。

唐軍為了解決後顧之憂,必須先敲掉固守漢昌的甘寧所部。但閬中離漢昌不遠,可先消磨唐軍銳氣,必要時再揮兵向東,與疲憊的唐軍決分勝負。

不僅於此,如果唐軍擊破漢昌,順巴江直至宕渠,那麼閬中之軍兵向東南,能夠將唐軍攔截於宕渠。或是東取漢昌,逼唐軍折返回援。若唐軍破漢昌,西取閬中,則蜀人將能憑嘉陵水與之對峙。

故閬中若非險要,否則巴西郡治豈會安排於此?

“敵以漢昌為餌,屯兵於閬中,不知將軍有何方略?”

明白蜀軍意圖,柯比瞧著輿圖上眾關隘,眉頭微皺,問道。

滿寵微微搖頭,說道:“今下未至漢昌,尚無應對方略。”

說著,滿寵看向張魯,問道:“我聞張君舊時治漢中,麾下部曲多在巴中,巴夷杜濩、樸胡、袁約皆依附足下。而賨人勇健好鬥,天性勁勇,如能依附我軍,下三巴易異!今張君重返舊地,能否召集舊部,以為呼應我軍?”

當初孫策北伐漢中,張魯召集麾下諸部抵禦。擊退孫策所轄兵馬後,張魯遂依附於唐朝。

彼時袁術與袁熙、袁譚等諸袁蟠踞中原,張虞故僅能遣兵委官於漢中、上庸二郡。而留在巴中的巴夷因無力顧及,張虞遣人冊封杜濩為巴西太守、樸胡為巴東太守,袁約為巴郡太守。

孫策無法容忍巴夷盤踞,遂遣兵進剿三人。三人兵敗而逃,率部眾逃入漢中,依附於郭淮。今下南征巴蜀,三人率部數千從之,在滿寵麾下聽令。

聞言,張魯從馬紮上起身,說道:“稟將軍,杜、樸、袁三人為巴夷君長,名聲顯著於巴中。如宕渠賨人李虎、宣漢賨人李黑與三人交好,並傾服魯之教義。今令三人招撫二李及諸賨,必有巴人舉兵呼應。”

滿寵微吟少許,說道:“招引巴人之事,有勞張君遣人奔走。”

“賨人君長或有貪圖名利者,不知將軍能否撥下錢糧,或授於官爵?”張魯問道。

滿寵不假思索,說道:“爵至列侯,官至中郎將,另予君千金,不知足否?”

“足矣!”

張魯說道:“有金有官,賨人君長豈會不依附於我唐室!”

“善!”

且不說滿寵在江陰亭屯兵,今孫權采納法正之計,率兩萬新募兵丁至閬中,都督前線軍事。

閬中,郡府。

“使君,徐晃大軍至白水關,今先鋒前至葭萌。徐琨都督諸將屯於葭萌、劍閣之間。”

吳景指著輿圖,說道:“唐將滿寵至山陰亭,由甘寧守漢昌,遏米倉要道。如敵擊漢昌,閬中之軍可援。我與伯海(孫河字)欲以漢昌堅城耗敵銳氣,及敵疲憊之際,再出精銳襲之。”

孫權沉吟少許,問道:“甘寧可信否?”

“可信!”

孫河補充說道:“守漢昌以阻唐軍之策,為甘寧所獻之計,其並請命出鎮漢昌。”

孫權不太了解軍事,遂看向了法正,問道:“軍師有何見解?”

法正蹙眉說道:“正聞張魯隨行軍中。張魯為天師道師君,部曲多在巴中。故二位將軍之策雖好,但正恐唐人會引誘賨人叛亂。賨人若叛,則巴中不寧;巴中動蕩,則恐危及漢昌。”

“這~”

吳景遲疑了下,他們在考慮布置時,僅考慮到地理、關隘問題,對賨人則是少有顧及。畢竟之前效忠張虞的巴夷已被剿滅。

“願聽軍師指教!”吳景請教道。

法正望圖而思,說道:“賨人易受挑撥反叛,為震懾山中賨人,可遣兵馬至宕渠坐鎮。”

說著,法正看向孫權,說道:“宕渠不失,漢昌在手,另有閬中之軍為援,唐軍斷然不敢輕犯。及唐軍南下,使君可分兵北上,抄掠米倉糧道。糧道有失,唐軍久持必敗!”

“儘依軍師之言!”

法正繼續說道:“使君,葭萌雖為兩江彙聚之所,為要衝之所在。然葭萌與劍閣之間,地形複雜,小道縱橫。以正之見,使君不如令徐將軍棄葭萌,專心固守劍閣。”

“若固守,其與而固守劍閣,因百裡山道崎嶇,兵馬無處下地。時四萬大軍分屯小道,敵寇縱有十萬之眾亦不得過。”

孫權沉吟少許,問道:“葭萌若棄,豈不讓唐人兵鋒直達劍閣。如劍閣告破,則蜀中危矣!”

“使君有所不知,如固守葭萌,其與劍閣距有百裡山道。如唐軍抄小道,截斷葭萌與劍閣聯絡,遣兵急攻關隘,則恐葭萌關難守。”法正指點輿圖上的劍閣,說道:“若守劍閣不同,因山道百裡崎嶇,兵馬難以下營,唐軍得關無用。”

“我軍四萬守劍閣,則唐軍十萬之眾不得過。時四萬之眾分數千守關隘,餘部分屯山中險要,敵軍不得抄掠小道,兵馬受挫於劍閣,糧儘則必撤。及唐軍撤時,葭萌、白水二關孤懸於蜀,使君出兵便能複收。”

法正軍事謀劃能力堪為漢末一流,或能與荀攸、賈詡等人一較高低。他所說唐軍繞行葭萌與劍閣關中間的山道,擊敗守備關隘的蜀軍不是沒有可能。宋滅後蜀時,宋軍便采取如此計策,最終擊敗了固守葭萌關的後蜀兵馬。

經一番考慮,孫權說道:“且依軍師之語,令徐琨撤至劍閣,將葭萌讓於唐軍!”

“諾!”

頓了頓,孫權鼓勵眾人,說道:“唐軍雖號稱五十萬,但實計校之,唐軍所將兵民,不過二、三十萬之數,究極兵丁將校約十餘萬人。十萬之眾南下,而我出兵八萬憑險固守,何愁不能退敵。”

“況費觀書信傳來,言劉備答應出兵。今與劉備使者東行,拜謁曹操,求其出兵中原。時曹劉兩家如若出兵,三家之合不下二十萬之眾。中國之兵不過二、三十萬,今半數在益州,中原稍有異動,唐軍必因內憂而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