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一百三十三章敗烏桓,破公孫

第一百三十三章敗烏桓,破公孫(1 / 1)

推荐阅读:

殘陽如血,將天際映得通紅。

蹋頓被斬之後,閻柔率兵馬加入戰鬥,於是烏桓兵馬潰敗而走,張遼、滿寵、馬超、閻柔等將追殺二十裡,殺得烏桓兵馬屍體死傷塞路,直到天色漸晚時,眾將才鳴金收兵。

原野上,在殘陽下,陸續有將領率兵將回營,或得斬俘,或牽牛馬。諸將交談所得功績,無不興高采烈,意氣風發,已無戰前的懼色。

“將軍,難樓、蘇仆延、能臣抵等大小貴人出逃,蹋頓、烏延、仆蘇等人被斬,今首級已被斬下。”

滿寵露出笑容,恭賀說道:“將軍不僅擊破烏桓,更是斬殺蹋頓。今功畢於一役,君侯如聞軍情,必會大為驚喜。”

張遼已是卸下甲胄,坐在馬紮上,由軍醫包紮肩膀上的傷口。

“今雖斬殺蹋頓,但烏桓並未退走,公孫瓚仍在逞凶。”張遼臉上笑容洋溢,但嘴上卻是謙虛,說道。

張虞起家以來,有不少將領立下殊功,然與張遼此番功績相比,眾人功績則是遜色不少。張遼不單是擊破烏桓,更是以少破眾,陷陣斬殺烏桓。毫不誇張的說,憑此番耀眼的功績,足以奠定張遼在張虞麾下第一大將的地位。

況此番破敵,張遼可不單單憑勇武,而是利用了地理、兵勢、計策等一係列因素,這些對大將而言,遠比勇武破敵更重要。

“蹋頓為烏桓之主,今被將軍所斬,餘者惶恐不安,明日各部必離散。烏桓兵馬撤走,幽州之困自解。”滿寵說道:“公孫瓚勢單力孤,好勇而無謀,破之易也!”

軍醫將張遼臂膀包紮好後,見其有軍事相商,便識趣告退。

張遼活動臂膀,說道:“袁紹與蹋頓結有姻親,故蹋頓引烏桓南下。而今蹋頓雖亡,恐新主繼位仍與我軍為敵。故為徹平塞外之禍,需讓閻柔為使,招撫烏桓諸部,讓眾人斷絕與袁氏聯絡。”

滿寵微微點頭,說道:“將軍考慮周到,蹋頓曾遣三千精騎交由袁紹差遣,而今蹋頓身亡,我軍如能恩威並行,令烏桓諸部斷絕與袁紹聯絡,並招三千精騎歸部,將有利君侯擊破袁紹。”

在侍從的服侍下,張遼穿上衣袍,說道:“聯絡烏桓之事,那便交由閻柔負責。”

“劉和亦需遣人聯絡!”

滿寵提醒說道:“烏桓殘兵敗歸大營,其軍心動搖之下,明日必會率兵北歸。如能聯絡薊縣兵馬,待其撤軍之際,將能裡表呼應,再破烏桓兵馬,令烏桓不敢再犯幽州。”

“善!”

臂膀傷勢不輕,張遼捂著傷口,蹙眉說道:“我今肩膀受創,出擊烏桓之事,恐需伯寧指揮調度。”

“將軍靜心養傷,後續南征冀州,還需將軍領兵!”滿寵笑道。

且不說是役,斬烏桓賊首兩千餘級,俘虜烏桓騎百餘人,另有蹋頓、烏延、仆蘇被殺,張遼率軍取得一場輝煌大捷。

今在張遼的安排下,候騎聯絡上薊縣城中的劉和。得知張遼擊破烏桓,並斬蹋頓,劉和大為欣喜,遂答應明日並擊烏桓。

次日清晨,因蹋頓被斬之故,烏桓大營內發生騷亂,諸部大人經一夜爭吵,未能統一意見,見勢不妙,於是各率兵馬撤離。

滿寵、閻柔、馬超三將率兵追擊,鮮於輔率騎出城奮擊。烏桓大敗而走,諸部卷眾逃往北山出塞。而因並、幽兵馬追擊不舍,烏桓沿途儘棄車帳、甲胄、羊馬、漢民,斬俘超兩千餘人,再次取得大捷。

經此兩役,烏桓被殺、受俘超五千人,諸部元氣大傷。敗逃出邊塞後,眾胡深畏張遼之名不提。

後續依之前布置,閻柔率軍北上燕山關隘,遣人招撫烏桓諸部,並勒令眾人斷絕與袁氏聯絡。

是日下午,張遼率兵至薊縣,劉和出城相迎。

“多謝張將軍不遠千裡馳援!”

