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天命:從大業十二年開始 > 第五章 兩郡之要在阻援

第五章 兩郡之要在阻援(1 / 1)

推荐阅读:

“什麼要求?”

王須達取出兩封信,呈給李善道。

一封王敬之寫的,一封呂崇茂寫的。

李善道接過信,展開來看。王敬之這封信的用語比較粗鄙,呂崇茂這封信的用語則文縐縐一點,但內容都是一件事,索要官爵。王敬之的胃口不大,隻求個虞州總管,呂崇茂則獅子大開口,除了總管的實授,還要求夏公之封。——虞州,大致上即河東郡。

卻這河東郡,是呂姓的郡望之一。呂姓的堂號,其中有一個,即喚“河東堂”。此郡的呂姓族人,自稱係春秋時期晉國大夫呂錡的後代子孫。從春秋時期到現下,於此地繁衍已千餘年,人丁興旺,世代經營,根基深厚,呂崇茂以此為據,自恃族大勢強,故敢大膽索要高位。

之前奉李淵之令,留攻蒲阪的呂紹宗,亦河東呂氏之出身,正是呂崇茂的族親。

看罷兩信,李善道摸著短髭,嗬嗬笑道:“倘能得占河東,王敬之、呂紹宗各有著功,虞州總管不過爾爾,莫說夏公,河東公之封,我也不會吝嗇!”當即令杜正倫,“代我回信王、呂,所請一概允之!告訴他倆,隻要他倆竭忠儘力,河東下後,各以總管授任、郡公封賜!”

——夏縣是個縣,“夏公”是縣公。河東郡是個郡,“河東公”是郡公。

“唯名與器,不可以假人”,這句古語當然是對的,但亂世之際,說實話,最不值錢的就是官爵。想李淵太原起兵以後,所授出的官爵車載鬥量,隻西河一郡,一日就除千餘人,要知西河郡總共才六個縣,人口盛時不過二十多萬,所為者何,無非籠絡人心。人心既得,天下可圖。若能隻以官爵,就換來人心,誠如李淵所言,“隋氏吝惜勳賞,致失人心,奈何效之?且收眾以官,不勝於用兵乎”?這買賣大可以做。至於濫授之弊,等天下定後再收拾不遲。

王須達等聞言,或有相顧,或有異色。

看到了王須達等人,特彆是王須達的反應,李善道又笑道:“我讀史書,曩昔項羽重行功爵邑,刻好的官印反複摩挲,棱角都磨平了,仍舍不得授予功臣,因被韓信譏之為‘婦人之仁’。反觀劉邦,有功即予重封,承諾分封關東之地儘與諸侯,韓信求假王而授以真王,因得以號召海內,遂成大業。往事不可不鑒,我自當效法劉邦之慷慨,不蹈項羽之吝嗇。

“諸位,今取河東諸郡,隻要諸郡能為我軍所得,天下之事,足堪問之!這一場仗,關係緊要!望公等齊心協力,勠力向前。但有功勞者,雖微功,我不吝重賞;河東十餘郡,若立大功,郡公、縣公之封,乃至國公之拜,何吝之有!願與公等共功業富貴!”

堂中諸人聞之,無不動容。

王須達慨然說道:“大王素來重賞功臣,臣等久受大王厚遇之恩,深感大王仁德,早就欲以死相報!今攻河東,臣等豈敢不竭儘全力,誓死效命!臣王須達願為大王先鋒,先下河東郡!”

“哈哈,哈哈。三郎,你忠勇可嘉。不過具體進戰上,且等先將河東、絳兩郡的形勢使大家知後,再作計議。”河東郡的情況基本已經說完,底下就是絳軍當前的形勢了,李善道請王須達坐下,抿了口茶湯,於是轉問季伯常,“伯常,絳郡的情況你了解,也說一說吧。”

季伯常恭謹起身,向李善道行了個禮,接著向屈突通等在座諸人也行了個禮,便回答說道:“啟稟大王,絳郡縣共有八,西倚呂梁山餘脈,東鄰中條山,北控黃河渡口,南扼鹽池重地,汾水自其郡北而入,西彙大河,沿汾水兩岸,土地肥沃,實為河東南部之重鎮,兵家曆來必爭之地。盛時,其郡民口約三四十萬,今存者,約十餘萬。就臣在垣縣等地所見,曆年戰亂之下,實是民生凋敝,廬舍殘破,田地荒蕪。郡中大姓,以聞喜裴氏、絳縣王氏最為名族。

“李淵取絳郡時,隋官通守陳叔達獻郡以降。其後,陳叔達從李淵去往關中,被授李淵丞相府主簿,封漢東郡公。於今絳郡李淵所任之官,為陳叔達子陳政德。陳政德,文士耳,不諳兵事,郡中守將多隋舊將,其駐軍主要集中在絳縣和郡治正平兩處,兵馬總計約萬餘。

“今若往取之,臣以為,李淵留在絳郡的守卒不需多慮,此郡旬日可下!

