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唐軍九萬大軍齊至漢中,徐晃領六萬出金牛道,滿寵領三萬出米倉道,另有負責輜重轉運民夫十餘萬,故唐朝詐稱五十萬大軍南征,蜀中兵民由是震恐。
孫權齊發六萬至北道,徐琨領兵四萬屯劍閣、葭萌二關,另由孫河、吳景領兵兩萬屯於閬中至充國之間的嘉陵江。
在兩軍即將對壘時,蜀中使者費觀與劉備使者程秉並至金陵,向朝廷獻上文書,並向曹操請求援兵。
金陵,丞相府。
曹操眉頭緊皺,語氣中充滿些許佩服意味,說道:“昔孫權遣使通好,並獻親妹結親。故以為張虞將會先征孤,未料張虞竟如此狡詐,令迎親之軍奪取白水關,大軍直擊巴蜀!”
張虞奇襲白水關,不告而宣的戰術讓曹操頗是敬佩。
當然了,曹操最佩服張虞的一點,便是先向巴蜀下手,而非向吳楚用兵。在孫權的哄騙下,張虞能夠反其道而行,戰術忽悠孫權,揚言向吳楚用兵,實則緊盯巴蜀,突襲了白水險關。
如果張虞受孫權蠱惑,不先南征巴蜀,而是征討吳楚,唐人勝負難說。然今張虞先伐巴蜀,揚長避短之下,反而影響了天下格局。畢竟如讓張虞拿下巴蜀,孫、曹兩家與之同享長江天塹,將會處處陷入被動之中。
“明公!”
劉曄說道:“唐軍突襲巴蜀,以巴蜀一家之力恐難久持。使者費觀所言不無道理,三家同享大江,是為唇亡齒寒之關係。吳失下遊,則南楚危;南楚失中遊,則吳蜀懼;蜀失上遊,則吳楚難存。故今斷不能讓唐人奪蜀,否則吳楚危矣!”
“孫權拒劍閣以守,劉備出兵江陵,孤又豈能坐視不管!”
頓了頓,曹操問道:“出兵方向,不知諸位可有見解?”
“北伐中原!”
魯肅不假思索,說道:“丞相為沛郡人,今唐人大軍遠征巴蜀,中原寡有兵馬,唯張遼所督三州軍士,蓋僅數萬之眾。丞相出兵十萬之眾北伐,直取淮北諸郡。唐人大軍回援,丞相則能與張虞決分天下。勝則席卷中原及海濱,敗則退守淮南及長江。”
“丞相,魯祭酒之言不可納!”
劉曄沉聲說道:“今夏時雖說水漲,舟舸能直達中原。然及秋冬時諸水衰退,吳舟難留中國,時輜重不濟,必被唐人所破。故以曄之見,需先奪取荊州,行全據長江之策,而非與中國強爭中原。”
“荊州,劉備所欲取之地!”
魯肅說道:“我軍如若西進,恐與劉備反目!”
“何須畏懼劉備?”
劉曄言語咄咄逼人,說道:“劉備舉州之軍方才兩、三萬之眾,安能據唐人於江北?故以曄之見,不如趁機兼並劉備,後奪荊漢,再吞巴蜀。”
“嗬嗬!”
一向好脾氣的魯肅人冷笑了下,說道:“外敵南征巴蜀,今不思北伐中國之策,卻在暗謀荊州,不畏令人恥笑?”
“小盜者拘,大盜者為諸侯,諸侯之門,義士存焉。昔者恒公小白殺兄入嫂而管仲為臣,田成子常殺君竊國而孔子受幣。故成者為首,不成者為尾。君不識此語哉?”劉曄毫不退讓,反問道。
“卿之所為無為親厚者所痛,而為見仇者所快。”
魯肅說道:“昔長平之戰,趙求於諸侯,諸侯拒援。趙亡時,諸國同亡。今敵征巴蜀,若不能令其撤軍,反而互相兼並,豈不利於唐人。”
“非也!”
劉曄說道:“劉備兵少將寡,難以成事。故不如率軍西進,先奪南郡。南郡歸附,北有重鎮,荊南四郡可收矣!”
“明公,肅以為憑我一家不足以禦唐,需留劉備為援!”魯肅再次強調說道:“故劉備暫不可圖,需待天下稍安之時。”
“兼並四郡,再奪南郡,能出數萬強兵,聽候丞相調遣,為何不能禦唐軍?”劉曄說道。
“非~”
曹操招了下手,示意魯肅、劉曄二人停止爭論,問道:“文若有何高見?”