一見到張遼,劉和快步上前,激動握住張遼的手,說道:“若無將軍率兵破胡,則我幽州兵民皆被胡人所俘。”

幽州文武感激張遼救援之恩,在劉和的示意下,紛紛向張遼作揖拜謝。

張遼倒不客氣,大大方方受禮,說道:“遼奉命馳援,諸君不止要謝我,更應拜謝大將軍。昔日大將軍知幽州有危,不顧其與袁紹交兵,欲親自率兵救援,然因形勢之故,難以抽身,遂命我率兵北上。”

說著,張遼環顧幽州文武,意味深長說道:“昔公孫害劉公,君侯奮義兵救之;而今北胡陷幽州,我率並軍解困。料算至此,已有兩次救難之恩。”

張遼挾恩求報的意思明顯,劉和豈會不懂,說道:“漢室衰微,天下動蕩,並、幽守望相助,先是貴軍遭蝗蟲求糧,再是有君侯救難。今二州更是結有姻親之交,是故雖名為兩家,但今實為一家矣!”

“今君侯與袁紹對峙,幽州援助之心真切。”

說著,劉和讓鮮於輔稍微上前,說道:“將軍是為征西將軍,受領君侯都督軍事之職,從今往後幽州之兵暫歸將軍調遣,直至君侯擊破袁紹之時。”

聞言,張遼神情微動,劉和讓幽州兵馬交給他調動,其誠意已是滿滿。

“並幽是為一家,遼多謝使君信任!”張遼說道。

劉和拉著張遼的手,一齊入薊城,說道:“據斥候所探,蹋頓知將軍北上,令公孫瓚南下涿郡攔截。而將軍走山道北上解圍,今雖大破烏桓,但公孫瓚兵馬尚在。故將軍欲南征冀州,還需先破公孫瓚。”

並、幽兩家雖說關係親密,劉和也將幽州兵馬交由張遼指揮,但不代表劉和沒有要求。公孫瓚作為殺害劉虞的凶手,劉和必然是要報仇。

當然了,從地理形勢上看,張遼欲南征冀州,必須先打公孫瓚。公孫瓚盤踞易京與涿縣之間,其直接控衛了冀州的北疆,因此欲伐冀州,需先大破公孫瓚。

張遼神情微嚴,說道:“公孫瓚為袁氏作惡,先殺劉公,再亂幽州,我今當為幽州除此一害。”

“有勞將軍了!”

劉和讚揚說道:“將軍潛出山道,以寡而破眾胡,並親斬蹋頓,將軍既有韓、白之略,更兼布、樊之勇,和不甚敬佩,料破公孫亦是不難。”

張遼嘴角笑容難壓,他頗是享受眾人誇耀的話語。畢竟大丈夫建功立業,不就是為這刻享受嗎?

九月二十四日,張遼率並州兵馬至薊縣,劉和儘出酒肉以犒勞並軍。在薊縣休整至十月一日,張遼領鮮於輔、滿寵、馬超等將,率大軍南下涿郡。

得知張遼率兵南下,公孫瓚儘出兵馬迎戰,兩軍戰於良鄉。

時公孫瓚有兵一萬五千人,其中多為老弱;張遼糾合並、幽州之眾二萬,其中精銳近半數。

交戰的前日夜,公孫瓚為求擊敗張遼,讓人假傳軍情於張遼,言交戰之時,他多將老弱布置於右翼。

得此軍情,張遼與滿寵、鮮於輔探討,或以為其中有詐,或以為軍情不假。經一番猶豫,張遼采納滿寵的穩妥之計,采用斜擊戰術,將精銳布置於中軍,誘公孫瓚的右翼深入。

交戰時,並軍依計策而行,兵馬先與公孫瓚左翼交手,之後再是中軍,最後才是右翼。

時公孫瓚將精銳布置於右翼,本想從右翼突破取勝,然結果遇見斜擊戰術,張遼所安排的中軍精銳側擊公孫軍的右翼。公孫軍的右翼鏖戰許久,最終在並擊下潰敗。之後並騎衝擊右翼,驅趕敗軍至中軍,直接引發了公孫軍的全線潰敗。

戰後,公孫瓚聚攏數千殘兵,逃回易京固守,並向袁紹書信求援。而張遼則是讓鮮於輔收複涿郡諸縣,他率兵先行南下,將易京團團包圍。

在這短短的一月之間,先是劉和被困薊縣,公孫瓚、蹋頓率眾兵包圍;今時蹋頓被斬,公孫瓚困守易京。二者的悲喜各不相同,如過山車般起伏,實難令人預料。

s:前天說的三更,有一章沒更上。我沒有忘記,明天早更補上。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