“但有一點,須當在意。即聞喜裴氏、絳縣王氏等族,各在其鄉,分有宗兵,築有塢壁。比之城內守軍,這些大姓的宗兵更為能戰,且熟悉地形。敢稟大王,臣頭次兵入垣縣的時候,曾與其縣的本地豪強裴、垣、段等族的宗兵交過手,雖然隻是小戰,其戰鬥力不容小覷。

“因臣愚見,此取絳郡,用兵的重點,似宜放在此郡的這些大族身上。若能先安撫或收服這些大族,使其不戰而降,則絳郡可輕易入手;並且得之後,地方上也能便於治理。不然,若彼等頑抗,不免就會縱然絳郡的諸縣得取,可地方仍不能得以安寧。

“大王,臣有一計,不妨可先遣使前招聞喜裴氏、絳縣王氏等族,曉以大義,許以厚利,若能說服彼等歸順,則絳郡不戰而下;若不從,再以兵威震懾,雙管齊下,或能事半功倍。”

如前所述,陳叔達是陳叔寶之弟。陳叔寶兄弟四十一人,陳叔達排行十七。陳叔達等南陳宗室入隋後,在楊堅時期,本不得用,係因楊廣啟用陳氏子弟之故,陳叔達乃得以出任絳郡通守。其人容止出眾,頗有才學,故在降李淵後,得到了李淵的重視,現與從李淵起兵的元勳溫大雅同掌機密,李淵近來的軍書、赦令,多出陳叔達之手。這些且也不必多說。

聞喜裴氏是北地名門,這也無須多言。

“南扼鹽池重地”,河東產鹽,其鹽質優量大,自古便是朝廷賦稅之源。鹽池的麵積很大,主產區位於河東郡的安邑,周長百餘裡。河東地界最有名的冠族共有三個,聞喜裴氏、解縣柳氏、汾陰薛氏。其中薛氏是從蜀中遷徙來的,所以能在河東站住腳,並成為大姓,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薛氏控製了河東郡鹽池的部分產區,以此其族乃得以豪強。亦無須多說。

比之王須達對河東郡的介紹,季伯常對絳郡的介紹明顯得更為詳儘,不僅細述了絳郡的唐官、守卒,還講說了其郡中的宗族勢力的情況,且還提出了可行的迅速攻占此郡的辦法。

李善道點了點頭,說道:“伯常所言極是,絳郡大族確為關鍵。遣吏招撫,恩威並施,亦確為上策。”琢磨了下,問道,“伯常,你與聞喜裴氏等之間,可有接觸?”

“回大王的話,與聞喜裴氏等間,臣暫尚無接觸,但與垣縣的裴、垣、段等族,臣除了頭次兵入垣縣時,與他們小有交戰,後來便無衝突。臣派人備禮,與此諸姓現略有來往。”

李善道問道:“垣縣裴氏,與聞喜裴氏有無淵源?”

“回大王的話,垣縣裴氏與聞喜裴氏是為同宗,聞喜與垣縣兩縣接壤,是以有裴氏的分支遷居至此。”季伯常頓了下,補充又介紹了下垣、段兩姓,說道,“垣縣的垣氏據說其先略陽氐人,從關中遷過來的,自言為垣護之之苗裔;段氏是鮮卑人,垣縣的段氏遷至此縣已久。比之垣縣裴氏,垣縣的垣、段兩姓雖不及裴氏顯赫,然頗尚武,論以宗兵之力,乃勝裴氏。”

垣護之是南朝宋的名將,其侄垣崇祖為南齊的開國功臣,其族主要是活動在南朝。垣縣的這支垣氏,從關中略陽遷過來的可能性很大,但要說是垣護之、垣崇祖的後裔,隻能說是有可能。畢竟垣護之其族,也是出自略陽,本為前秦、南燕之臣,可能兩下的祖上有關係。

李善道摸著短髭,沉吟了片刻,看向堂中兩人,問道:“柳公,絳郡裴氏子弟,你可有相熟?”