荀彧捋須沉思,說道:“二君所言皆有道理,然同有不足之處。以魯君之言北伐淮北,時張遼屯重兵於重城,大軍受挫城下數月,水衰則兵退,不能久屯於中原。如此番出兵,恐得勝而不能得地。”
“依劉君之語西伐荊州,丞相大軍征江陵,如不兼並劉備,縱然得勝,但江陵卻獨城難守。若兼並劉備自強,令唐人得勢,如巴蜀被唐軍所下,則形勢去半矣!故西征伐荊州,恐得勝得地卻不能得勢。”
荀彧作為戰略大師,目光長遠能看到曹操選擇不同而帶來的結果。
如北伐中原,因淮北水係水位受季節影響大,因此曹操即便能得勝,但大概率難以守住勝果;如取荊州,因劉備的關係,如果不兼並劉備,取勝的果實可能被劉備竊取;若兼並劉備,恐會讓唐人得利及兼並巴蜀。
“無完備之策?”曹操問道。
荀彧說道:“周瑜英豪傑出,胸懷大略。昔勸丞相兼並劉備,故今不如招周瑜問話,看是何決斷?”
“周瑜何在?”曹操眯眼問道。
“今在巢湖操練水師!”
“招周瑜入京!”
“諾!”
周瑜投靠曹操之後,憑借征討山越的功績,屢次升遷,並得到大量封賞。今周瑜官拜將軍位,可謂深受曹操喜愛。
巢湖距金陵不遠,水路僅四百裡之遙,故周瑜至金陵僅花了約三天的時間。
“瑜拜見丞相!”
“坐!”
曹操熱情迎接周瑜,問道:“公瑾,孫權與劉備使者齊至金陵,勸孤出兵討唐,而孤同有此念。然出兵地多有商議,或有言征荊州,或有言伐豫州。但因各有利弊,故甚是難斷……”
曹操將魯肅、劉曄二人的見解悉數說了出來,並加以荀彧的分析以供周瑜參考。
“何如?”
周瑜沉吟許久,拱手說道:“稟丞相,瑜竊以為劉子揚之策可行!”
“何出此言?”
“依魯肅之見,謀圖淮北諸郡,縱破敵軍,能留人固守。但地勢陸通,驍騎所騁,今時得之,唐人後來必爭,雖七八萬人不能守。”
周瑜說道:“而荊州不同,其重鎮有二。一為江陵,二為襄陽。如能下江陵,則大江無憂,儘被丞相所有。而若有襄陽,則能以襄陽為基業,北伐中原。故對丞相而言,今下在於奪江陵,兼並荊南,以為自強。”
“至於唐人征巴蜀,依瑜之拙見,如能成則半年內有分曉,若不能成則一年內必撤軍。且江陵為荊州重鎮,丞相舉兵伐之,唐人必會震動,張虞豈會不調兵馬來援,並與丞相爭鋒。”
曹操摸須而思,問道:“若江陵下而孫權亡,當如何是好?”
“兼並劉備,令大將守南郡,猛將駐白帝,乃至江州。時令全柔父子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而臣為丞相前驅圖襄陽。如不能成,退還江陵。以白帝、江州遏上遊之敵,中遊以江陵阻強敵。丞相坐鎮淮南,以壽春據唐軍。”
周瑜信心滿滿,說道:“如此,何憂唐人進犯?何賴劉備守荊州?且劉備為蛟龍,如得風雨必為大患。如他投唐,則危及丞相,故不能以心腹待之。”
“那江陵未下而孫權亡,又當奈何?”
“同圖劉備!”
周瑜給出同樣的答複,說道:“夷陵處於中流,為吳楚之西門,受敵二境。夷陵失守,則敵舳艫千裡,星奔電邁,荊南難存。敵據江陵,而我有夷陵,弗為懼也!”
“故有江陵則圖襄陽,無江陵又失巴東則守夷陵。有夷陵門戶,上能拒巴蜀水師,下能懾荊漢舟舸,故乃傾國必爭之地。”
周瑜戰術水平在與曹操對答中展露無疑,圖謀劉備其實不是上策,然對於立足江東的政權而言,若想抵抗中國的征服,不奪取荊州則是做不到。而圖謀中原則如周瑜所言,沒有十萬之眾守不下淮北諸郡。
曹操露出意動之色,問道:“試問如何圖謀劉備?”
周瑜遲疑少許,說道:“丞相膝下有女或可嫁於劉備,時令劉備至軍中赴宴迎娶,丞相困而囚之。劉備被擒,關、張受命,荊南四郡不戰而降,丞相兵不血刃可得荊州。如巴蜀波折,丞相或許能窺探益州!”
說著,周瑜問道:“僅不知丞相舍得愛女否?”
曹操笑了笑,說道:“劉備雖說年長,但卻為英雄之輩,孤怎會舍不得?”
“窮儘長江之策,有賴公瑾謀畫了!”
“願為丞相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