所問之人,便是柳燮、薛萬徹。

卻柳燮出自河東郡的解縣柳氏,薛萬徹出身汾陰薛氏,其兩族與河東大族多有聯姻,他倆自是有相熟的絳郡裴氏族人。

柳燮答道:“回大王的話,臣弟妻便是聞喜裴氏女,臣與絳郡諸裴,最以裴景相善。裴景有才名,頗得宗族推崇,若大王有意,臣可以書信一封,委婉相勸,或許能為大王所用。”

薛萬徹年輕歸年輕,裴氏的子弟也有相識,亦作答了。

“好啊!柳公、四郎,就勞你兩人為我書信招之。另外,柳公,你與四郎之族,待我兵入河東以後,也敢勞煩公與四郎你兩人,或親自回家一趟,或書信送往,為我致意,撫慰宗親,將我吊民伐罪、此攻河東之意,曉諭你兩人族中知,何如?”

柳燮、薛萬徹下拜應道:“敢不從命!”

李善道將身起來,到堂中,親手把他倆扶起,拍了拍他倆的胳臂,說道:“河東諸姓,能否得安,就全靠你兩人之力了!”笑語親切,寄望甚高。

柳燮、薛萬徹皆道:“臣定竭儘心力,不負大王所托。”

叫他倆坐下,李善道轉看向另一人,說道:“君賓,你與陳政德是何關係?”

這個被問之人,不是彆人,自即是陳君賓。

陳君賓跪拜於地,恭敬地回答道:“回大王,臣祖與陳政德祖是為兄弟。”

陳政德的祖父是南朝陳的第四個皇帝,陳宣帝陳頊;陳君賓的祖父是南朝的第二個皇帝,陳文帝陳蒨。陳蒨和陳頊是兄弟。陳蒨傳位其子陳伯宗,後被陳頊廢掉自立。陳君賓的父親陳伯山,是陳伯宗的二弟。——這要說起來的話,陳君賓和陳政德這兩支之間還有奪國之仇。

然而,陳君賓回答之際,神色泰然,毫無波瀾。

也確然是沒甚波瀾好有了,陳滅國都三十多年了,他和陳政德父祖輩的恩怨早隨著風煙散去。

李善道問道:“你與陳政德可熟悉麼?”

還真是問對了,單隻陳叔寶兄弟就四十多個,加上陳氏其它的宗族後裔,他們這一族到今已數百口,隻楊廣啟用的就百餘人,陳君賓和陳政德說來同祖,兩人其實並不熟悉。

陳君賓回答道:“回大王的話,臣與陳政德雖同祖,但疏於交往。然而,若大王有所命,臣定當儘心竭力,以求達成。”

“如此,就煩卿為我致書陳政德,看看能否把之招降。”

陳君賓恭謹應諾。

陳政德估計是不會降的。他的父親現跟著李淵在關中,他怎可能會輕易投降?且李淵的確是待人恩厚,不止是重用了他的父親,還用他接任他父親的職務,對他父子是非常的厚待。

但無論他降不降,試一試總沒錯。

李善道叫陳君賓起身還坐,自到沙盤邊上,俯身察看,看了稍頃,顧與諸人說道:“河東、絳兩郡的情勢,大概即是如三郎、伯常所言之這樣了。簡言之,這兩個郡,如若隻以此兩郡中駐守的唐軍實力來說,我軍全力進攻,不難一舉拿下。可是,除掉兩郡中的唐軍人馬以外,還有唐軍在周邊的駐軍需要考慮。最需要重視的,共是兩部唐軍。”

他持細直鞭,指了下沙盤上河東郡西邊,黃河對岸,繼又指了下河東郡南邊,潼關這裡,說道,“一個是駐在韓城、郃陽、蒲城等地的薑寶誼、李仲文等部;一個是駐在潼關的劉文靜部。不過,據報,劉文靜現已不在潼關,前些時,他剛到長安。這兩部唐軍,距離河東郡很近。我軍一攻入河東,這兩部唐軍必會支援。計河東、絳此兩郡將會打響的戰鬥,以獨孤懷恩部最為唐軍之主力,是我軍作戰的重點。如何能在消滅獨孤懷恩部時,不受這兩部唐軍的乾擾,或者將這兩部唐軍阻截在外,是我軍攻取此兩郡的關鍵。公等有何良策,且請言來。”

最新小说: